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门下太行山人

2024-06-28 22:14:01王雅静马宝健
文史月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国魂太行山幅画

王雅静 马宝健

陈硕石,原名陈天锁,1932年3月出生于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拐儿镇天门村,2013年5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陈硕石先生是我国书画界以诗、书、画、印、刻瓷完美结合,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成就卓著的老一代齐派艺术写意花鸟画大师。他师承齐白石先生,借鉴古今画家之长并发展创新、自成一派,把我国书法绘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他的作品通达洗练、挥洒自如、信马驰骋、气度恢弘,他治学严谨、为人坦荡,深得我国书画界的推崇和美誉。

陈硕石笔墨简练,笔力深厚,善用焦墨,以显画中风骨,于花鸟、蔬果、器物画皆擅,尤擅画梅,法宗传统而又独辟蹊径。他的梅花,主干坚瘦古朴,蜿蜒回环,横竖交辉,有挺俊、有顿挫、有转折,大有铁骨铮铮、高风亮节之姿;花瓣大多以拧、篆、搓、勾之法将梅花之聚散、正斜、俯仰、向背、开合、露藏、盛衰等自然生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青年时期的画作,意气勃发、气吞山河,美不胜收。到了晚年之时,他的内心深处唤起了对少年之时家乡左权的四时风物的记忆,风格归于淡然,化景物为情思,是他的“落叶归根”,也是“豪华落尽见真醇”,更是他的情系故乡拳拳游子心。

缘起儿童团 奋力学字画

1939年侵华日军占据辽县县城后,多个党、政、军、学机关进驻辽县,并在麻田镇设立了八路军总部。受拐儿镇镇上居住的八路军影响,胆大活跃的陈硕石主动申请担任儿童团团长,捉懒汉,送鸡毛信,站岗放哨,查路条,由于家里穷上不起学,不识字也不认识路条,就找村里的大人代看,大人识字也少,就告诉儿童团说:“只要路条上有一个长方形的红戳,就可以放他走。”这段红色经历为他用坚韧的画笔表现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的生活虽然穷困,但没能泯没陈硕石对农家楹联(书法)和书画的临摹兴趣和灵性,他常以手指、木棍在地上写字画画,来满足村民的需要,渐渐地成为了村里的小秀才。后来村里来了个先生,看他勤奋好学,就和其父母商量,半耕半读入了学。两年后,彭德怀老总的秘书豈登考看其伶俐可爱,便将其带出上了高小,后又考入省立左权中学,这是一所党培养后备力量的学校,在这里他白天学习文化知识,晚上到文化馆内画展板,文化水平和绘画技艺都有了巨大长进,此时陈硕石也开始为附近的农民画年画,并渐渐对画画产生了一种渴求,渴求能学习历代绘画大师及当代大家的笔墨风格。

兼收艺术精华 苦心耕耘笔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硕石一面绘画、篆刻,一面从事民间工艺的研究工作。1951年,他作为接管人员进京,负责青年团工作,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潜心研习八大山人、吴昌硕、潘天寿、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绘画理论及技艺,深感中国画之博大精深,立志献身国画艺术,攻习愈加勤奋。1957年,陈硕石又考入中国画院(现北京画院),任花鸟班的班长。两年中,深受于非阁、王雪涛、汪慎生、陈半丁诸先生的影响,为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9年,他被吸收为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致力于齐派花鸟画的学习和研究。1985年,陈硕石先生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影响甚大,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做了专题报道。1987年,应邀在天安门城楼、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进行专题创作。2000年时,应“美国中华艺术学会”特邀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个人画展,其中,画作《国魂》在当地引起了很大轰动。2001年,出版了《陈硕石作品集》,他的绘画作品还多次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朝鲜等十多个国家展出。

陈硕石平生未敢忘记大师“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遗训,对历代花鸟画大师及当代各位大家的艺术博采众长、勤习不辍、努力研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对绘画有两点较深的感悟:一是笔墨乃中国画的灵魂所在,理应刻意追求。中国画历经数千年的演化与发展,沉淀下来的就是笔墨,画家的艺术风格之所以不同,沉郁含蓄抑或飘逸狂放,具阴柔之美抑或溢阳刚之气,笔墨功力便是一个重要原因。二是花鸟画“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花鸟画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造型,并非要原原本本画出依据的自然之物的原型,而是要对自然之物进行具象的高度抽象、概括与精炼,是通过画家的头脑加工制造出来的艺术化的东西,是画家思想感情的宣泄,进而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理想艺术效果。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凝结,带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陈硕石认为做画家须先做“杂家”,应广泛涉猎政治理论、经济理论、中外历史乃至佛教、道教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深入研究与中国画紧密联系的书法、篆刻、摄影、诗歌等艺术形式,同时更应当自觉地融入民族和时代之中,修身养性、清心寡欲、一意躬行,去汲取民族的、时代的精华来充实自己,增强“画外功”。唯有如此,方能达到“展纸画意浓,下笔如有神”的艺术境界。

