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才华
一、初读:意思与意趣——祥和的家
师:(板书:村居)同学们,还记得《村居》这首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今天再学习一首“村居”。(板书:清平乐)这是一首——
生:词。
师:谁能说说诗和词的区别?
生:诗的每一句字数是一样的,要么是五言,要么是七言,而词的每一句字数可以不一样,有的句子是4个字,还有5个字、7个字,等等。
师:是的,一般来说,诗的句子字数是一样的,而词的句子却是有的长,有的短,所以,词又叫——
生:长短句。
师:真好!咱们四年级学过的知识没有忘记。还有其他区别吗?
生:词有词牌名,而诗没有。
师:是啊,词是可以用来唱的。怎么唱,每一句必须是几个字,这些都由词牌名来决定。这里的词牌名就是——
生:清平乐。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
生:忆江南、渔歌子、菩萨蛮、长相思。
师:不错,这其中有的是咱们课内学习过的,有的是大家课外积累的。正如大家所列举的,有人研究过,三个字的词牌名是最多的。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了吧?这一首词里生字不少,(出示本课要掌握的生字词)不容易读好。你们是怎么预习的?
生:查字典,上百度查找,请教家长,看注释等。
师:是啊,课本里这首词的注释挺多,(出示原文注释)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谁不借助注释也能读正确。
(生一人读,一人听,交换检查。)
(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好”“媪”要读到位,“剥”应读“bāo”。)
师:不知大家留意了没有,咱们祖国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悄悄变化。例如,“亡赖”这个词,不但读音发生了变化,意思也有不同,你们愿意做古代的“亡赖”还是现在的“亡赖”啊?
生:古代的,因为那是指顽皮、淘气的意思。
师:(笑)此刻的你,就是个“亡赖”。词里这个“亡赖”在干什么?
生:剥莲蓬(peng)。
师:这个“蓬”有时读第二声,有时读轻声,很多人为此争论不休。这里,如果联系“亡赖”的淘气和开心,你们觉得读什么音?
生:轻声。
师:好的,我也赞同这种读法,这样读似乎更能表现诗词的味道。
(师指名读、齐读。)
师:借助注释,我们读准也读通了这首词。不过,这还不够,我们还得琢磨一下诗词的味道。这首词,带给你的感觉大概是——
生:轻松,好玩,愉快。
师:怎么读出这种味道呢?请大家看,(课件标注韵脚)跟着我来读。
(师一句句带读,突出韵脚。)
师:读到此刻,我们发现这首词其实写的就是一户住在溪边的——
生:人家。
师:(板书: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家?
生:祥和之家,安宁之家,幸福之家,开心之家。
师:那么,词里写了这个家里的几口人?分别是谁?
生:一共写了五口人,分别是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师:作者对五口人的描写,用的笔墨一样多吗?
生:写翁、媪和小儿的笔墨多一些。
师:作者对老的还有小的描写得多些。通常,看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和谐要看这家老人和孩子生活得是否舒心。从哪里看出翁、媪开心呢?
生:相媚好。
师:“相媚好”的意思是——
生:老翁和老妇互相逗趣、取乐。
师:他们会怎么逗趣、取乐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和插图,也联系一下从生活和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情景,想象一下,和同桌演一演,说一说。
(生同桌分角色对话,师指名汇报。)
师:风景优美,孩儿孝顺,好一对开心的翁媪。那么,小儿呢?他的开心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卧剥莲蓬。
师:从哪个字眼看出他的开心?
生:卧,从“卧”字看出他无拘无束,很开心。
生:我也认为是“卧”。我们一般做事是规规矩矩坐着的,他可以卧着,好自在。
师:是啊。我们看,溪头“坐”剥莲蓬,溪头“立”剥莲蓬,好吗?
生:好呆板。
生:太严肃了。
生:感觉很累,一点儿都不自在。
师:小儿可以怎样卧?
生:俯卧。
生:侧卧。
生:仰卧。
生:想怎么卧就怎么卧。
师:好一个“想怎么卧就怎么卧”。请你来读这两句。
生:(笑)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个溪边人家哟,虽然茅檐低小,但风景优美,孩儿孝顺,这日子多么开心,多么滋润啊!让我们带着这份感觉读这首词。
(生齐读)
师:这样的安宁惬意,这样的经典诗词,我们应该珍藏在心底。请同学们打开工作纸写下来。
(生默写,然后同桌交换检查、更正。)
二、再读:意象与意境——长流的溪
师:从这首词中,哪些词语让你一下就看出这是“村居”,是农村、是乡下的“家”?把这些词圈出来。
生:茅檐,溪,锄豆,鸡笼,剥莲蓬。
师:真好!正是这些词,给我们传达了农村、乡下的感觉。我们以后学诗词,就要像这样抓住一些特别的词语,去想象,去感悟。
师:看到这些词,老师有个疑问。大家看,(板书:溪)“溪”字用了几次?
生:三次。
师:为什么“溪”字用了这么多次?有人说,这首词紧紧围绕着小溪来布置画面,展开人物活动,三个“溪”让整首词结构紧凑。可是,大家要知道——(出示:“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刘勰《文心雕龙》)也就是说,诗词应该尽量避免词语重复出现。
(生茫然)
师:看来,我们得好好品一品这个“溪”字。
师:同学们,你在溪边玩过吗?溪水是怎样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
生:我曾在我乡下奶奶家的小溪边玩过,溪水特别清澈,冰凉冰凉的,我们在里面捉小鱼虾,好开心。
生:我记得我在云南旅游时,在小溪里玩过,那溪水声叮叮咚咚的,特别好听。
师:那次你玩了多久?舍得离开吗?
