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阅读能力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解读,而是扩展到对文本深度的理解、评价和应用。随着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只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在此背景下,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希望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 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8.001
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拓展性阅读在此阶段的应用无疑为孩子的认知与情感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经过对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的深入剖析,教师能够发现其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探索以及跨文化视野方面的重要性。教育者必须明确,拓展性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哲学理念,鼓励学生走出舒适区,勇敢面对知识的广阔海洋。正因如此,为了满足21世纪的教育需求,教育机构和教师应致力于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将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与现代教育技术完美融合,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充满探索与创新的学习环境。
一、在小学语文中实施拓展性阅读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与表达的基本工具,对于人类的认知发展、思维方式和学术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科的任务,除了给学生传授基础句型和文学知识外,还包括通过丰富的阅读活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石。拓展性阅读正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策略。
不同于课本中的固定内容,拓展性阅读向学生呈现了一个多样、广泛的语言世界。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表达方式,从而极大增强了其语言的敏感性和感知能力。对于语言的内在结构、音韵美感,以及修辞技巧的认识也因此而日益加深。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读物内容的多样化,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词汇,还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这对于其后续的写作、交流和深入学习都具有深远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化对拓展性阅读的重视。通过设计合适的阅读材料,制定恰当的阅读策略,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知识领域,还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为其今后的学术和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升
在小学阶段,学生开展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其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其语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拓展性阅读无疑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策略。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其作用不容忽视。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活动,其背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语法、修辞和结构知识,更多的是对于语言的感知和体验。拓展性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语言体验空间。通过阅读各类文献,学生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更能吸收其中的思维逻辑、论证方法以及表达技巧。这些都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例如,当学生阅读了关于自然环境的描述性文章后,他们在面对写作任务时就能更为生动地描述周围的环境,使用更为精准的词汇。叙事性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故事情节以及角色之间的互动。这些阅读体验,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生命力,使其不再是简单的句子堆砌,而是真正的语言创造。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阅读习惯。但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均指出,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仍存在一些待优化的问题。
首先,多数教学过程仍偏重于文本的表层解读。虽然这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的文本认识,但未能深入引导他们对文本的背后意义、文化背景及作者意图进行探究。此外,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强调单向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缺乏足够的动机与空间去主动探索、批判和创新。其次,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及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常常使教育者过于关注学生的短期成绩,而忽视了对其长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这种趋势不仅影响了学生对阅读的真实感受,也限制了他们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上述现状,我们迫切需要反思并调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和深入的阅读体验,培养其独立的思维能力。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施策略
1.课前导读
课前导读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历来为教育者所重视。在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中,这一策略更显得尤为关键。课前导读不仅能为学生预热课文内容,更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善的认知框架,使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为深入地挖掘文本信息、关联背景知识,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前导读的核心是启发和激发。一个有效的导读,应当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从而帮助其在后续的学习中主动去寻找答案。此外,这一策略还应注重对学生先前知识的理解,使新知与旧知能够形成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与运用效率。
以《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为例,课前导读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了圆明园的历史风貌。通过纪录片中生动的画面,学生得以一览圆明园繁盛时期的风采。此刻,教师并未立即揭示圆明园的历史背景,而是巧妙地提出疑问,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背后,隐藏了怎样的历史秘密?”这一疑问不仅让学生充满好奇,更为他们后续的阅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随后,教师通过生动的叙述,为学生勾画了圆明园动人的历史。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带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再次研读文本,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解读,而是实现了真正的拓展性阅读。
2.教材拓展
在语文教育领域,教材拓展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也为学生拓展了更广泛的知识视野。经典教材是孩子们初次接触文学、历史、科学等领域的桥梁,但教师要想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深入,仅靠教材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育者们利用拓展性阅读的策略,从教材的篇章出发,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使他们对学习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拓展性阅读在本质上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只有真正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思考。
以《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为例,其中对豌豆、苍耳和蒲公英的繁衍方式进行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描述。这为教师提供了极佳的拓展契机。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停留于课文字面,而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生物的繁衍方式,让学生体验与植物“相似”的情感,如《小壁虎借尾巴》和《狼和小羊》等经典故事。这种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拓展性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方式,更从中学到了关于生命、情感和大自然的深沉哲理。这种教学方法,将课文从一个固定的文本转化为了一个生动、具有深度的教学案例,真正实现了对教材的拓展性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写作拓展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写作拓展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训练,也是对学生表达和思考能力的锻炼。当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他们在表达中能够体验到文学的魅力与语言的力量,进一步强化了对文化的认同和对家国的情感。具体而言,写作拓展以阅读为基础,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并将这些见解转化为文字,从而实现知识与情感的深度整合。此外,写作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并形成鲜明的个性。长期以来,这种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核心价值观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教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扩展。课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扩展阅读后用文字表达对于家国、历史和未来的思考。例如,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国家崛起、历史巨变的文章或书籍,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这样,教材中的内容就不仅停留在纸上,更生动地进入了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这种写作拓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意表达能力以及家国情怀。
4.空间拓展
空间拓展作为小学语文阅读的核心策略之一,旨在从地域、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它强调的是如何把一个文本与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文本内容。这种策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鼓励学生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具体而言,空间拓展策略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但更为广泛的文本,使学生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理解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和情感。这种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历史意识和地理知识,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一课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团圆》《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以及《时节之美》等与春节相关的书籍。这样,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春节的庆祝方式,并了解到春节在其他地区,甚至在其他国家的庆祝方式,以及春节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并整合他们的阅读体验,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阅读分享会”。在这个分享会上,每个学生都可以讲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获得的启发以及形成的心得体会。这样的活动能够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5.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进一步延伸语文阅读课堂,并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基于构造主义的视角,课后拓展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深度阅读和探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种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而且实现了主题阅读与批判性阅读的结合。
课后拓展策略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它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自主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以《为人民服务》这一课为例,教师可通过课后拓展,深化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学生需要利用课后时间,在家中深度阅读文章,特别是对每段的论点和所采用的论证手法进行分析。例如,文章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强化论点。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探讨这句古文名句的内涵,并鼓励学生寻找与“生死观”相关的其他名言警句,学生将这些古代的智慧与当代的观念结合可以形成自己的思考。在后续的语文课程中,教师可邀请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发现的名言名语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论点和见解,以此来强化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结论及反思
经过对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本文得出结论:拓展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策略的应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吸纳有显著益处,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挖掘的能力。然而,任何教学策略在实施中都面临固有的问题与局限性。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拓展。过于复杂的拓展材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反感,而过于简单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背景知识存在差异,这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拓展材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此外,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也是制约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丰富的拓展材料,而在资源有限的地区,教师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收集和筛选材料。
笔者认为,学校首先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对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如互联网和数字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拓展材料。最后,教师还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使他们理解并支持拓展性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更有利的阅读环境。
总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推动这一策略的实施,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红燕《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探微》,《考试周刊》2020年第11期。
[2] 汪松元《核心素养培育导向的进阶式问题驱动教学探索——以“伏安法测电阻”教学为例》,《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年第23期。
[3] 徐光华《紧紧抓住教学关键着力培育核心素养——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初步探索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年第5期。
(魏萌萌,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