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社区代际共融的优化路径研究

2024-06-28 01:00方芳
知识文库 2024年10期
关键词:共融代际养老

方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一老一小”问题已经上升至国家重要战略层面,养老托育应纳入同一体系考虑,推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一体规划、一体实施、一体突破。

“一老一小”的协同共养时代,如何解决养老托幼的困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现代家庭结构的改变,过去以往的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步退出历史,家庭的老幼照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社会养老、托幼成为发展的趋势。“一老一小”代际共融在思想上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情感上体现老幼群体的代际交流;在知识传递、文化传承方面实现代际传承,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最优化。因此,优化老幼代际融合社区服务的路径,推进养老托幼协同发展,使得“一老一小”社区代际共融发展成为实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有效措施。

1 “一老一小”社区代际共融的必然性

1.1 社区养老托幼供需冲突不断加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老龄人口快速增加时,家庭户的规模却在不断缩小。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可得,老幼人口比例产生巨大变化,如图1所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2,不足3人;同时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人口金字塔结构呈现倒下的模式。对于单个家庭而言,养老的压力呈现较高的水平;目前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是放缓的,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人口的数量增加,而家庭户规模变小,这会导致核心家庭数量增加,抚养幼小成为新的困难。针对3~14岁之前的儿童,其家庭也普遍存在儿童上下学(园)接送、课后托管、寒暑节假看护等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家庭对儿童托管和学前教育的需求。

1.2 “一老一小”问题上升至国家重要战略

近年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对象的代际共融政策逐渐受到政府部门关注。“十四五”期间,“一老一小”问题上升至国家重要战略层面,《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2021年江苏省发布《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不断增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能力,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3 老幼代际融合的共生性

从生理状态来看,老年人身体状态呈现下行趋势;儿童身体机能在逐步发育中。两者相对于中青年而言,其感官、协调及活动的能力均处于弱势,都存在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较为迟钝,在安全保障、生活保障等方面具有特定的共性需求。

从心理状态来看,处于身体机能衰退过程中的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儿童在对外界保持强烈好奇心的同时易出现缺乏安全感和较大的情绪波动,更多的时候其活动状态是聚集性的,因而老幼在安全需求、归属需求、活动趣味、亲近自然方面具有共性。

从互动状态来看,老幼代际融合实质是一种特定的双向交流模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双方的各自需求,体现价值的互补性。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年人需要通过代际传递来感知生命的活力,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好奇心较强的儿童可以由老者的传授获得更多的知识,接受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这种老幼的良性互动给社区的代际融合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2 “一老一小”社区代际共融模式的调查分析

社区老幼融合模式在国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德国利多的“多代屋”构建无血缘关系的多代居民共同生活的场所;美国圣文森特代际学习中心养老院和幼儿园的复合发展;新加坡海军部村庄老幼全面融合的公共综合体。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国内推动社区老幼共融发展也不断地进行探索。武汉童心苑是把养老院开进幼儿园,2003正式实践“老幼同养”的模式;南京锁金村幼儿园2002年尝试把社区老年照料中心设置在幼儿园,践行老幼共养等等;这些老幼共养的实践模式均因各种原因未形成长效推广机制。为了更好地分析老幼代际共融模式,针对老幼代际融合模式的受众群体,随机对500位60岁以上生活能自理的老人、4~14岁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访问调查,其中老人200人、家长200人,均占调查人数的40%,儿童100人,占20%。根据调查数据,如图2所示:60.6%的访问者表示愿意参加老幼融合模式,其中老人的占比最高;14.8%的调查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或者将自己家中老人或孩子送到老幼共养机构;24.6%的受访者对该模式持保留意见。对于受访者而言,更多的顾虑在于老幼共养的安全是否有保障、疾病的防范是否到位、管理者是否专业等方面。总体来看,已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参加的意愿,这对该模式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3 “一老一小”社区代际共融模式的挑战

3.1 模式覆盖不广泛

与国际的老幼代际融合相比,国内相关老幼共养的案例总体上表现出目前我国的老幼社区代际融合三种基本模式:代际互动融合、代际共养项目、代际空间融合。前两种模式是通过老幼之间开展若干次的互动活动,比如共同做游戏、定期开展互动实践活动、关爱活动等等,活动模式和内容都是相对简单和易于执行的。第三种模式是基于公共区域共享,在“多代公寓”群中,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族群的人聚在同一屋檐下,包括老人活动中心、托儿所、小餐厅或咖啡厅等,提供购物、餐饮、护理等服务,从社区居住层面上加强老幼互动和交往,激发社区活力促进代际融合。

