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视角下淄博烧烤“爆火”事件的分析与思考

2024-06-29 01:48:13李新阳刘海鹰
公关世界 2024年12期

李新阳?刘海鹰

摘要:自2023年3月份开始,淄博烧烤的热度越来越高,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淄博烧烤的“爆火”是不同群体共同推动的结果,有广大市民、商家和游客的参与,也有广大政府部门人员的参与。文章主要通过3个方面探究来分析淄博烧烤“爆火”事件,了解淄博烧烤“爆火”事件相关群体的群体心理的特点;从群体视角出发,探析淄博烧烤爆火的原因;结合群体心理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淄博烧烤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淄博烧烤;群体心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

引言

淄博烧烤火爆全国,成为众多人关注的焦点,位于山东省的淄博市,成为2023年五一假期旅游的顶流。美团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淄博五一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上涨800%,增幅位居山东第一。截至4月25日,抖音话题“淄博烧烤”的视频总播放量为102.8亿次,话题“淄博”播放量112亿次;小红书上“淄博烧烤”笔记已经超过96万条;微博上,两个月内淄博也霸榜了18次[1]。淄博烧烤的“爆火”,让淄博这座城市逆势出圈,重新火了起来。淄博烧烤由来已久,许多其他城市以精细城市管理和环保为理由把露天烧烤从城市中去除,但是淄博烧烤却没有被取缔,它改用无烟炭火在城市中保留了下来,淄博烧烤留存下来还不足以让它“爆火”,要想了解淄博烧烤为什么能迅速“爆火”可以从群体心理视角入手进行分析。

在通常含义下,群体指的是个人聚集到一起,不管个体来自什么族群、什么职位甚至是什么性别,也不管是何种因素促成了他们在一起[2]。在群体心理学中,群体是人群为了实现相同的目标,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从而构成的共同体,一般情况下,群体成员之间心理特征相似[3]。

学术界对群体心理的研究从未停止,群体心理的相关理论较为充足,但是却很少从群体心理视角出发,去解释事物的“爆火”现象。本文将从群体心理视角入手,对淄博烧烤“爆火”事件进行探究和分析,进一步丰富群体心理的理论应用及发展。社会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社会群体,群体是个体的价值、态度以及生活方式的主要来源。淄博烧烤“爆火”离不开群体的宣传和推动,但是受群体的影响淄博烧烤的热度也可能会下降。了解群体的心理特征,从群体心理视角对淄博烧烤“爆火”事件进行探析,把握相关群体的心理规律,有助于发挥群体心理的积极作用,预防群体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为发现淄博烧烤“爆火”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角度,为淄博烧烤从“爆火”到持续“长红”提出建议。

一、淄博烧烤“爆火”事件折射出来的群体心理

(一)与淄博烧烤相关群体分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与淄博烧烤相关的人群,根据群体构成的规范程度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与特定的目标,同时受到权力机构批准和认可的群体,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并扮演着特定的角色。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没有固定的目标,也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批准的群体,群体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和角色关系。如推动淄博烧烤发展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属于正式群体,自发的志愿者和来淄博吃烧烤的游客则属于非正式群体。

2.内群体与外群体

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其中,在其间生活、工作或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内群体中的成员会感到自己与群体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并且对群体具有浓厚的归属感。而与其相对应的,不属于内群体的,也不经常在其间生活、工作或者开展其他社会活动的是外群体。可以将常年在淄博生活、工作或开展社会活动的居民分类为内群体,对于外地到淄博吃烧烤进行消费的客人以及临时滞留在淄博开展社会活动的人群,将他们分类为外群体。

3.大群体与小群体

按照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群体规模即群体内成员的数目,它与群体凝聚力有密切的联系,能直接影响到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与行为。通常大群体中成员数量庞大、成员间只是以间接形式联系在一起,缺乏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而小群体是指成员数量较少,成员之间可以直接沟通交流的群体。可以把吃烧烤的消费者、烧烤商家、志愿者、政府工作人员等超过50人的群体划分为大群体。在大群体中,能够直接互相接触,如每桌相互认识结伴吃烧烤的人群、每一个烧烤店中的工作人员等可以划分为小群体。

