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对外贸易较为活跃,贸易额呈增长态势,关税成为王室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国内外商人以各种方式走私羊毛、呢绒等大宗出口货物,逃避关税,使王室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为了打击走私活动,王室政府不仅采取没收货物、监禁走私者等常规举措,还针对性地实施寄宿、货物抵押、运输证明等监管方式,甚至不惜以重罪惩处。这些监管举措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走私贸易,但由于这一时期关税政策的特权并未惠及所有商人群体,导致走私贸易屡禁不止,再因税率上涨简单粗暴,致使治理效果低下。直至近代以后,随着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关税逐步放开,走私贸易才渐趋消弭。
关键词:英格兰 走私贸易 关税 商栈
走私贸易(Smuggling)包括两类:其一,“明知是应缴纳关税的商品或货物而逃避关税”;其二,“违反国家禁止性规定的商品或货物而携带其出入国境”。自1275年爱德华一世正式确立全国性关税制度以来,这两类走私活动屡禁不绝,至15世纪时期尤甚,成为王室政府关税征缴的最大挑战。经济史家罗伯特·布莱克莫尔(Robert Blackmore)曾言,在中世纪的贸易与金融活动中,没有比逃税更难解决的事情。《王国法令》中频频提及,“这(走私贸易)令国王的关税及补助金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因此,走私贸易成为王室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西方学界关于英格兰走私贸易的研究多集中在近代早期,对中世纪晚期关注不多,且有争议。奥利弗·科尔曼(Olive Coleman)与埃利亚诺·威尔逊(E. Carus-Wilson)对中世纪时期走私活动的普遍性提出质疑;上议院助理记事员亨利·科布(H. S. Cobb)认为,当时关税的水平是否会造成普遍的走私活动,值得怀疑。更多的学者凭借丰富的史料支撑,确认中世纪晚期走私活动普遍,并有一定研究。廷茅斯勋爵(Lord Teignmouth)和查尔斯·哈珀(Charles Harper)指出,羊毛出口是英格兰走私贸易最早的领域,他们简要梳理了羊毛走私贸易的兴衰过程。布莱克(J. B. Blake)以纽卡斯尔的羊毛走私活动为例,从羊毛出口禁令、羊毛税的无差别性、商栈的构建等角度,分析了走私活动普遍存在的成因,从而证明这一时期走私活动普遍存在。罗伯特·贝克(Robert Baker)在研究1307—1343年英国关税制度后,探析了这一时期走私贸易存在的缘由。威廉·奥姆罗德(W. M. Ormrod)阐述了14世纪50年代英格兰王室进行的关税体系改革,其中涉及对走私贸易的监管,但仅谈及派遣官员视察等情况。同样,国内学者对英格兰走私贸易的研究也多集中在近代早期,对于中世纪晚期的外贸问题尚停留在走私活动本身,走私成因也局限于个案分析。鉴于此,本文梳理英格兰中世纪晚期走私贸易状况,探析走私贸易禁而不绝的缘由,研讨王室政府惩处走私及关税监管的举措。
一、逃税走私门路繁多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外贸就已经充斥着偷逃关税的走私现象。据官方文献记载,英格兰关税制度于1275年确立,主要对羊毛、羊皮征税,征收标准为每袋羊毛(或羊皮)缴纳6先令8便士的关税和43先令4便士的补助金。走私贸易并未见诸官方文献,直到14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关税的一再提高才被逐渐关注。到15世纪,关于走私贸易的记录则显著增加,官方文献中频频提及海内外商人群体性逃避关税,渠道多样、门路繁多,走私商人与海关专员内外勾结致使乱象频发。据史料记载,逃税走私主要有如下类型和路径。
躲避关税征缴地点,将货物运往官方指定以外的地区,这是最为常见的走私路径。中世纪晚期,为了方便征缴关税,英格兰实行商栈制度。历经初创与后期完善,商栈的地点最终在1370年被固定到加莱。自此之后,加莱商栈成为英格兰对外贸易活动与关税征缴的指定地点。议会频频强调加莱的商栈地位,指出羊毛、羊皮等商品必须运往加莱,不得前往其他地方,以避免逃税。面对官方的规定,一些商人仍然选择铤而走险,将货物运往其他地方。经济史家罗伯特·贝克就指出,从沿海那些尚无守备的地点走私羊毛是常有之事。珍妮·科默德也认为,绕过英格兰港口出口货物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因为这避开了对羊毛征收的高额关税。1423年,商栈商人就走私问题向议会请愿。他们抱怨道,在兰卡斯特(Lancaster)发现了一艘新船,该船装载着许多羊毛,准备前往西兰岛(Zealand)的埃尔茅斯(Ernemouth),以及海外的其他地方,从而躲开了关税和补助金的征缴。走私问题是商人们在议会上争论不断的一大商业主题。例如,1432年,商栈商人向议会请愿,指出大量的羊毛、羊皮、兽皮、铅、锡以及其他商品未按照要求运往加莱商栈,而是运往佛兰德尔、西兰岛、布拉班特等地。这些走私的商品都是低价售出,致使一些外国商人不再选择商栈进行交易,逃避了关税和补助金。1435年,一名商人敦促议会和国王抵制最近兴起的一波向低地国家和诺曼底走私羊毛的浪潮。1464年,一些商栈商人反映,走私者将羊毛和羊皮运到加莱以外的地方,有的趁着夜幕掩盖行事,有的则公然采取暴力方式,偷逃关税。走私贸易研究者斯蒂芬·奥康纳(Stephen O Connor)也提及了一起涉及走私的暴力案件,“一些贩卖干鱼的商人大胆地夺回被治安吏没收的一批羊毛与羊皮货物,并在抢夺的过程中杀死了该治安吏的一名亲属巴塞洛谬·德乌马尔奇(Bartholomew Deumarcz)”。从时间上看,虽然这些走私活动发生在14—15世纪时期,但可能早已有之。走私者千方百计避开官方的出口路径,将货物运出销售,期间可能伴随暴力行为的发生。
