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探究中触摸现代诗的秘妙

2024-06-29 14:58:42胡琴孙建龙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艾青现代诗陌生化

胡琴 孙建龙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理解本课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说出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能通过朗读、仿写等体验现代诗独特的语言表达。

3.能初步使用现代诗独特的语言表达

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语境,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一棵刚刚出土的绿色幼苗),创设交际语境,引导学生谈由此想到的内容。

预设:生命、生机、欣欣向荣……(师相机板书关键词)

2.引出诗歌,板书课题。

师:有一位诗人艾青看到这些写了一

首诗,题目就叫——绿。

3.学生初读诗歌,用关键词记录阅读感受或疑问。

(1)读准字音,出示词语认读,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行词语的特点。

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墨水瓶  拥挤  重叠  交叉  指挥

(2)通读诗句,出示难读的长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并关注格式的特殊之处。

①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②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4.交流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每个小节指名让一位同学来朗读,师生评价,关注朗读能否做到正确、流利。

二、问题导学,体验情感,品味语言

提出问题

1.出示学习要求导学。

(1)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听听他们的见解。

(2)每个小组把大家都不理解的问题选择一个写下来,贴到黑板上。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梳理问题

师生合作梳理问题,大致分为两类:内容理解和写法。

内容理解方面:为什么阳光是绿色的?还有什么是绿色的?

写法方面:为什么以“绿”作题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绿?作者为什么要写绿色?

解决问题

1.解决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

出示第一条锦囊:

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字的绘画。

——艾青

(1)从问题看出同学们关注最多的是第3小节,从中读出什么画面?(出示第3小节并朗读,师生交流评价。)

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小节写错了,你认可吗?

出示短视频(见课件)印证学生的想象。学生再次融情朗读。

(2)出示第2小节理解“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绿?诗人认为——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师引导:墨水瓶倒翻了,教室外面的风被染绿了,水被染绿了,阳光也被染绿了……如果这绿色的墨水流到我们的教室里,会出现什么好玩的现象呢?

这么多的绿挤在一起,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5小节。(引导学生做动作理解,谈感受并朗读诗歌。)

2.解决写法方面的问题。

引入第二条锦囊:

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艾青

(1)这首诗向未来寄发什么信息?又给了人类怎样的朝向理想的勇气呢?请看两则资料。(出示)

艾青,1933年发表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陆续发表《北方》《我爱这土地》等很多著名诗歌。1957年,因为种种原因,诗人艾青被撤销一切职务,发派到黑龙江北大荒和新疆劳动改造,写作也中断了20余年,直到1979年,才重新开始诗歌创作。

1979年春天,是我们国家开始搞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朝着建设富强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艾青带着考察团来到广东,看到祖国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景象,写下了《绿》这首诗歌。

(2)如果说从第2小节看出这首诗是描写大自然的绿,那么从这两段文字又读出了绿的什么含义呢?

预设:艾青创作的第二个春天来了,这是创作的绿,人生的绿,祖国的绿等。

(3)绿在诗中到底代表什么呢?(生机、生命、希望……)

那么大自然的绿就是——大自然的希望,人生的绿就是——人生的希望,祖国的绿就是——祖国的希望。是啊,作者诗歌创作在中断20余年后再次开启,又恰逢祖国改革开放后欣欣向荣,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时刻啊!现在看这首诗的朗读,你觉得要读出什么?(兴奋、激动、欢欣鼓舞……)

请同学们带着兴奋、激动、激昂来读这首诗。

三、以写促读,联结促读,延伸促读

1.这首诗写于1979年,距离现在已经40多年了,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希望都实现了吗?请同学们看2023年国庆视频。(播放视频)

2.如果说1979年的祖国在艾

青眼中是绿色的,那么2023年的祖国在你眼中是什么颜色的?你能用诗歌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出示仿写支架及评价标准。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诗歌作品。)

