科学学研究正当时

2024-06-30 12:34陈海鹏朱学彦李辉
世界科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范式科学科技

陈海鹏 朱学彦 李辉

新时代的科学学重新崛起。2024年5月30日—31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下文简称科学学所)成功举办第9届浦江创新论坛之“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会议以“新时代的科学学”为主题,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指导下,由科学学所倾力主办,邀请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会、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SPRU)、伦敦大学学院(UCL)研究机构“研究之研究”中心(RoRI)、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二十余位知名学者交流思想。开幕式上,国务院参事贺德方与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发表致辞,为大会拉开序幕。其间,科学学所联合参会嘉宾共同发布了《科学学上海倡议》(见本期封底),UCL詹姆斯 · 威尔斯登(James Wilsdon)教授代表全体签署人宣读了倡议,旨在推动科学学的“与时俱进、咨政益世和合作共享”,引发了国际科技界、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次会议设置主旨演讲、圆桌对话、倡议发布等环节,吸引了全球500余位研究者参会。

主要成效

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等科技强国重新审视科学学对决策支撑的作用,一批专门资助科学学的项目相继设立,OECD、世界银行等机构专门设置研究科学学的部门,众多科学学的国际会议盛大召开。中国的科学学研究经历了40年的起伏后,与全球新一轮的科学学崛起再次比肩同行。通过本次研讨会,推动了全球科学学研究智慧的深入交流和思想激荡,有力传播了中国科学学研究开放合作的声音。

科学学研究共识的“凝聚地”更具显示度 科学学是以科学(代指广义的科学与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致力于研究科学和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进而促进科技政策的制订、科研管理的改进以及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技的变革和外部政策需求正发生深刻变化,重视科学学已经成为与会嘉宾的高度共识。全球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研究科学及其各个分支领域的规律,响应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变革,发展能够用于解释、加速和规范科技发展与治理的科学学,充分发挥科学学支撑决策的任务使命,辅助决策者在设计、管理和评估国家创新体系时采用最佳方法和资源,确保决策者在出台科技创新政策时更加遵循规律,是当今科学学的重要职责。

科学学前沿思想的“策源地”更具集中度 科学学作为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落地的重要理论工具,发展正逢其时。研讨会集中输出了大量科学学真知灼见,探讨了当代科学的新变化与科学学的新趋向、元科学(metascience)视角下的全球研发政策趋势、战略预见塑造区域创新发展、大学在创新体系中的角色、量子科学的社会功能等重要科学学议题。大会预告了由科学学所即将发布的专著《大国大城创新之路》以及哥本哈根商学院艾伦 · 欧文(Alan Irwin)教授的新书《科学技术学百科全书》,两本著作都将为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科学学国际合作的“枢纽地”更具辐射度 研讨会搭建了海内外科学学研究者思想碰撞的平台,来自英国、法国、丹麦、意大利及日本、韩国的专家济济一堂,就“新时代的科学学”如何发展脑力碰撞。研讨会也构建了科技界、产业界、学术界、政府部门多元化的互动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智库不断提升研究思想力、决策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

专家的主要观点和建议

新时代的科学学重新崛起,源于科学本身、科学对象、科学功能的深刻变化和科技政策需求的升级。

(一)科学的变革和新的方法论出现,亟待科学学提出更富洞见、更快响应的研究供给。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材料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新一轮科技变革加速发展,催生了新的科学范式和科研组织模式。同时,科研活动日益数据化,加之人工智能(AI)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学学方法论已经出现。科学智能(AI4S)使人类认知行为的技术性替代进入全新阶段。应认识到,AI的幻觉、危险性和不可解释性等特质,虽被视为局限性,但也蕴含着巨大潜力。

同时,技术进步呈现出双向路径。一条是技术发展与科学研究的前沿趋势相一致;另一条是技术发展紧密遵循市场发展的逻辑和需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研究员提出,主导技术具有开启或重塑“技术-经济轨道”,形成“技术-经济范式”的巨大能量。这都需要科学学前瞻预判,引导科学、技术、创新的布局。