走私手段还包括将走私货物裹藏在正常报关的货物之中,或者将未交税的货物偷偷装到船上。1342年3月15日,国王交给伦敦市长一份令状,命其调查从伦敦港走私羊毛、羊皮、兽皮以及其他应交税货物的人。原来,国王事先收到消息,有人将羊毛等货物秘密搬运到在泰晤士河停泊的船上,并未缴纳关税。1338年12月的公函特许状上记载了两起走私贸易活动,其中一起是伦敦商人威廉·莫尔顿(William de Mordon)将3袋20担的羊毛藏在停靠伦敦港的一艘佛兰德尔商船上。走私贸易的地点并不局限于伦敦,而是分散在东部沿海各地。1338年,国王任命官员约翰·朗格托夫特(John de Langetofte)前往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Newcastle-upon-Tyne)调查一起走私贸易,一艘船的船长和海员在装载大麦、小麦以及其他货物的船上装了大量的羊毛,但没有为这些羊毛交税以及办理海关通行证。1429年的法令也提及,鉴于佛兰德尔、西兰岛、布拉班特等地的船员在王国的不同港口或小河将商栈的羊毛、羊皮以及其他货物以成捆、成桶、成袋的方式,放在木材、小麦、黑麦等下方,以便隐藏,从而在未交关税的情况下将这些商栈货物运往王国以外的其他地方。1439年,财政署获悉一艘名为“凯特林号”(Katerine)的船离开赫尔河畔金斯顿港,准备前往冰岛,船上装有大量未缴纳关税及未持有海关通行证的货物,涉及15名商人,走私货物价值153英镑6先令8便士。经济史家乔治·昂温(George Unwin)总结道,“各种藏匿货物手法的走私活动非常普遍”。
走私者对出口商品做手脚也可以达到走私目的。根据1409年议会颁布的法令可知,某些外国商人居住在伦敦和其他市镇,他们拥有较大的货仓和房屋。这些商人往往在一年时间内就买下上千匹纯白色的布,他们将这些布料染成猩红色或血红色,然后将其裁剪成5码或6码的尺寸,再做成各种衣服批量打包,和提前包裹好的走私货物(上等羊毛、金银器具等)一起放在容器中掩盖好,最后在未交关税的情况下将羊毛和金银器运出王国。在1429年召开的议会上,与会者讨论了国内织工长期以来的做法:一块布料即将加工到尾边的时候,他们会切掉未加工部分的线,切掉的部分被叫作织边;他们将这种织边卖给前往佛兰德尔等地的人,而这种织边貌似边角料,实为真材实料,可以织出上好的成品布。正是这种微妙的操作,国王每年的关税和补助金都遭受了欺骗。类似的行为在1445年议会上也有记录,没收吏(Escheator)请愿道:每天有大量的粗纺毛线以织边为幌子被打包运出王国,这些粗纺毛线是用最为优质的羊毛加工而成;在缴纳关税时,这些粗纺毛线并不是按照优质羊毛价格征缴关税,而是以织边或者粗纺毛线为标准的。通过此种不易察觉的手段,走私者使国王损失了很大一笔关税和补助金。1425年,有走私者甚至将大量未剪毛的羊运往佛兰德尔以及其他国家,然后在这些国家剪羊毛,再分别出售剪过毛的羊和羊毛。这也对国王的关税和补助金造成了损失。
内外勾结致使走私贸易更为复杂且隐蔽。1433年,有民众指出一些港口的海关人员在空白公文上盖章,也就是所谓的“空白海关通行证”(Blank Cockets),然后将这种通行证交付给商人。商人可以在公文上写上携带的商品或货物,并离开王国。国王并不知晓,也未从这些商品和货物上得到应有的关税和补助金。海关通行证的作用是保证出口的货物均已缴纳关税。若缺少海关通行证,商人们就无法将货物带出王国,并会被没收。因此,海关人员与国内外商人相互勾结,向商人们出具可以随意填写报关物品的文件,使出口证明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也为走私贸易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除此之外,一些走私商人还会“将违反国家禁止性规定的商品或货物携带出境”,表现为在未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将金银货币或容器带出王国。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国王因战事等因素对货币始终存在很大的需求,所以政府对贵金属的流出问题十分重视。例如,1299年5月的《斯特普尼法令》(Statute of Stepney)明令禁止银币、银制的盘子等出境。1381年的议会法令提及,人们长期以来通过各种方式将金银货币、容器、珠宝等带出境,给王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1448年的法令也指出,形形色色的商人在王国的各港口、小溪或其他地方运进小麦等货物,换取金银,然后将这些金银货物直接带出王国。
概而言之,同时代的文献记载都表明当时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活动。纵观中世纪晚期,英格兰与苏格兰、法国等国家频繁进行战争,王室政府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增,所以强化了对贵金属的管控。加之,这一时期恰逢羊毛与呢绒出口活跃,出口贸易虽受战争、灾害等影响,但贸易额仍呈增长态势。相较而言,频发的风暴潮灾等自然灾害,对这一时期的英格兰农业经济影响严重,饥馑频仍、瘟疫不断致使农业税收缩减,于是出口贸易就成为王室政府税收的重要渠道。因此,作为影响关税收入的走私贸易自然成为王室政府亟待惩治的问题。