刮的风是_____的,

下的雨是_____的,

流的水是_____的,

阳光也是_____的。

现代诗评价标准

3.艾青的诗想象奇特,请看这首诗,你认为最奇特的想象是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

4.同学们可以再找一找其他想象奇特的诗读一读,也可以对这种手法进行探究。

教学评析

教材中的现代诗多编排在低中年级,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现代诗单元,教材在此编排一个完整的现代诗文体单元,是想让学生借由这个单元对前面所学的现代诗做一个梳理,内化经验,形成知识结构。

那么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到底学得怎么样?针对本课,学生又了解多少?这些学情除了可以用课前检测来诊断,还可以采用本节课所使用的问题导学法。让学生来提问,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探讨到这里,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程度和关注点已经明了。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就像一张桌子的4条腿,每一条腿都承担着不同的重量。基于单元整体视角,本课主要落实对现代诗用陌生化手法表达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总体来看,胡琴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搭设支架,助力理解

从起点——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的学情状态,到终点——学生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设计两到三个教学环节,安排两到三个台阶,从而组织起学的活动。把起点和终点连贯起来,动态地构成了教学流程。在整个课时的学习中,学生要达到的终点是理解“绿”代表的是生机、希望,理解现代诗独特的表达——陌生化表达传递情感的巧妙。学生的起点就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所折射出的学生对现代诗表达情感的理解状态。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这节课师生一起要走过的学习历程。诗人艾青的绘画经历让《绿》这首诗具有独特的色彩美,同时受印象派诗人的影响,《绿》也具有特殊背景下的表达意蕴,如果单凭学生自己,估计不易独自到达终点。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中,胡琴老师多处搭设支架,帮助学生走上一级一级的“台阶”。比如导课环节用一棵刚刚出土的绿色幼苗,让学生谈感受,铺垫学生对绿色的直观感受;接着让学生运用图像化策略、做动作还原等朗读感悟诗歌,对绿的丰富、绿的活泼有了真切体验;再引入创作背景,学生从诗情的体验到“诗言志”中“志”的领悟,这“绿”原来是作者真切的生命体验!在那个时间节点,在那个地方,这一切都是诗人的“心中之景”,每一个意象都被作者赋予了深情。

仅仅读还不够,只有亲历了写的过程才能更深刻地与诗人产生共鸣,因此胡琴老师又设计了以写促读的内容。在仿写时提供挖空形式的第3小节这个支架,降低课堂创作难度,同时也有意引导学生使用陌生化语言表达情感。

学一首,知一类。陌生化表达是现代诗中最常用,也是最能打动人的表现手法之一,为了让学生对这个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体验,胡老师引入了《我的思念是圆的》这首诗,让学生迁移所学,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想象奇特的地方,既巩固了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水到渠成地布置作业——如果感兴趣就收集这一类诗歌。课内课外融通,让学习走向更加宽广的探究。

二、基于问题,学为中心

现代诗学习并不难,现代诗学习也不易。不难是说诗歌的字都认识,解码层次的阅读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不易是说想读懂诗歌背后的意蕴,读懂诗歌的语言表达并非易事。胡老师采用问题导学,让学生提问,小组梳理问题,推出一个共同想探究的问题。全班再对这些小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大家认可的问题,分为内容理解和写法两个方面。因为是自己提的问题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就不是被动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寻找自己提的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陌生化语言表达,学生提的关于内容理解的问题里“为什么阳光是绿色的”“还有什么是绿色的”等等,指向的是陌生化表达;学生在写法里提的“为什么以‘绿作题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绿”等等也是指向陌生化表达。对内容理解和写法的探究就聚焦到本节课的重点上来了。这个学习活动就可以更充分展开,走向深入。“学为中心”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在这个课时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学习活动的执行者或者潜在执行者都是学生,学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想着教师做什么,要想着学生怎么学,设计哪些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艾青现代诗陌生化
打开现代诗教学的有效路径
艾青《我爱这土地》
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 01:27:30
艾青来了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6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19
无题
诗潮(2016年7期)2016-05-14 19:12:40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8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23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