(二)淄博烧烤“爆火”事件凸显出的群体心理特征

群体心理特征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特点。群体心理特征与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有关。群体规范是一个群体有别于个体集合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群体规范形成后,群体成员会自动地、不加思考地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所谓自动和不加思考实际上是群体规范内化的结果。群体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了一种对其成员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以达到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这种力量就是群体压力[4]。群体压力不同于权威和命令,也没有明确的文字规定,但是它代表了群体内多数人的意志,不具有强制性,但是个体却会自觉遵从。阿希(S·E·Asch)的一系列从众行为研究发现,人们更趋于从众,是因为群体给他们提供了某种信息化的或规范性的影响。由此可见,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会影响群体心理特征。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与淄博烧烤相关的群体有很多,但是这些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群体都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并表现出不同的群体心理特征。淄博烧烤“爆火”后,政府部门出台了有利于淄博烧烤和淄博发展的政策,与淄博烧烤相关的群体也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思想和评价标准,淄博烧烤好、淄博的氛围好,这个观点代表了各个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志,群体规范逐渐确立,并形成了群体压力。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群体主要显现出4种心理特征。

1.认同性

认同性指的是个体对群体内部的共同行为产生的一种集体认同心理,群体成员会形成相似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价值观,为实现群体目标做出共同努力。作为内群体的淄博市政府工作人员、市民和商家,突出地表现出了认同性这种心理特征。淄博是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他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作为内群体的一员,会感到自己与群体的联系非常密切,从而共同为淄博与淄博烧烤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政府工作人员认同组织下派的任务,全心全意为市民、商家和游客服务。市民认同礼让游客的做法,保持良好的素质,看见外地车牌变道会让行,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免费接送游客。商家认同诚信经营的市场风气,保证食品质量,不乱涨价,不缺斤少两。

2.服从性

服从性是指在群体中成员听从群体意志、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属于正式群体的政府工作人员和属于非正式群体的商家、市民,都突出表现了服从性的心理特征。政府工作人员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目标,他们服从组织的安排,淄博市的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在“五一”期间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城市服务。属于非正式群体的市民和商家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服从政府的安排。有些市民假期出市旅行或待在家里,让景于客;商家服从政府的管理,保证食品安全和服务态度。

3.易受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是指群体成员易受到群体共同价值观念的同化,群体中个人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易受到群体的影响,从而形成共同的理念。政府工作人员、市民、商家和游客都属于大群体,受大群体的暗示,在大群体中的小群体和个人都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大群体的价值观念。政府工作人员、市民和商家都接受了为人民服务和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念。游客受群体的暗示接受了淄博烧烤实惠和美味的观点。

4.从众性

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从众现象,从众性具体表现为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己的主观思考而顺应群体观念或舆论导向。属于外群体的外地游客和属于内群体的市民和商家,突出地表现了从众性的心理特征。许多外地游客,甚至是生活在淄博本地的市民看到淄博烧烤爆火后,都盲目从众,加入了“赶烤”的行列;还有些市民在身边人的影响下,感受到了来自群体无形的压力,自发做起了志愿者;同时,不少商家开始改头换面做起烧烤行业。

通过分析上面提到的4种群体心理特征,可以发现群体心理特征既有积极的作用,也存在消极影响。在积极的方面中,群体成员在群体心理的作用下,会自觉遵守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集体利益为重,为了统一的目标而努力,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在消极的方面中,群体成员在群体心理的作用下可能会丧失自主意识,做出跟风和错误的事情。一些游客在淄博烧烤爆火后,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失去了自主意识,纷纷到淄博吃烧烤,但体验后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导致对淄博烧烤做出负面的评价;一些涌入烧烤行业的商家,因为经验不足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从而影响游客对淄博烧烤的满意度,阻碍淄博烧烤的可持续发展。