二、外贸监管及惩处措施
14世纪以来,作为惩戒走私贸易活动的主导力量,王室政府对走私贸易活动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明确规定对外贸易的合法途径,惩戒各种走私贸易行为,进而达到保障关税收入的目的。
没收货物、缴纳罚金与人身监禁是王室政府惩处走私贸易的常规举措。例如,1425年议会通过一部法令,规定除拥有国王授予的特许状之外,如果被发现借着供给加莱的幌子将羊运往加莱以外的其他地方,将没收这些羊或等价物品。1445年,议会就前述的织边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规定对违反法令的人处以一年监禁的处罚,并为走私货物缴纳罚金以及为个人交纳赎金。1464年的法令也指出,任何人不得将羊毛与羊皮运往加莱商栈以外的地方,违者将被没收所运羊毛与羊皮双倍价值的货物。针对贵金属货币与容器走私的问题,王室政府时常在议会上重申贵金属出口的禁令。1381—1382年间,议会颁布了关于金银等金属出口的禁令。这一规定在1400年再次被重申:一般情况下,任何人不准将金银货币及容器携带出境,违者没收。1402年9月召开的议会讨论了贵金属的出口问题,提议若没有国王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将金银器皿带出王国,否则其携带的金银物件将会被没收;提供情报的人,可以获取其中的1/3作为奖赏。
除了常规的监管举措外,王室政府还制定了针对性的防范走私举措。较为详细的是1343年1月10日爱德华三世颁布的一份令状,列出了为解决走私贸易而采取的12条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羊毛不得被保存在河边的屋室内;羊毛的称重需要在公开的场合进行;收税员(collectors)和管理员(controllers)需要对已称重的羊毛进行登记,然后将装好的羊毛封印,由专门指定的搬运工装船,并派人看守;收税员需要在船起锚之前对货物进行监管;只有满载的船才可以离港,从而避免中途有人将未交税的羊毛运上船;船主和商人要为运输的货物提供抵押物,以确保没有未交税的货物。这份令状对海关人员、运输者、商人、货物均作出了具体规定。然而,这一令状存在的问题是未对海关人员进行有效约束,而海关人员对于监管走私贸易极为关键。正如亨利·科布的统计,爱德华四世时期财政署法庭审理的伦敦走私案件大约有312起,其中的123起走私贸易是海关人员尤其是验关专员及其副手发现的。然而,一些走私贸易就是在海关官员的眼皮下经他们默许的情况进行的。如上文提及的海关人员开具的空白海关通行证,就为商人走私提供了便利途径。为此,王室政府规定:如果海关人员在空白海关通行证上盖章,或商人在这样的空白通行证上写上商品与货物,那么他们就是在关税和补助金方面欺骗了国王;政府将没收该海关人员的全部动产,以重罪(Felony)论处,处三年监禁。王室政府不惜对违法者以重罪论处,这是监管举措的一项重要变化。在普通法中,重罪是指没收罪犯的土地与财产归国王所有,并根据其犯罪行为的轻重另行处以死刑或其他刑罚的严重犯罪,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治手段。
不仅如此,王室政府还选派指定的官员审查出口贸易,这成为一种更加针对性的措施。布莱克就指出,走私是一种频繁发生的活动,所以国王会派人前往每一个重要的港口进行搜查。温迪·查尔兹(Wendy R. Childs)也说,政府会对海关进行检查,负责的职员有收税员、海关主管、监管员、负责商品称重的人(pesagers)等。公函特许状中记载了相关的人员任命。例如,1352年2月,国王派遣彼得·努特尔(Peter Nuttele)和威廉·梅灵顿(William de Meryngton)在约克郡调查走私羊毛的人。同年7月,国王派遣威廉·斯凯普(William de Skipwyth)、罗杰·梅尔斯(Roger de Meres)和约翰·冈特(John de Gaunt)在林肯郡调查走私活动,他们抓获了约翰·伊皮尔(John Ipirlyng)、约翰·赫维(John Hervy)、威廉·蒙克沙尔(William atte Monkeshall)等数名走私商人。在1353年《商栈法令》公布以后,爱德华三世任命了一组考察团前往沿海各郡调查与审判走私的案件。1357年2月,国王派遣罗伯特·瑟普(Robert Thrope)、罗伯特·克莱尔(Robert Clere)等人在诺福克和萨福克调查走私活动。国王还会派遣人员到海外去审查走私贸易。1399年3月10日,亚当·欣德莱(Adam de Hindley)受国王委派前往加斯科涅监管从英格兰出口到此处的所有羊毛商船,对未缴纳关税或未持有海关通行证的人予以逮捕。通过任命官员审查特定地区的走私活动,充分表明当时的王室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公职人员的监管作用。与此同时,审查地点的广泛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走私贸易的活跃程度。
1464年,王室政府还采取运抵证明的方式,双向约束海关人员和商人群体。商人在将羊毛、羊皮等货物运出境时,需要向国王和海关人员提供充足的抵押品;在抵达加莱之后,该商人要到财政署进行货物登记,并获得一份由海关人员颁发的运输证明,以此表明抵达了加莱。如果加莱的海关人员拒绝颁发此证明,那么该海关人员会被处以50英镑的处罚;如果运送货物的商人在返回英格兰本土时,未能拿出由加莱海关出具的运输证明,他的货物抵押品就会被没收。这些监管举措有助于规避商人私自将货物出口到官方指定以外的地点,同时也对海关人员进行了约束。
