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18.016
玉米在贵州省盘州市的农业产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和大众饮食安全有着很大的帮助。玉米生长周期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传统病虫害防治主要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但由于农户不规范的药物使用行为,使得玉米病虫害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多种药物的防护效果逐渐变差。针对当前玉米病虫害防治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就需要制定针对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早发现早处理在短时间内控制病害,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盘州市盘关镇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对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帮助。
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与农业振兴和相关产业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盘关镇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玉米种植环节先进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有效应用,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其中病虫害因素是威胁最为严重的一类。伴随着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趋势越来越高,很多病虫害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并表现出新的流行特点和危害特点,传统的防治药物和防治手段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病虫害流行特点,为此就需要不断提高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水平,注重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低程度,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特点
1、玉米大斑病
①侵染循环与流行规律
初侵染由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至第二年4月产生分生孢子器并成熟后进行初侵染。从7月份开始,每隔7~10天形成一个再侵染中心,并逐渐向外扩展。玉米大斑病的流行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主要受到温度、降水、风力等因素的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通常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出现高峰。大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需要较高的温度和适量的雨量。高温高湿是该病害发生的有利条件,因此,在春季和夏季病害容易发生。另外,大斑病的发生与种植密度也有一定的关系。种植过密会导致田间通风不良,温湿度较高,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此外,田间管理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也有影响。如播种质量差、播种过深、浇水过多、施肥不当等都会增加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同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还与品种的抗病性有关。一些品种的抗病性强,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就会相应减少。
②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病害在叶片上产生的病斑通常是不规则的、暗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间略凹陷,边缘稍隆起。病斑大小不一,一般直径在2~10mm之间。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颜色也会加深,最后变成黑色,导致叶片失去活力,甚至干枯死亡。茎秆受到病害之后产生的病斑通常是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呈现出深褐色或者黑色。病斑常围绕茎节或叶腋出现,有时候会出现多个病斑聚集在一起的情况。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散到整个茎秆,导致茎秆软化、易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苞叶上产生的病斑通常呈现为不规则的、深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稍微隆起,内部比较干燥。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逐渐扩大,颜色也会变得更深,最终导致苞叶失去活力,甚至枯萎死亡。如若根系受到病害危害病斑通常比较难以观察,因为它们在地下。但是,病害可能导致根系腐烂,从而影响植物的吸收能力,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
2、玉米锈病
①侵染规律与发病特点