《曾记否》:技艺精湛

《曾记否》一画就是陈硕石将民族精神与绘画技艺完美结合的成功典范,这幅画创作于丁卯年(1987年),这幅画根据“七七事变”之后,日军烧杀抢掠,连旱烟袋都不放过的情景,并结合当地传唱广泛的民歌而创作。

“上一次鬼子来扫荡,狗日的真厉害,拿了俺哥哥两双鞋,还有俺的大烟袋,大烟袋呀咿呀咳烟袋。”这就是当时在左权县流行的一支充满浓厚乡土气息和气愤情绪的既真实又朴素的民歌,也是陈硕石创作《曾记否》一画的题材。当年,太行老区的人民用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进行演唱,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歌词里没有讲日军“烧杀抢”的三光政策,只讲日军拿了百姓的鞋子和旱烟袋,更说明日军在中国无所不为。这支歌触及了群众的愤恨情绪,老区人民踊跃抗战支前、拥军参战,这支歌使前方后方同了心,协了力,拧成了一股绳,真正形成了人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直至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曾记否》这幅画作以烟袋为主体,题跋则介绍了画作背景。画中那弯弯曲曲的线条,有着战争烽火的硝烟,有着民族奋战的呐喊,有着狂飙般的动感,有着史诗般的震撼力。陈硕石先生提笔勾出了这幅图,愿通过这幅图使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和老一辈革命群众忆往昔辛酸苦辣,知今朝苦尽甘来,激忘我躯终四化,为来者锦上添花。

在这幅画背后还有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曾记否》当时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参加画展的不少人是那些经历过抗日战争血与火洗礼的老同志。久久停立在画前,似乎是一个引子把他们的思绪带回到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展览的头一天,一位坐着轮椅的白发老人来到这幅题为《曾记否》的大烟袋面前,思绪激动,惊呼:“大烟袋!咱们根据地的大烟袋!”许多白发稀疏的老人围了过来,深沉地唱起“上一次鬼子来扫荡,狗日的真厉害,拿了俺哥哥两双鞋,还有俺的大烟袋。”烟袋、画与歌让这群老八路沉浸在太行山那艰苦卓绝抗日生活的回忆,一旁的陈硕石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他万万没想到旱烟袋这个常规的“道具”,这回唱了主角儿。这幅画也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国魂》:匠心独运

《国魂》一画创作于己卯年(1999年),是陈硕石应“美国中华艺术学会”邀请为赴美国洛杉矶参加画展所作,这幅画以中国独有的元素展示艺术出国门的民族精神。

创作这幅画时,陈硕石已六十多岁,正处于艺术巅峰期,构思和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左权这片红色热土的哺育和担任儿童团团长的红色经历,让他对这幅走出国门的画作有了独到的思路。既然是出国门,创作的画作中就要体现中国元素,展示民族精神。《国魂》以国花牡丹为主体,加上距今几千年历史的制陶技艺,以及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向上的水仙花共同构成了这幅画作,体现了对祖国美好的祝愿,愿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这幅画作虽然简洁,但一经展出,便惊艳了世界,受到广泛好评。

画作展览期间,有这样一个小插曲,一名美国商人走到陈硕石面前,用英语问道:“您是这幅画的作者吗?我想高价收购这幅画作。”美商开口便报价30万至40万美金,但被陈硕石一口回绝,且态度非常坚决。事后,他向周围的记者、翻译讲道:“我怎么能把《国魂》卖给他呢?不能卖,这是我自己国家的灵魂,我一定要带回自己的祖国!”陈硕石拒绝了金钱的诱惑,毅然将此画带回了国家,并交给了故宫博物院收藏。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那么国魂是什么?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节。结合陈硕石创造《国魂》一画的时代背景,恰逢改革开放,中华文明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外来文化只要经得起人民大众的检验,都将化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我想也许这就是他理解的国魂。

《人民万岁》:艺无止境

《人民万岁》一画创作于丁亥年(2007年),是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13周年所作,陈硕石以交替掩映的三枝梅花为主体,以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为背景,创作了这幅画作。

在这幅晚年作品中,陈硕石对艺术的追求探索特别是对中国画的笔墨运用上已面壁功深,他认为“墨难于色而胜于色”,要善于把焦墨与用笔相结合,强调以书法入画,增强笔墨的表现力。这幅画用焦墨描绘枝干,用淡墨描绘云彩,浓淡相间,既有层次感,每层的景象错落有致,又有空间感,自然美和工艺美相融合,象征中国人民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迎来了和平盛世。