从事走私贸易的群体不只是英格兰商人,外国商人也会参与其中。为了规避外国商人的走私贸易行为,王室政府采取了特定的措施。1429年,面对外国商人窝藏与运出货物的违法行为,商栈的领导者有权对管辖区域内的货物进行搜查;若发现任何船只、物品或者船员存在问题,他会将这些货物呈送到国王的枢密院(Kings Council)。此外,寄宿制度起到了较为明显的规避作用。早在1291年,一些城镇(如伊普斯维奇)就坚持让外国商人寄宿在市民家中。直到1439年,议会首次以法令的形式颁布了寄宿举措的内容:所有外国商人在抵达王国的任何一座城市、市镇、自治市或港口时,都要处于官方委派的监督员(Surveyors)或寄主(Hosts)的监管之下;他们只能与寄主同住,不得擅自安顿在其他地方;能够成为寄主的人应该是品行良好、值得信赖的英格兰人,精通商品买卖;寄主需要对外国商人的所有交易都知情。该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防止外国商人之间相互勾结,从价格上打压英格兰本土商人,从而“严格监视和控制外国商人在英格兰的贸易活动”。从措施的内容上看,外国商人处于英格兰商人的监管之下,能够避免外国商人事先窝藏走私商品,尽可能地避免商人私自加工货物等问题出现。
王室政府的监管举措紧紧围绕着规范商人与海关人员贸易行为这一核心要素展开,其治理过程体现出法治化的典型特征。
三、措施低效及政策之弊
虽然王室政府采取了诸多监管措施,但走私贸易屡禁不绝。究其缘由,罗伯特·贝克从海关人员与商人群体勾结这一视角分析缘由,而珍妮·科默德则指出:官方出台的法规治标不治本,成为走私活动盛行的诱因,因为这些法规本身迫使人们采取各种手段逃避关税。笔者通过梳理官方史料发现,走私活动禁而不绝与王室政府外贸政策之弊端密切相关。
其一,王室政府实行的官方商栈政策限制了商人的出口地点。官方商栈是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政府在特定城市设立的商业管理中心,羊毛等进出口商品都需要先运抵商栈,在缴纳关税后再进行出售。官方商栈经历了本土商栈和海外加莱商栈前后两大阶段。从1370年起,加莱商栈成为英格兰王室政府指定的唯一出口贸易地点,直至1558年加莱被法国收复。官方商栈的存在犹如一把双刃剑。对于王室政府而言,建立商栈成为王室政府解决加莱财政问题的重要方式,从而令国王能有效地染指羊毛商人的财富,有利于关税的征缴。徐浩教授在探讨中世纪西欧市场治理问题时,也谈到了凭借限制贸易地点以便征税,“为了促进征收贸易税,方便的做法是将交易活动集中在特定地点进行”。但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不属于商栈公司的商人群体,这一政策限制了他们的贸易活动范围,增加了运输成本。时人曾针对商栈把控羊毛等商品的出口向议会进行请愿。例如,1397年的法令就指出,“一些民众抱怨海外商栈仅局限在加莱,所有的货物都必须运抵此处”。上文提及的案例也表明,从事走私贸易的商人会避开加莱商栈,将商品运抵佛兰德尔、西兰岛等地。因此,阿达林·詹克斯(Adaline L. Jenckes)认为,“直到14世纪下半叶和15世纪,将货物运到加莱以外欧陆城市的违法现象十分常见”,长期以来,这种行为成为商人们节约成本的一种方法。廷茅斯勋爵和查尔斯·哈珀更是直接表明,官方商栈政策与走私贸易活动之间的关联,“伴随着商栈被迁移至加莱,王室政府禁止将羊毛出口到加莱以外的地方,其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大量走私贸易的出现”。
其二,在特定年份,王室政府对出口贸易主体作出了明确规定,此举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税收入。“外国商人参与到英格兰的贸易中,能够使王室政府获得更多的收入,因为他们要比本国商人出口羊毛缴纳更多的关税。”因此,王室政府长期以来将出口贸易的许多权利赋予外国商人,而限制或禁止本土商人的出口,这使得外商在英格兰的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议会还频繁颁布法令重申这一规定。以1353年议会发布的《商栈法令》为代表,该法令全文共28条,其中一条就是将出口贸易的特权赋予外国商人,严禁本国商人出口。正是基于这一法令,在1354年米迦勒节至1355年米迦勒节之间,英格兰羊毛出口几乎全部掌握在外国商人手中。英格兰商人群体想要从事出口贸易,需要依托外国商人,缴纳较高的关税。幸好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长久,随着商栈从英格兰本土转移到海外加莱,英格兰商人也可以将商品出口到加莱,然后分销至其他欧陆城市。然而,出口权利并非惠及所有英格兰商人,羊毛的出口特权逐渐被商栈商人所掌控。在14世纪末期至16世纪时期,商栈商人组建的公司凭借着王室支持控制着英格兰羊毛的出口,他们不遗余力地捍卫羊毛出口特权,在议会上频频请愿治理走私贸易活动。而商人冒险家公司也长期把控英格兰呢绒的对外贸易,他们不仅从英格兰王室政府获取各种出口特权,还从佛兰德尔、布拉班特等低地国家君主那里争取贸易的特权。总之,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出口贸易受到贸易公司的严格管理,大宗商品被商栈商人公司及商人冒险家公司所掌控,那些不属于这类公司的商人群体大多会选择走私的方式出口羊毛。
