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
“河山带砺”是一个成语,“河”特指黄河,“山”特指泰山,“带”的意思是衣带,“砺”即磨刀石。黄河像衣带那么细,泰山像磨刀石那么小,比喻经历的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成语的出处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旧时表示所封爵位传之久远,含有江山永固之义。例如,唐代文学家陆贽创作的《赐李纳王武俊等铁券文》中,有“功载鼎彝,名藏王府,子孙代代,为国勋臣,河山带砺,传祚无绝”的句子。也有成语“河带山砺”和“带砺山河”,用法和意思与“河山带砺”相同。
“河山带砺”这四个字,就刻在明长城紫荆关的关城上。关城的北门上有两重门额,上题“河山带砺”,下题“紫荆关”,落款“万历丁亥年夏”“聊城傅光宅书”。傅光宅号金沙居士,在明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考中进士,并从此步入仕途,为官注意提拔才俊,修缮城池和学院,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他还善于书法艺术,向他索字、请他题字的人应接不暇。他一生游历大江南北,许多名胜古迹都留有傅光宅的墨宝,其中就包括紫荆关。“万历丁亥年”即万历十五年(1587年)。历史学家、中国明史专家美籍华人黄仁宇(1918—2000)有一部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历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以公元1587年为关节点,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大事与人物着手,记叙了明朝中晚期的种种社会矛盾和政治开始走向衰败的迹象。黄仁宇指出万历十五年是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关节点。书中提及了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宦海沉浮,他因修筑长城而被当代中国人熟知。当时戚继光作为官员在政治斗争中落败,无奈解甲归田,人人都觉得可惜,但在朝堂上真正站出来为戚继光讲话的却只有傅光宅,傅光宅还因此受到了朝廷罚俸两年的处分。
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战略地位太重要了。万历十五年时,紫荆关再次获得了修缮,傅光宅给紫荆关城门匾额题名、题词。紫荆关在明代的维修记录不止这一次,明成祖迁都北平(今北京)后即在此修城建关,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紫荆关被蒙元骑兵攻破,损坏严重,战后重修。不止是正统年间,随后在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在此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的防御功能越来越强大。
明长城中的内长城有“内三关”“外三关”之说,其中“内三关”指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分别坐落在北京城的西北、西、西南方向。三关各自在一定小范围内自成防御体系,有关有城有墩有台,在此基础上,三关之间筑长城,修城堡,立敌楼,连烽火台,又在更大的范围内结成了一个整体,主要作用是拱卫京城,相当于北京城的“院墙”。“内三关”的这三座关口分别位于“太行八陉”之上,居庸关扼守军都陉,倒马关扼守飞狐陉南段,而紫荆关正是蒲阴陉的咽喉。《畿辅通志》称:紫荆关“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紫荆关位于今河北省易县西的紫荆岭,“其地峰峦峭峙,仄陉内通”,历朝历代多在此地修筑关口,因为这里是中原地区通达山西北部进而通往蒙古高原的要隘。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在西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北魏时名子庄关,宋、金时名金陂关。到元朝时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为“紫荆关”,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今天。汉时关口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墙内部用石灰碎石灌注,随后多次维修亦照此方式,今人所见即是明时的砖石结构。1996年11月20日,紫荆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紫荆关曾经历大小战争140多次,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战事。1213年(金至宁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八年)爆发“蒙金之战”,成吉思汗率兵攻打金国的中都燕京(今北京)。成吉思汗在居庸关外击败了金军,但居庸关依旧难以攻克,于是转道改袭紫荆关,由此得以进攻金中都。金宣宗受到蒙古大军的逼迫,不得不纳贡,向成吉思汗奉献完颜永济之女岐国公主和金帛、马匹后,蒙古大军才撤开燕京围势北还草原。而经此一役,金宣宗把朝廷的驻地迁到了黄河南岸的开封(1214年6月),金国国运由此迅速转衰,不久亡国;1449年“土木之变”后,草原上的瓦剌部裹挟明英宗进逼京城,攻陷紫荆关,大明朝政局动荡,国力由此开启衰退;1644年,李自成起义后东进,先是率兵攻打居庸关,打不下来,改为进逼紫荆关,进而打下了北京城,明朝由此灭亡。由这三次战事可见,对于北京城而言,居庸关是能扛事儿的肩背,而紫荆关则是一招毙命的咽喉,一旦紫荆关失守,京城立刻就危在旦夕。
从构造的复杂程度来看,紫荆关在明长城体系中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纷繁。首先关城平面图呈不规则状,城墙大部分是弯的,这些墙体加起来的总长度是18160.5米,基本没有较长的直墙,有的是弧形,有的骤然回折,围起来的空间也自然方正不了。明长城沿线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关口,大多修筑有关城,虽然也都会随着山川河流道路因地制宜,但只要条件允许,还是会尽量把关城修筑为方形,或者至少有一部分城墙是直线状,而紫荆关城墙的形状实在是特例。其次紫荆关由大大小小若干个闭合的空间组合在一起,俯瞰视角下,3面墙连接在一起的“丁”字结构就有至少6处,也有至少2处4面墙连接在一起的“十”字结构,在这些连接处的城墙顶端,还曾筑有敌楼。各个空间之间有门洞通联,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有人说从高空俯瞰,整个紫荆关的形状宛如不规整的梅花,各个“花瓣”即各独立空间。地面上各处有门可以控制,但墙顶上既能看清楚各处形势,又能四通八达及时调兵遣将,这种构造很有助于防卫。
紫荆关修筑在拒马河边,拒马河在这一带为东西走向,河道宽阔,水量比较充沛。“梅花阵”位于拒马河以南,而在河的北面,岸边另外有一座四四方方的小新城,用铁索连接跨河,明显相当于岗哨地位,与河对岸庞大的“梅花阵”形成掎角之势。从北京方向过来的紫荆关第一道关门,就筑在河岸边。关门门洞完整,门额上镶嵌着2块石匾,即是“河山带砺”“紫荆关”。进入门洞后,有步道可以登上门顶。关门前的地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关被湮没得只剩下一个洞顶,拒马河大桥抬高了公路的路基,关墙被公路截断。在缺口处有空地辟为了停车场,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石碑也立在了这里。
进关后继续向南,古道两边还有不少住户,东侧曾设文武衙门,西侧为屯兵之所。道路总体是在爬坡,近500米后,就到了南城门,门洞顶的石匾上刻着“紫塞金城”。南门有瓮城,瓮城另有门洞,旁边还有水关。从这里登上城墙,随着山势攀到高处,可见南门有三重,把所有人马能通过的地方都把守住了,然后长墙往两边的山体继续延伸,在山巅又合围过来,所以在东、西、南三个方向,都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到关城的里里外外。
紫荆关不仅仅有“里三层外三层”的城墙,出南门后沿着古道继续往西南,还有黄土岭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则以浮图峪隘口为门户,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旧时尤其是山谷崎岖、易于戍守。如今的紫荆关依然是山西省大同市与河北省保定市之间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在这里有出口,穿越紫荆岭时有多达5条隧道,从“紫荆关1号隧道”一直到5号,旧时的盘山古道也多废弃了。不光是涞涞高速,京环线、112国道、241省道也在这里会聚,清西陵近在咫尺,40公里外就是易县,已然穿越了太行山到达了河北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