三种模式总体而言,在理念上,缺少中长期规划发展的理念;在制度上,没有形成制度化体系;在内容上,多为浅显的活动互动交流,缺乏深层次的互动,内容的延续性较差;在主体上,多以政府为主导,从经济支撑和运行过程都高度依赖于政府的投入和支持,缺少商业化的支撑,缺乏自我发展的社会化动力。这些因素的存在,大大影响了现有的老幼代际共融模式的大范围推广。

3.2 安全保障不充分

(1)公共活动场所的安全保障不足

目前,在我国的绝大多数社区中,其公共活动场所的功能较为单一,要么为老人活动区域,要么是儿童游乐区域。在这些活动场所,对于他们的安全保障不够充分,存在较多的问题。对于老年活动区域而言,环境设备基本上为相对安静的、较为宽阔的活动区域,比如棋牌活动区、阅读报纸区,或者太极运动区等等;在这些区域更多地考虑的是设施场地的便捷性、方便性。而对于儿童而言,其本性是具有朝气和活力的,更喜欢在一起嬉戏玩耍,需要在楼道、场地、厕所等地方考虑其安全性,防止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相对而言,对于老人和儿童而言,同时能够满足双方活动需求、相对安全的场地设施类型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证老幼活动公共场所的安全性。

(2)老幼身心健康保障不足

在早期的各种老幼社区代际模式中,老幼心理健康的保障严重不足。例如在南京锁金村的老幼共养模式的摸索中,出现了一些影响老人和儿童双方身心健康的不和谐的现象。有些老人对长期进行的老幼同乐活动不感兴趣,甚至开始厌烦吵闹;孩子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可能影响老人的休息,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都会影响双方的身心健康。因此社区在实行“一老一小”代际共融时,就必须要在硬件和软件上考虑如何处理好这些因素的影响。

3.3 教育设计不系统

从国内目前的社区代际融合的内容设计而言,主要趋向于互动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比如组织老幼共同参与歌唱比赛、书法活动等,通过活动来增加老人和儿童的感情交流,实现老幼同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人和儿童的情感需求。这种活动的内容设计通常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更多地具有一次性和娱乐性特点,而不具备长久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老人而言,行动和思维的迟缓会影响其接受生活中信息化处理的能力,比如不会使用智能家电,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者即使会使用也不是很熟练,这会影响老人在生活中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于他们而言,更需要手把手教他们学会使用电子产品。而这类课程的学习一般情况下不是一次两次课或者活动就能掌握的,这需要设置系统性和专业性课程,定期地给老人上课,才能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会。而恰恰是儿童,对于信息产品的使用会更熟练,他们也比成人要更具有耐心,可以一对一的教老人,让他们更快地掌握使用方法。

目前的社区老幼代际共融的内容通常采用线下活动的模式开展,其形式较为单一,老人和儿童在享受这种共融互动的空间、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极大地限制了这种代际共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3.4 人才保障不到位

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推进,社区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老幼共养的迫切形势下,对所承担的老人和儿童服务保障的专业性提出了更大的考验。据调查数据分析,目前国内的社区老幼代际模式中的从业人员要么是具备养老经验的,要么是具有育幼经验的,基本没有两者兼顾的工作人员。两者不能兼顾,老幼代际活动的设计也就缺乏专业性、系统性,进而对整个老幼代际共融带来很大的问题。

同时在这些人员中,无论是老年的还是儿童的从业人员,因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较差、工作的流动性较大、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较低、学历水平低等原因,面临经常性的离职、退出特性,众多的因素迫使着社区老幼代际共融面临着人员配备不足,专业人才保障不到位的挑战。

4 “一老一小”社区代际共融模式的优化路径

4.1 政策制度支撑,典型模式推广

(1)立足政策,引入联动发展模式

目前,在国家的相关文件发布后,江苏省发布了《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办〔2021〕75号),随之南京、无锡、苏州、徐州、常州等纷纷结合各市实际,出台市级“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在各地的方案中,都涉及了从总体上完善养老托育服务规划、健全基本养老托育服务制度等等。

而为了更好地推广老幼代际共融,需紧抓国家、地方政策的支持,建议在老幼社区代际共融领域从政策制度上给予明确,明确模式发展的基本原则、组织的实施、审批的手续、服务的规范要求等等。同时,由于我国的养老、托幼的管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要在部门之间实现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谋划老幼共养,从而更好地实现“一老一小”的社区代际共融。