生:我大概只玩了一个多小时,就被爸爸妈妈带走了,好遗憾。
生:有一次,我在森林公园里看到过一条小溪,我们全家赤脚在小溪里慢慢走,特别舒服。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小溪,它总是带给我们宁静、轻松、舒服的感觉,是吧?其实,自古以来,有很多人见到小溪的心情和你们差不多。大家看——
(师出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生朗读)
师:这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溪。它曲曲折折,通向那个太平安逸的世外桃源。大家再看——
(师出示: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宋·曾几《三衢道中》)
(生朗读)
师:这是诗人曾几笔下的溪。阳光明媚,溪水叮咚,景色宜人,让人多舒服啊!大家再看——
(师出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生朗读)
师:这是李清照笔下的溪。一抹晚霞,一叶小舟,三五好友,好不自在。
师:其实,这样的溪,咱们的词人辛弃疾也很喜欢。大家再看——
(师出示:一生不负溪山债!——《鹧鸪天·不寐》)
(生朗读)
师:是的,据统计,辛词中,共出现“溪”字131次。例如,他曾写道——
(师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生朗读)
师:天空下起雨来,几个好友急步赶来,转过溪桥,就是熟悉的茅店小屋,多么开心。辛弃疾还这样写道——
(师出示: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生朗读)
师:城里的桃花李花怕风怕雨, 但溪头的荠菜花却开得好自在,好精神。辛弃疾还曾这样写道——
(师出示: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生查子·独游雨岩》)
(生朗读)
师:溪水清澈见底,倒映着悠闲的“我”,倒映着蓝蓝的天,多么安宁,多么自在!
师:原来,小小一个“溪”字,竟然有这么大的秘密。不信,咱们换个字试试——
(师出示)
茅檐低小,屋前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山中,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地上卧剥莲蓬。
(生朗读)
师:什么感觉?
生:这样就不好玩了。
生:感觉他们的生活没那么有滋有味了。
生:这种生活太呆板了。
生:这种日子不滋润。(笑声)
师:大家可别笑,没了溪,日子就不滋润,这是很独特的体验。看来,这户人家缺水。(笑声)那咱们这么改——
(师出示)
茅檐低小,河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河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河边卧剥莲蓬。
(生自由读)
师:怎么样,水够多了吧?
生:水是多了,但大河汹涌,太吵了。
生:一般来说,河水是浑浊的,一点都不好玩。
生:小溪是曲曲折折、叮叮咚咚的,让人很安心;而河水是波涛翻滚,让人害怕。
师:是的,大家结合自身体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溪”带给我们这种种相似的感受都是真实的,这便是“溪”里的秘密。这首词,三处用到“溪”字,就是为了传达这样的感觉。你看——
(师出示:溪:世世代代长流不息的水。)
师:是的,这便是长流的溪、清澈的溪、安宁的溪。眼前这户人家,世世代代与这溪水相伴,他们的日子祥和安宁,其乐融融。词人辛弃疾禁不住内心的喜悦,连用了三个“溪”,让这一切完整而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多美的意境。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到那户溪上人家去走走吧。(配乐)青草铺溪上,锄豆在溪东,卧剥在溪头,这长流的溪水哦,曲曲折折,叮叮咚咚,一年四季,总在潺潺流淌,绵延不息。而住在这里的人家,多么祥和,多么安宁。
(生朗读)
三、深读:意蕴与意味——安定的国
师:一个小小的“溪”字,原来隐藏了这么多秘密。同学们,我们今后读诗词就应该像这样,好好咀嚼每个字、每个词。比如这首词:
(师出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这是辛弃疾同一时期的作品。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猜猜这首词大概和什么有关呢。
生:战场,打仗。
师:好,你们说是战场,老师尝试着表现这种感觉。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圈画一下,看哪些词传达出这样的感觉。
(师激情诵读)
师:来,一起交流一下,是哪些词语传达出战场的感觉?
生:挑灯看剑,吹角连营,麾下,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弓……
师:果然是战场,果然在拼杀。不过,如果我们稍细致一点读读这首词,这是在真正的战场吗?
生:不是的,因为是“醉里”。
生:还有“梦回”。
生:最后还有“可怜白发生”,词人已经老了。
师:一个白发的老人,为什么在梦里还在想着战争呢?
(师出示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爱国词人,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一生为抗金而不懈努力,却不断受到排挤,被贬到江西农村达18年之久。这18年,国家仍然未能统一,许多百姓的日子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两首词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师指名读)
师:为什么词人在梦里还在想着战争?
生:他希望把金人赶走,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
生:辛弃疾是个爱国词人,他希望国家早日统一。
师:不仅是在睡梦里梦到战场啊,这个一生都在梦想恢复中原的词人,直到临终的那一刻,还含着最后一口气,奋力喊道:“杀贼,杀贼……”
师:此刻,我们想象一下,当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看到眼前的这一户人家,日子如此安宁祥和,其乐融融,当他提笔写下《清平乐·村居》,(呈现《清平乐·村居》书法作品)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生:想的是还在金人统治下的老百姓。
生:想的是整个国家。
师:(板书:国)小溪长流,则小家安宁;小家安宁,则大国安定;大国安定,小溪方能长流。如此,溪在家宁,家宁国安。(板书:安)这便是辛弃疾梦想的国家!
(歌曲《国家》响起,歌词浮现: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师:下课!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