其三,高额的关税与补助金催生更多的走私贸易。商人并非天生对抗关税,在关税税率适当的范围内,商人们倾向于选择官方的出口渠道,这也能为他们换来保护。为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威廉·配第就指出,那些做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商人,为了保护其进出口货物免遭海盗的劫掠,必须向途径国的国王寻求保护,而关税正是这些商人为得到保护而向国王缴纳的报酬。然而,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王室政府征收的主要关税整体呈上涨态势,由此导致关税逐渐成为商人们的负担,并日益加重。以磅税为例,诺曼·格拉斯(N. Gras)就指出,1302—1303年间,磅税率大概为12%,到15世纪时期,则上涨到50%左右。若从具体年份来看,1382年磅税的征收标准为1磅征收6便士,而到了1452年和1472年,征收标准则变成了1磅征收12便士。再以出口量最大的羊毛为例,1303年爱德华一世颁布了《商人章程》(Merchant Charter),重新规定了向外国商人征收的关税标准,“要求他们在原有的对各种主要商品所征收的关税基础上,再增加50%以上的税额”。根据埃利斯·比尔伍德(Alice Beardwood)的统计,外国商人从英格兰出口羊毛需要缴纳的补助金年均40先令,1350年竟达62先令之多。依照1484年议会颁布的补助金征收标准,本土商人每袋羊毛征收33先令4便士,每240张羊皮征收33先令4便士,1拉斯特(Last)兽皮征收66先令8便士;而外国商人每袋羊毛征收66先令8便士,每240张羊皮征收66先令8便士,1拉斯特的兽皮征收77先令4便士。所以蒙塔古·朱塞皮(Montague S. Giuseppi)曾总结道:“外国商人被迫缴纳一倍于英格兰本土商人支付的补助金。”如此关税政策之弊,使得国内外商人们背着沉重的关税负担,商人们交易成本增加,所获利润不断减少,从而打破了王室政府与商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走私的方式逃税便自然成为一种铤而走险的途径。
除了正常的关税之外,商人们还需要缴纳一些杂税,如加莱钱,即如果商人选择将货物出口到加莱以外的地方,需要额外为每袋羊毛缴纳19便士。总之,各种名目的关税费用几乎占据了羊毛售价的30%~50%。高额的关税迫使一些商人铤而走险,尤其是在补助金征缴额较高的年份,走私更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活动。斯蒂芬·奥康纳也指出,随着爱德华三世对羊毛市场操纵的加强,以此获得更多的关税支持大陆的战争,走私贸易活动明显增加了。上文提及的走私活动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商人会选择将羊毛隐藏在其他货物之下,抑或将上等羊毛伪装成次品等方式逃避高额的关税。由此可见,面对各种贸易限制以及不断增长的关税,许多商人从事走私贸易是意料之中的事。
从政策本身来看,当时王室政府的出口政策具有明显的特权性,并未惠及所有商人群体,致使大部分商人始终被排斥在出口贸易活动之外。加之,贸易政策并不能兼顾王室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双向利益。这些弊端加剧了走私贸易的泛滥,造成了禁而不绝的局面。步入近代以后,坚信自由贸易政策的小威廉·皮特在担任首相期间,严厉打击走私贸易,大幅降低关税税率,使走私者无利可图,从而消除了走私者铤而走险的驱动力。直至维多利亚时代早期,自由贸易政策取得胜利,中世纪以来英格兰的历代国王所赖以维生的那些出口税的最后一项(外国船舶载运出口的煤炭关税)也作为航海条例废止的一个必然结果而取消了。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英国外贸的繁荣,英国政府与商人都从中获利颇丰,尤其是英国政府,随着关税放开,贸易量显著增大,税收随之增加。因此,这一时期自由贸易的胜利使得走私贸易失去了其存在条件而渐趋消弭。
结 语
走私贸易是中世纪晚期英格兰面临的众多商业问题的一个缩影。英格兰商业贸易的活跃,更多的是依赖资金实力强大的海内外大商人。这些商人们与英格兰国王之间形成了利益互惠关系,这可以从议会请愿的记录中得到印证。王室政府制定的出口政策大多由商栈商人等群体在背后推动,这意味着许多商人群体被排斥在出口贸易活动之外,享受不到羊毛、呢绒等大宗商品出口带来的红利。这一境况成为中世纪晚期走私贸易产生并禁而不绝的根源所在。客观而言,王室政府与商人之间的关系是由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商业的现实环境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英格兰的商业发展较之于其他欧洲大陆国家稍逊一筹,其商人需要在王室政府各种政策的支持下才能够与外国商人竞争;与此同时,英格兰国王无法掌控工商业,为保证财税收入他需要大商人群体的支持,结果即是国家政策只惠及了少数资金实力强大的商人阶层。
当然,王室政府防范走私的法规及惩处措施是前所未有的;各项监管举措并未根除走私活动,却拓展出一套初步的关税监管机制,为当时及后世提供了一种治理参照。诸如没收货物、罚金以及监禁等举措在近代时期依然适用,甚至在1952年的《关税与消费税法》(Customs and Excise Act)仍对走私者处以类似处罚:没收所有走私的商品或货物,处以走私货币或物品价值的3倍或100英镑的罚金,处2年监禁刑。显而易见的是,这一时期英格兰农业税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以关税为主的商业税所取代,到14世纪下半叶商业贸易的关税收入已占据政府总收入的50%,关税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王室政府必然监管外贸、打击走私。这在英国关税发展史上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成为关税治理的最初尝试。