玉米锈病是由玉米柄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可能侵染叶鞘、茎秆和苞叶。锈病主要通过气流传播,病菌的夏孢子在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进行远距离传播。在地区内,病菌的夏孢子借助气流进行重复侵染和蔓延。在15~35℃的温度范围内均可发病。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5%以上。锈病在玉米开花结穗到采收中后期易感病。这一时期玉米植株生长旺盛,叶片湿润,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玉米锈病在北方夏玉米种植区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8月底为发病盛期。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南方各省,发病时间相对较早。锈病发生后,叶片上会出现橘黄色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随着病害发展,叶片干枯死亡,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30%以上,严重地块甚至绝收。此外,玉米锈病的发病程度受气候、品种、施肥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温、多湿、多雨、雾日、光照不足以及偏施氮肥有利于玉米锈病的流行。
②发病症状
初期在叶片基部和上部主脉两侧,出现散生或聚生的淡黄色斑点,斑点逐渐扩大,形成红褐色疱斑,即夏孢子堆。随着病害的发展,夏孢子堆越来越多,相互连接,导致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叶片大面积干枯,植株早衰,影响光合作用。病情继续发展,夏孢子堆变黑,叶片枯死,严重时叶鞘、茎秆和苞叶也会受到影响。玉米锈病会导致玉米产量降低,籽粒不饱满。病害严重时,玉米植株整体生长受影响,产量明显减少,甚至造成绝收。
3、玉米纹枯病
①侵染规律与发病特点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立枯丝核菌和禾谷丝核菌,这些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孢子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病原菌随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另外,田间管理过程中,如播种、施肥、灌溉等,可能导致病原菌传播,带菌种子播种后,幼苗生长过程中容易感染病菌。纹枯病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易发生,最适温度为20~25℃。田间高度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传播,降水多的地区发病较重。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的玉米田发病较重。再加上不同玉米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差异较大,抗病品种种植可防止病害发生。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发病的侵染源。春季气温回升,病菌开始活动,通过气流、农事操作等途径侵染玉米植株,随后病菌在玉米植株上蔓延,导致病害逐渐加重,一段时间内病菌在病株上产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相邻植株,形成再次侵染。
②发病症状
病斑首先出现在叶鞘基部,呈椭圆形或长条形,浅褐色。随着病害发展,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加深,边缘清晰。病斑连片后,形成较大的云纹状斑块。病害侵害茎秆后,形成下陷的黑色斑块。病斑表面有浅灰白至灰褐色的菌核和白色霉层。当果穗的苞叶受到病菌危害之后,病斑大多呈现云纹状,造成果穗干缩、腐败。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严重时,植株呈暗绿色腐烂,似水烫过一样,最终枯死。
4、玉米螟
①侵染规律与发病特点
玉米螟,又称钻心虫,是玉米等重要作物的主要蛀食性害虫。玉米螟成虫为灰褐色或暗褐色,身体细长,雌虫体长10~13mm,雄虫体长9~11mm。触角丝状,前翅灰褐色,略呈四方形,卵呈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幼虫呈圆柱形,身体弯曲,背部有明显的环节,腹部颜色较浅,虫蛹呈椭圆形,初期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玉米螟以幼虫蛀食玉米茎秆、叶片和穗部为主。被害植株茎秆组织遭到破坏后,影响养分和水分的输送,造成穗部发育不全,籽粒灌浆不满或植株茎秆折断,从而导致减产。成虫会吸食植物的汁液,导致植株生长受阻。虫卵孵化后幼虫会在短期内迅速为害周围植株,扩散速度较快。玉米螟蛹期在土壤中越冬,随着气温升高,化为成虫继续为害作物。
②发病症状
幼虫在心叶部位蛀食,导致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幼虫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后,幼虫又会转移至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杆粒。部分玉米螟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
5、玉米粘虫
①侵染规律与发病特点
玉米粘虫,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玉米粘虫的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因此得名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成虫体长17~20mm,黄褐色。雄蛾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但颜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玉米粘虫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玉米叶片。幼虫孵化后,集中在喇叭口内取食嫩叶叶肉。3龄食叶成缺刻,5龄食量最大,可将叶片吃光。该类害虫具有极强的繁殖力,产卵部位有选择性。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卵多产在枯叶尖部位。幼虫取食活动以傍晚、清晨及阴雨天最盛。成虫喜取食蜜源植物,对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有很强趋性。粘虫喜温暖高湿条件。连续降雨有利于玉米粘虫的发生,但大雨、暴雨和短时间的低温不利于成虫产卵。生长茂密、地势低、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生重。