科学共同体内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樊春良研究员再次强调,科学精神气质的四个要素是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他认为,当下尤其需要重新认识科学的精神气质(见本期专稿)。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会主席乔瓦尼 · 阿布拉莫(Giovanni Abramo)评述了科技计量学如何比同行评议更经济且有效。基于科研模式变化,东京大学先端科技研究中心元桥一之教授分析了科研模式进入到AI4S时代之后,人与机器如何携手解决科学问题。

(二)科学研究对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清华大学李正风教授探讨了当代科学领域的新变化以及科学学的新趋势。一是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各学科的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因数字技术的融入而发生研究对象改变的现象。二是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各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变得更加系统和深入,人类自身越发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三是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研究尺度上的大、小尺度也趋向融合,表现出科学研究的跨边界和跨模态特征。这在前端、在底层,要求科学学积极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准确、高效地支撑和牵引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认为我们正处在科学学研究问题不断涌现的历史特殊时期,研究范式、技术开发范式、产业发展范式、社会服务范式、环境发展范式、文化发展范式都在经历深刻转变,这种转变的方向需要更多的人从不同的视野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编码化的知识体系,以指导整个社会适应这些发展范式的转变。褚君浩院士特别强调科学学研究者要加强与科学家之间的双向互动。

(三)科学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更加复杂。科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复杂关联,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随着跨学科、复杂且不确定性情境的增多,对支撑决策的知识和证据要求更高,科学的战略情报诊断和政策行动也被赋予更多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新问题迫切需要科学学来回答,迫切需要创新制度的加持。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CTSP) 迈克尔 · 基南(Michael Keenan)解读了《变革性科学技术创新政策议程》(Agenda for Transformativ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正是为应对“变革性”,该议程旨在推动可持续转型、促进包容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韧性和安全性。

艾伦 · 欧文教授提出,在全球科技创新政策方面,当前科学学面临五大挑战:如何保持创新政策与更大的社会公共治理目标相一致;如何保障负责任的、符合伦理的、开放的创新研究;如何在不扼杀原创性的同时指导科技创新活动;如何确保科技创新政策推动实践发展;如何提升公共资金投入的有效性。这些,是科学学主动作为,善作善成的发展契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强教授从更加具象的角度谈到,我们不仅面临更多新的科学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更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见本期专稿)。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理事长王元强调科学学所要面对的时代重任,指明科学学保持其学科生命力需要自我探究的问题。他认为,在科学快速发展和变革的当下,科学家及其活动、科学组织将经历怎样的变化,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等问题是科学学领域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这正是当前我们重视科学学的客观原因。与此同时,科学学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应当具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基本假设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学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其研究边界在哪里,这些还值得持续深入思考。

《科学学上海倡议》的发布及下一步工作考虑

会议期间发布的《科学学上海倡议》,产生了广泛影响。倡议提出的逻辑反映了举办此次会议的初衷:一是解读科技革命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力发展科学学;二是倡议“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学、发展咨政益世的科学学、发展合作共享的科学学”,这既是对国际科学学界的呼吁,也是对自身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科学学研究的要求。

加快建立新时代科学学理论体系。科学学作为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落地的重要理论工具,发展正逢其时。科学学所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解析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底层逻辑,构建科学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一方面,关注科学本身、科学对象、科学活动和规律,沉淀出体系化的基本认识(不应太轻易、快速转向政策设计)。另一方面,在学理层面,解构多轮科技革命间互为因果又互为瓶颈的作用机理、解析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内涵和边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等。

加强对科技创新决策的有效支撑。科学学是天然的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应直面当前热点和未来发展重大议题,集中力量开展科技强国建设前瞻研究、上海国际科创中心中长期战略研究;加强战略前沿领域的热点跟踪和技术预见;深化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竞争分析;体系化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治理研究,打造中国科技统计和科技大数据研究能力,更好更快地服务决策。进而更主动地“提出问题”,助力科技创新决策者前瞻性地布局未知领域的探索性研究。

加深更积极、开放的国际合作。科技创新范式和社会运行范式转变的研究,亟待打破围墙,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合作。中国共产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科学学所将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高层次国际合作项目、科研人员互访、引进外籍研究人员等方式,整合全球研究资源,汇聚全球智慧,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进而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的研究与对话。

本文作者陈海鹏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朱学彦研究员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李辉研究员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与社会室主任。

猜你喜欢
范式科学科技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