本文作者于振洋,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安徽芜湖 241011
(责任编辑 韩维宾)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英格兰经济社会史文献学专题研究”(17ZDA225)阶段性成果。
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年,第1266页。
Martin Rorke, “English and Scottish Overseas Trade, 1300-1600”,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 59, No. 2 (May, 2006), p. 266.
W. M. Ormrod, “The English Crown and the Customs, 1349-1363”,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40, No. 1 (Feb., 1987), p. 31.
Robert Blackmore, Government and Merchant Finance in Anglo-Gascon Trade, 1300-1500, Cham: Palgrave Macmillan, 2020, p. 232. 布莱克莫尔所说的逃税,是在走私活动的语境下探讨的。
其他的案例参见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London: Dawsons of Pall Mall, 1963, pp. 409-410, 219, 287, 292, 311-312, 346.
W. A. Cole, “Trends in Eighteenth-Century Smuggling”,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 10, No. 3 (1958), pp. 395-410; Lord Teignmouth and Charles G. Harper, The Smugglers: Picturesqu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Contraband, London: Cecil Palmer, 1923; G. D. Ramsay, “The Smugglers Trade: A Neglected Aspect of English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Vol. 2, (1952), pp. 131-157; Paul Monod, “Dangerous Merchandise: Smuggling, Jacobitism, and Commercial Culture in Southeast England, 1690-1760”,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Vol. 30, No. 2 (Apr., 1991), pp. 150-182.
Robert Blackmore, Government and Merchant Finance in Anglo-Gascon Trade, 1300-1500; Jenny Kermode, Medieval Merchants: York, Beverley and Hull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E. B. Fryde, “Edward IIIs Wool Monopoly of 1337: A Fourteenth Century Royal Trading Venture”, History, Vol. 37, No. 129 (Feb., 1952), pp. 8-24; George Unwin ed., Finance and Trade under Edward III, London: Routledge, 2018; Sylvia L. Thrupp, The Merchant Class of Medieval Lond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8; Susan Rose, The Wealth of England, The Medieval Wool Trade and its Political Importance 1100-1600, Oxford: Oxbow Books, 2018; E. B. Fryde, Some Business Transactions of York Merchants, John Goldbeter, William Acastre and Partners, 1366-1349, York: St. Anthonys Press, 1966; Matthew Davis and Andrew Prescott, eds., London and the Kingdom: Essays in Honour of Caroline M. Baron, Donington: Shaun Tyas, 2008.