(2)典型先行,辐射推广

目前在老幼社区代际共融的模式下,全国存在着一些典型的案例,如南京译林教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落地南京市多个社区的卜卜乐宝宝屋项目、常州天宁、浙江绍兴、安徽铜陵市铜官区官塘社区的“双龄共养”项目等等。总体看来,老幼社区代际共养的模式更多地分布于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后续,各省市可以以点带面,在一个地区先树立完善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以典型来总结经验,改善不足,进而逐步推广到全市全省;通过支援服务等形式推广至西部,带动全国的辐射推广。

4.2 强化分区管理,保障身心健康

老幼社区代际共融的空间部分需要考虑各自的独立性,也要充分考虑双方的代际互动性,更要考虑其安全性。考虑设置相关的共融空间,比如共融的生活区域、共融的学习区域、共融的活动区域,这就成了老幼代际共融必须考虑的问题。

共融的生活区域。体现在老年人和儿童的饮食基本都是清淡、注重营养。生活区域的共享能够把老年人的节约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在点滴细节间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爱惜粮食、杜绝浪费的好习惯;同时也能够把儿童喜欢的一些改良口味的饮食比如蛋挞、小点心带给老年人,让老人在清淡的饮食中增加一点调剂。

共融的学习区域。设置一些“老”“小”都喜欢的课程,比如乐器类、棋类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歌唱课程等等,让老人和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同一个区域学习,甚至在同一个教室学习。通常,老人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认真,孩子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两者在这种区域能够互补,实现共融共学。

共融的活动区域。老人一般是喜静的,儿童一般是活泼好动的,但在共融的学习区域,老人的棋类活动、阅读行为能够让孩子体验一种同龄人无法给予的乐趣,孩子们可能在老人的引导下,爱上这类棋类活动,喜欢上阅读。而孩子们的爬上爬下、活泼的娱乐活动又能给老人带来童趣,保持心态的年轻,享受孩子带来的幸福感。

4.3 发挥老幼专长,做好教育设计

在代际互动过程中,“老”一般扮演良师益友角色,这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较好的传授者。在老幼代际共融的过程中,应广泛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多维实践活动,名著经典诵读、名胜古迹考察、名人故居参观、博物馆现场教学,组织项目通过申请社会教育的相关资金,每个模块都可以形成系列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儿童可以进一步学习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从上下求索的钻研精神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加深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无比厚重的精髓。

在代际互动过程中,“小”通常扮演着活泼快乐创新的角色。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对新兴的各种信息产品绝大多数不是很熟练地操作。此时,可以发挥“小”的优势,他们不仅动手能力较强,也会比成年人更有耐心。因此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设置简单易学的各类信息技术操作课程,比如家电系统操控(包含网络电视、智能洗衣机等等)、电脑及相关软件的初步使用,让他们一对一、手把手地教会老人基本操作,让老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享受生活。

4.4 发挥院校职能,培养综合人才

在社会的老年进程发展下,从事养老服务、儿童照护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不乏很多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这种专业人士的上升基本体现在“老”“小”的单个服务上,而对老小综合照护、教育、管理人才上较为缺乏。首先,可以充分发挥各类院校的职能,在高等院校、职业学院中借助养老或者育幼的相关专业,结合原有的教学力量,开设养老、托幼教育相结合的专业,建设老幼同养的各类专业课程,展开专业的理论和相应的实训实践。其次,依托院校,借助原有的养老、育幼专业资源,加大融合,努力开展交叉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的社会教育服务人员的各种优势,在社会范围内培养能够兼顾养老与育幼的专业服务人员,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期限内较好地缓解老幼共养人才短缺的压力。最后,强化激励措施,从老幼共养的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入手,在社保方面可以采取分级优惠政策,在行业补贴可以考虑其特殊性,加大补贴力度,从而让这类从业者能够更加安心、更加投入、没有后顾之忧地工作,提升其工作满意度。

5 结语

“一老一小”社区代际共融是一种融合理念,从时间和空间上都能为老幼同养创造可能。如何营造“一老一小”代际共融的社区,这需要统筹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通过“一老一小”的代际融合,在代际互动中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身潜能,让老人能够继续实现自我价值,丰富晚年生活;同时也能够减轻现代家庭的育幼压力,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工作。“一老一小”的社区代际共融的养老托幼模式有望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助推我国新型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社会教育(社科普及)专项课题“‘一老一小社区代际共融模式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SJC-21。

(作者单位:徐州开放大学)

猜你喜欢
共融代际养老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养生不是养老
共融机器人
养老更无忧了
音乐与城市共融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