二、淄博烧烤“爆火”的原因

根据淄博文旅局局长的介绍,淄博烧烤“爆火”最初是由淄博及淄博周边城市的大学生带动起来的,这些大学生在感受过淄博人民的热情和烧烤的价廉物美后,通过互联网宣传推广了淄博烧烤。随后各大网红来到淄博拍摄有关淄博烧烤的短视频,政府部门也快速做出反应,加大力度宣传,这些行为都推动了淄博烧烤的“爆火”。由此可见,淄博烧烤的“爆火”是各个群体共同推动的结果,在推动淄博烧烤“爆火”的过程中,这些群体在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的影响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从群体心理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把握淄博烧烤“爆火”的原因。

(一)政府部门的推动

此次淄博烧烤“爆火”事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他们属于正式群体,属于内群体,也属于大群体。政府部门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具有稳定、正式的编制。政府部门实施了以下行动推动了淄博烧烤“爆火”。(1)为了方便游客来吃淄博烧烤,设立了烧烤专列与直达的公交[5];(2)下发通知控制物价并且保证商品的质量,不欺生客,普通大众能接受的价格带来了更多的消费;(3)加强治安管理,打造更加安全的营商烧烤环境[6];(4)政通人和,政府切实为人民服务。包括成立行业协会引领发展,设立“烧烤行业一件事”服务专窗、发放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等。

从群体心理的视角看,由于正式群体的群体规范程度比较高,政府成员作为正式群体中的一份子,在推动淄博烧烤“爆火”的行动中,受服从性的影响,会积极听从群体的安排。淄博是这些政府工作人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他们作为内群体的一份子,受认同性的影响,有共同的目标,都希望淄博能够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游客,招商引资,提高经济水平,快速发展。淄博政府工作人员数量大,他们也属于大群体,群体成员数量庞大,影响力也大,在推动淄博烧烤“爆火”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些心理特征的影响下,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了淄博烧烤的“爆火”。

(二)游客、城市志愿者和商家的推动

可以把游客看作是非正式群体、外群体和大群体。能形成数量规模巨大的游客群体,离不开淄博烧烤亲民的价格,有很多普通百姓,都是因为淄博烧烤价格适中才来进行消费。淄博烧烤能“爆火”少不了游客大群体的推动。游客之中还有不少网红和他们的团队为了流量来淄博打卡,拍摄有关淄博烧烤的视频,推动了淄博烧烤在网络上的宣传。城市志愿者和商家,属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和大群体。许多自发的志愿者免费接送外地游客吃烧烤,在火车站发水,在路上为外地牌照的车让路,这些行为树立了淄博人好客的形象。商家不缺斤少两,保证质量。游客来体验淄博烧烤之后,因为实惠的价格和热情的人们,对淄博烧烤打出了好评。网络不断曝光,市民主动维护,游客自发推介,这使得淄博烧烤的口碑进入良性循环,让淄博烧烤热度不断。

从群体心理的视角看,在淄博烧烤“爆火”事件中,城市志愿者、商家和游客,这些群体的规范不明确,他们受从众性、易受暗示性的影响比较明显。人们趋于从众,是因为群体为他们带来了某些信息性的或规范性的压力。从各个自媒体平台的评论区中可以看出,有许多属于外群体的游客是收到了身边人对淄博烧烤积极的评价信息后,才来体验淄博烧烤的,他们缺少自己的思考受身边人影响很大,盲目从众的游客越来越多,增加了淄博的客流量,还有一些商家看到淄博烧烤“爆火”也跟着转业做起了烧烤,从事烧烤行业的商家越来越多,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淄博烧烤的发展。人们身处大群体中,容易受到暗示,在大群体思想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城市志愿者逐渐被群体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观的同化,形成了相同的目标,即致力于共同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为城市的发展尽一份力。受群体压力的影响,群体成员中游客与游客、志愿者与志愿者和商家与商家之间,彼此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压力,游客们大多数对淄博烧烤的评价都是积极的,这无形中也带给了其他处于中立和消极评价的游客很多压力,游客们都会倾向于改变态度,给予积极的评价。积极奉献,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志愿者,同样也会给其他志愿者带来压力,促使其他志愿者产生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在巨大的市场竞争之下,商家也会拿出更高的服务水平。这些都是促成淄博烧烤“爆火”的群体心理原因。