E. Carus-Wilson and O. Coleman, Englands Export Trade, 1275-1547,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3, p. 31.
H. S. Cobb ed., The Overseas Trade of London: Exchequer Customs Accounts, 1480-1481, London: London Record Society, 1990, pp. xxx; H. S. Cobb ed., The Local Port Book of Southampton for 1439-1440, Southampton: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1961, p. lxv.
Lord Teignmouth and Charles G. Harper, The Smugglers: Picturesqu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Contraband, pp. 19-36.
商栈是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王室政府单独设立的贸易集散地。
J. B. Blake, “Medieval Smuggling in the North-east: Some Fourteenth-Century Evidence”, Archaeologia Aeliana Series, Vol. 43, (1965), pp. 243-260.
Robert Baker, “The English Customs Service, 1307-1343: A Study of Medieval Administr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New Series, Vol. 51, No. 6 (1961), pp. 3-76.
W. M. Ormrod, “The English Crown and the Customs, 1349-1363”,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40, No. 1 (Feb., 1987), pp. 27-40.
卢玲玲:《从“走私贸易”到“合法贸易”:18至19世纪中叶英国阿根廷贸易关系的演变》,《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20年02期。
Norman Gras, The Early English Customs Syst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18, p. 595.
关于英格兰商栈构建的过程,参见于振洋:《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商栈构建的法治进程》,《史学集刊》2022年第6期。
Robert Baker, “The English Customs Service, 1307-1343: A Study of Medieval Administr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New Series, Vol. 51, No. 6 (1961), p. 22.
Jenny Kermode, Medieval Merchants: York, Beverley and Hull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p. 193.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219.
Anne Curry ed., The Parliament Rolls of Medieval England, 1422-1431, London: The Boydell Press, 2012, p. 74.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276; Anne Curry ed., The Parliament Rolls of Medieval England, 1432-1445, London: The Boydell Press, 2005, p. 55.
Anne F. Sutton, The Mercery of London: Trade, Goods and People, 1130-1578, London: Routledge, 2005, p. 247.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407.
Stephen O Connor, “A Nest of Smugglers? Customs Evasion in London at the Outbreak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in Matthew Davis and Andrew Prescott, eds., London and the Kingdom: Essays in Honour of Caroline M. Baron, p. 304.
Calendar of the Close Rolls, 1341-1343, London: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02, p. 484.
Calendar of the Patent Rolls, 1338-1340, London: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898, p. 175.
Calendar of the Patent Rolls, 1338-1340, p. 187.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255.
Calendar of the Patent Rolls, 1436-1441, London: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07, pp. 294-295.
George Unwin ed., Finance and Trade under Edward III, p. 148.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165.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p. 256-257.
Anne Curry ed., The Parliament Rolls of Medieval England, 1432-1445, p. 475.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p. 227-228.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288; Anne Curry ed., The Parliament Rolls of Medieval England, 1432-1445, p. 148.
Anne F. Sutton and Livia Visser-Fuchs, eds., The Book of Privileges of the Merchant Adventurers of England, 1296-148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351.
Martin Allen, Mints and Money in Medieval Engl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 260.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17.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350.
中世纪晚期,针对英格兰羊毛与呢绒的出口情况,经济史家们已有丰富的论述,可参见Martin Rorke, “English and Scottish Overseas Trade, 1300-1600”,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 59, No. 2 (May, 2006), p. 269; Martin Rorke, “English and Scottish Overseas Trade, 1300-1600”,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 59, No. 2 (May, 2006), p. 284; Carlo M. Cipolla,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uropean Society and Economy, 1000-1700, London: Routledge, 2003, p. 202; Michael Postan, Medieval Trade and Fin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p. 162; E. Carus-Wilson and O. Coleman, Englands Export Trade, 1275-1547, pp. 36-74; John Oldland, “Wool and Cloth Production in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Tudor England”,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67, No. 1 (Feb., 2014), p. 29.
孙立田、邱家瑞:《中世纪晚期泰晤士河口地区风暴潮灾及社会应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第124页。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228.
Anne Curry ed., The Parliament Rolls of Medieval England, 1432-1445, p. 476.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p. 409-410.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p. 17-18.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122.
Chris Given-Wilson ed., The Parliament Rolls of Medieval England, 1399-1413, London: The Boydell Press, 2005, pp. 212-213;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142.
Calendar of the Close Rolls, 1343-1346, London: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04, pp. 93-94.
H. S. Cobb ed., The Overseas Trade of London: Exchequer Customs Accounts, 1480-1481, p. xxx.
Wendy R. Childs ed., The Customs Accounts of Hull, 1453-1490, Leeds: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1986, p. xvii.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288.
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第543页。
J. B. Blake, “Medieval Smuggling in the North-east: Some Fourteenth-Century Evidence”, Archaeologia Aeliana Series, Vol. 43, (1965), pp. 243-260.
Wendy R. Childs ed., The Customs Accounts of Hull, 1453-1490, p. xv.
Calendar of the Patent Rolls, 1350-1354, London: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07, p. 275.
Calendar of the Patent Rolls, 1350-1354, p. 338.