②发病症状
粘虫的幼虫孵化后,首先集中在喇叭口内取食嫩叶叶肉。随着幼虫的生长,会逐渐向叶片其他部位迁移。3龄幼虫时,食叶成缺刻,5龄幼虫食量最大,可将叶片吃光。在严重受害的玉米田,叶片几乎被食尽,仅剩光秆,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粘虫成虫对蜜源植物有很强的趋食性,它们会取食花蜜等甜味物质。成虫飞翔能力强,可远距离迁飞,因此虫害传播速度较快。玉米受到粘虫为害后植株生长受阻,长势减弱。严重受害的玉米田,植株矮小、叶片残缺不全,结穗减少,产量和质量严重下降。粘虫具有假死性,3龄后有自残现象,4龄以上能群集迁移扩大危害。在受害严重的玉米田,可见大量粘虫聚集,形成虫害爆发。
二、玉米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①合理选择高抗品种
为了更好地开展玉米病虫害,要从种子选择角度入手,选择高抗玉米品种。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抗逆性、较高产量、品质优良的品种,如籽粒饱满、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在盘州市盘关镇推广应用较好的玉米品种主要有贵单8号、毕玉6号、黔兴2号、贵单168、绿单2号。
②确定最佳播种日期,合理播种
确定合理的播种日期,做到合理播种,对提高玉米植株的抵抗力,降低病虫害危害有很大帮助。玉米播种适宜的气温一般在10~12℃以上,盘州市盘关镇在春季3月中下旬至4月初气温逐渐回升,此时可开始播种。确保播种时土壤温度达到10~15℃左右。玉米在机械化播种过程中,一般采用等行距种植方式,行距可在60~70cm,株距可在25~30cm左右,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每亩播种量控制在2~3kg,根据玉米品种的生产特征来确定最佳定植密度宽叶的玉米品种每亩定质量一般控制在3000~3500株,窄叶类玉米品种每亩定植一般控制在4000~4500株。
2、物理防治
杀虫灯主要用于防治夜间活动的昆虫,例如玉米螟、玉米夜蛾等。在田间安装杀虫灯后,灯内的光源会吸引害虫,将其吸入灯光区域,然后被捕获。杀虫灯通常设置在作物生长区域,离作物有一定距离,以避免对作物造成损害。杀虫灯应安装在作物生长区域,离作物有0.8~1.0m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作物。同时,还要考虑电源和插头的位置,确保有足够的电力供应。每5~10公顷设置一盏,杀虫灯的光源强度应根据害虫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害虫越多,光照强度应该越大。每周清洁杀虫灯的内部,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粘虫板主要用于防治昼伏夜出的昆虫,例如玉米螟、玉米夜蛾等。在田间设置粘虫板后,害虫会被粘附在板面上,无法逃脱。粘虫板通常设置在作物生长区域,离作物有一定距离,以避免对作物造成损害。粘虫板有许多种类型,可以根据害虫的种类和习性选择合适的类型,通常可以选择使用黄板或者篮板,每亩使用量控制在20~30张设置高度控制在30~50cm。每间隔1~2周检查粘虫板的黏附情况,如果发现效果不佳,应及时更换。性诱剂主要用于防治昆虫,例如玉米螟、玉米夜蛾等。在田间设置性诱剂后,可以吸引害虫飞向诱剂,从而将害虫捕获。性诱剂通常设置在作物生长区域,离作物有一定距离,以避免对作物造成损害。性诱剂有许多种类型,可以根据害虫的种类和习性选择合适的种类,通常每亩设置性诱剂诱芯3~5个,保障布局均匀,每间隔14~21天更换一次。
3、生物防治
病虫害防控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生物农药来开展防范。例如在玉米螟发生严重的地区,可以通过喷施昆虫病原菌剂来防治。推荐使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这种细菌可以专一性地作用于玉米螟,使其死亡。喷施后,玉米螟感染病原菌,并在种群内传播,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玉米蚜虫发生较多的地区,可以采用喷施昆虫病毒杀虫剂的方法进行防治。例如,使用奥绿一号病毒杀虫剂,这种病毒可以专一性地作用于玉米蚜虫,使其感染并死亡。病毒在蚜虫种群内传播,形成病毒病,从而降低蚜虫的发生密度。还可以通过喷施昆虫激素类药剂,可以干扰害虫的正常生长发育,使其死亡率增加。例如,使用灭幼脲类药剂防治玉米夜蛾,使其不能正常蜕皮和生长发育,最终死亡。
4、化学防治
玉米大斑病可在发病初期喷洒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防治。锈病推荐使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纹枯病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或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防治,上述药物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玉米螟可使用5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粘虫推荐药用25%杀虫双水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间隔7~14天使用一次,必要时连续使用1~2次。
综上所述,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其他生产领域尤其是工业和饲料加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玉米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应该紧抓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充分了解玉米的生长现状,并注重做好病虫害的针对性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在短时间内控制病虫害的传播流行,从而实现玉米的增产增效。
(作者单位:553099贵州省盘州市盘关镇农村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