三、淄博烧烤能够持续“爆火”的建议

(一)形成良好的群体规范,增强群体凝聚力

在群体工作和生活中,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称之为群体规范。群体规范可以是由群体领导人根据该群体的情况制定的,也可能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在群体规范中进行的,同时,成员之间的互动也产生着群体规范。形成良好的群体规范需要政府部门、城市志愿者、商家和游客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作为正式群体,应该制定和发布一些明文规定的正式规范,以制约商家、市民和游客的行为,促进良好群体规范的形成。市民、商家和游客除了积极响应政府发布的正式规范外,也要形成自己良好的非正式规范。市民群体,要做到把外来游客当成自己的客人,多多礼让。商家群体要做到保持诚信经营、不缺斤少两、不随便涨价。游客群体,要做到文明出行、不乱扔垃圾、保护当地环境、不散布谣言随意抹黑。良好的群体规范形成了,才能发挥群体心理的积极作用,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提高,群体想促进淄博烧烤和淄博发展的目标才更加明确,群众同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才更有利于促进淄博烧烤的持续“爆火”。

(二)推动社会关系的再培育,促进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活动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联系。从关系的双方来看,社会关系包含了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含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关系的再培育需要抓住群体心理的特征,宣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让群体潜移默化的接受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念,并为淄博市和淄博烧烤的持续发展共同做出努力。推动社会关系的再培育,需要促进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政府人员属于正式群体,要为市民、商家和游客等非正式群体服务,同样的,市民、商家和游客也要服从正式群体的管理,大群体要为小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内群体要多礼让外群体,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关怀的再释放,社会互助的再涌现,营造和谐的城市氛围,继续发挥淄博市政通人和的优势,持续吸引游客来淄博吃烧烤,使淄博烧烤持续“爆火”。

(三)合理引流适当降温,预防消极群体心理产生

长期停留在一个极高的热度,城市的资源和环境会承载很高的压力,比如相关工作人员的负担加重,交通的压力加重,油烟和车辆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等问题相继出现。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各个群体出现消极情绪,降低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游客的满意度,阻碍淄博烧烤的持续发展。只有在可持续承受能力范围之下,淄博烧烤才具备迎接各种问题挑战的条件。因此,在各类自媒体蹭热度,持续助燃淄博的时候,运用各种方式对到达淄博的游客,在体验愿望上给予适当的、人性的预期降温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可以用引流的方式帮助城市缓解压力,目前外来游客吃烧烤的地方过于集中,大都集中在张店区,可以向淄博全市乃至淄博周边城市各区域、县镇、街道、社区有计划、有目的地引流,这样既可以减轻城市负担,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又可以预防消极群体心理的产生,促进淄博烧烤的持续“爆火”,可谓多赢。

结语

淄博烧烤“爆火”离不开各个群体的共同努力,群体心理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群体心理的特征较大程度上诠释了淄博烧烤“爆火”的心理原因。加强对群体心理原因的分析,把握好群体心理特征及规律,有助于促进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和各个群体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更好的发挥群体心理积极的作用,树立群体间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规范,预防消极群体心理产生,使淄博烧烤热度不减,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璇.实探淄博烤串:一把串搅动一座城 “爆火”能变“长红”吗?[J].中国经济周刊,2023(08):52-55.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科,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49.

[3]李成宏,陈洋.论群体心理视角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J].鄂州大学学报,2019,26(01):82-84.

[4]乐国安,刘春雪,汪新健建.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324-335.

[5]张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与城市形象提升——基于“淄博烧烤”的案例研究[J/OL].四川行政学院学报:1-10[2023-06-16].

[6]王晓江,赵丽琴.基于市场监管视角看淄博烧烤“爆火出圈”与优化营商环境[J].大众标准化,2023,No.393(09):4-5.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