W. M. Ormrod, “The English Crown and the Customs, 1349-1363”,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40, No. 1 (Feb., 1987), p. 31.
Calendar of the Patent Rolls, 1354-1358, London: 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09, pp. 548-549. 相关案件还可以参见Calendar of the Patent Rolls, 1354-1358, pp. 289, 334, 512.
The Gascon Rolls Project, 1317-1468, C61/51:4, https://www.gasconrolls.org/edition/calendars/C61_51/document.html, 2024-01-17.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p. 407-408.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255.
M. M. 波斯坦、E. E. 里奇、爱德华·米勒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中世纪的经济组织与经济政策》,周荣国、张金秀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47页。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p. 303-304.
刘景华:《外来因素与英国的崛起——转型时期英国的外国人和外国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4页。
Robert Baker, “The English Customs Service, 1307-1343: A Study of Medieval Administr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New Series, Vol. 51, No. 6 (1961), pp. 3-76.
Jenny Kermode, Medieval Merchants: York, Beverley and Hull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p. 193.
于振洋:《中世纪晚期英国商栈构建与治理的法治进程》,《史学集刊》2022年第6期,第133页。
Susan Rose, Calais: An English Town in France, 1347-1558, Chippenham: The Boydell Press, 2008, pp. 7-22.
这一时期的加莱是英国对抗法国的桥头堡,保持着一定的军事力量,需要财税收入支撑军费开支。
David Grummitt, “The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of Calais During the Reign of Henry IV, 1399-1413”,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 113, No. 451 (Apr., 1998), p. 278; J. L. Kirby, “The Financing of Calais Under Henry V”,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Vol. 23, (June, 1950), p. 168.
徐浩:《论中世纪西欧市场治理的法治化进程》,《经济社会史评论》2016年第4期,第24页。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 108.
Adaline L. Jenckes, The Origi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Staple of Englan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08, p. 36.
Jenny Kermode, Medieval Merchants: York, Beverley and Hull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p. 194.
Lord Teignmouth and Charles G. Harper, The Smugglers: Picturesqu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Contraband, pp. 20-21.
W. M. Ormrod, “The English Crown and the Customs, 1349-1363”,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40, No. 1 (Feb., 1987), p. 28.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1, London: Dawsons of Pall Mall, 1963, p. 333.
刘景华:《外来因素与英国的崛起——转型时期英国的外国人和外国资本》,第55页。
Maurice Keen, English Society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1348-1500,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1990, p. 123.
商人冒险家公司(The Company of Merchant Adventurers)由伦敦、约克、诺里奇、赫尔等地的商人组成,几乎囊括了绝大多数的英国呢绒商。这些商人冒险家以境外批发贸易为主。详见金志霖:《英国行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51—252页;W. F. Lingelbach,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of Merchant Adventurers of England”,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New Series, Vol. 16, (1902), p. 21.
经济史家安妮·萨顿和利维亚·福克斯汇编了冒险商人在低地国家获得的特权文献,参见Anne F. Sutton and Livia Visser-Fuchs, eds., The Book of Privileges of the Merchant Adventurers of England, 1296-1483, London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M. M. 波斯坦、E. E. 里奇、爱德华·米勒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中世纪的经济组织与经济政策》,周荣国、张金秀译,第99页。
威廉·配第:《税赋论》,薛东阳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7—68页。
N. Gras, “The Origin of the National Customs-Revenue of England”,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27, No. 1 (1912), p. 127.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 2, pp. 25, 366, 433.
刘景华:《外来因素与英国的崛起——转型时期英国的外国人和外国资本》,第55页。
英国旧时的重量单位之一。1拉斯特约为1981.3千克。
Rosemary Horrox ed., Parliament Rolls of Medieval England, 1484-1487, London: The Boydell Press, 2005, p. 11.
Montague S. Giuseppi, “Alien Merchants in England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New Series, Vol. 9, (1895), p. 94.
刘景华:《外来因素与英国的崛起——转型时期英国的外国人和外国资本》,第56页。
J. B. Blake, “Medieval Smuggling in the North-east: Some Fourteenth-Century Evidence”, Archaeologia Aeliana Series, Vol. 43, (1965), p. 246.
Stephen O Connor, “A Nest of Smugglers? Customs Evasion in London at the Outbreak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in Matthew Davis and Andrew Prescott, eds., London and the Kingdom: Essays in Honour of Caroline M. Baron, p. 293.
Robert Baker, “The English Customs Service, 1307-1343: A Study of Medieval Administr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New Series, Vol. 51, No. 6 (1961), pp. 35-36.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自由贸易和钢(1850—1886)》,姚曾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8页。
胡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主导的海洋世界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6期,第97页。
柴彬:《英国近代走私贸易问题刍论》,《历史教学》2013年第6期,第57页。
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第1266页。
J. H. Ramsay, A History of the Revenues of the Kings of England, 1066-1399, Vol. II,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25, p. 292.
E. Carus-Wilson and O. Coleman, Englands Export Trade, 1275-1547, p.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