画作题跋如此写道:“井冈山黄洋界的炮声中报到了敌军消遁二万五,万水千山、雪山草地如同闲散地,走泥丸,宝塔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从白山黑水边到太行山、大平原,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宜将剩勇追穷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换新天。天安门城楼上伟人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炎黄百姓侵肺腑地呐喊:毛主席万岁!领袖坦诚地回应:人民万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领(导)指引下,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扬我国威,向往和平的蘑菇云,忆往昔人民万岁!永铭记毛主席万岁!”少年的爱国心,到老仍不曾磨灭,恰恰是饱受了人间的不平和苦难,才练就了他坚韧的精神,培育出他不甘落后的品格,才能让他用自己的画来歌颂祖国,振奋民族精神,用强烈的情感指向、爱国精神、热爱家乡和故土的情怀,使人产生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巍巍太行山 浓浓家乡情

陈硕石是一位风情俗雅的人,虽然早年离开家乡,足迹几乎印遍了大半个中国,但真正使他心醉神迷的,还是故乡的太行山风情。他曾说:“每次回乡登上太行山顶,我的五脏六腑被山风涤荡得干干净净,一切尘世的喧嚣争闹都悄然退隐,仿佛听到了来自宇宙的讯息。当我的脚履踏践在高高低低的田垄上,望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望着村中那些竹篱、柴扉、山花、野蔓,望着山民们憨厚笃实的眼睛,我的脑海里涌出的全是画。”七十年的砚田耕耘岁月中,他虽然大部分时间人在京城,却始终保持着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质。他曾用一首诗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半世清寒十口家,撙下块八买黄沙。

胭脂用尽无处乞,淡墨浓烟富贵花。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为我的家中有十口人,大部分时候生活非常清寒,东拼西凑攒下一块八毛钱用来买玉米面,绘画用的焦墨用完也没钱买,只能用淡墨来画牡丹花了。如此清贫的生活让陈硕石对艺术的追求愈加强烈,他一心向学、矢志不移,在传统笔墨里,他寻找自己的表达语言,终成大器,以“大写意”的焦墨入画,创造了《曾记否》《国魂》《人民万岁》等传世之作。在艺术上努力成就自己的同时,陈硕石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努力成就家乡的建设事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帮助十几位太行山乡村教师实现了到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梦想。同时,他渴望家乡人民能够利用石头资源尽快致富,想了很多办法,联系了不少投资项目到左权县,赢得了家乡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陈硕石曾数度回乡,义务为家乡人民作画,在太行山里留下了一批批墨宝。尤其是在左权县文化艺术中心落成后,年事已高的他,再次为家乡这个文化建筑绘制了巨幅《梅花》,据说,这幅画是他一生中尺幅最大的一张。像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如此多娇》为世界瞩目一样,他的这幅巨作,也成为太行山城的一道宏阔的风景,为左权人民所珍爱!

晚年,陈硕石仍心系家乡发展,他和子女在自己的老家左权县拐儿镇天门村建设了一座左权县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个人艺术馆——陈硕石艺术馆。这座艺术馆在2010年开工建设,他的珍藏和画作,将会在这里永久保留。这,无疑是太行山最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2018年仲夏,陈硕石艺术馆在山西左权县开馆,这座艺术馆建筑面积630平方米,为砖混结构两层楼房。艺术馆内设展览室、创作室、传承室、起居复原室、图书室、会议室、接待室等,展有书画作品60余件;陈硕石与国家领导人、著名艺术家、书画家合影照片80余张;展有青铜器、印章、奇石、刻瓷壶、石刻、证书、烟袋、文房四宝等藏品200多件。这座艺术馆不仅是对陈硕石一份深深的怀念,更是完成他的夙愿,化山水为产业,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家乡的山川河流之中。

从天门来向天门去只一袋烟工夫,爱国爱乡万种情思催开万朵梅花红。2013年,陈硕石弥留之际,嘱托子女将自己的骨灰安葬于太行山上的天门故土,一代艺术大师魂归故乡,和自己所热爱的故土一起,种下了太行山上一棵茂盛的艺术之树。在艺术的海洋中,唯有火一样的热情,才有火一样的笔墨;有海一般的胸怀,才有海一般的气势。陈硕石老先生是家乡的赤子,是人民的歌颂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大家!

猜你喜欢
国魂太行山幅画
醒狮国魂,生生不息
永记“国魂凝处是诗魂”——深切缅怀恩师杨叔子院士
中华诗词(2022年12期)2022-07-31 02:45:32
《太行山写生》
国魂
你的名字是幅画
民族音乐(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4
遇见大师
太行山(外二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14
给你点颜色瞧瞧
太行山上忆当年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5
彼格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