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
语文这门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并的。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过度注重工具性特点,忽视了人文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道德和内在品质处在初步成型时期。因此,教师需要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内在品质的构建,推动立德树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到更多的营养价值,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良好的借鉴作用和价值。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是教师非常重要的职责。因此,在现阶段,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发挥多重学科优势,对德育教育工作有效地进行推进,对德育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触动,让学生逐渐成为一名遵守秩序、懂礼貌、有文化的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发挥到最大。
1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1.1 渗透意识“不足”
现代教育大力倡导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也着重提出“培根铸魂育新人”的指向。但在现阶段依旧存在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并未充分意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课堂构建的重要意义,无法发挥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的性能和能力。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是将更多的关注点放置在知识教育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化基础知识,而忽视了语文课堂中道德内容方面的渗透。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在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现阶段,很多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过度注重于应试教育思想,将分数作为考评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置在知识教育上,忽视德育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并未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道德和道德修养的成长加以着重地关注,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全面素养的发展产生严重限制,导致语文教育的功能性大大削弱,学校也错过对德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机。
1.2 渗透形式“单一”
在现代教育大力倡导下,很多教师虽然懂得了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渗透的重要性,但德育的认知依旧是比较片面化的,并未对德育的形式和方法细致性地进行研究。如在很多教师的内心深处,将德育渗透片面和错误地理解成传授一些基础性的道德规范,让学生加以遵循。这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过于生硬,不符合小学生当前的身心特征和年龄特点,学生也很难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道德规范。德育渗透、道德教育存在着重重障碍,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排斥、抵抗、厌烦的心理态度,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是由于在德育渗透的过程当中,教师并未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导致德育在渗透的过程当中适得其反,甚至产生负面作用和影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需要在后续德育工作中有效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1.3 渗透环境“缺失”
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只有对净化的教育环境进行设置,才能够真正地使德育的渗透效果事半功倍。在德育渗透的过程当中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够保障步调的一致,让德育教育达到预期成效。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家庭环境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很难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道德模范。学校德育教育体制的欠缺,德育的实施较为零散,很难带给学生感染和触动。而在社会上则出现各种负面现象,如黄赌毒、索贿受贿、享乐主义等等,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后续对良好的德育环境积极地进行打造,共同净化社会、家庭、学校的气氛和环境,在无形当中打造优质的德育环境,让语文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成效事半功倍。
2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原则
2.1 紧密性
紧密性是语文教师在德育实施过程当中的重要原则,需要教师找寻到语文教材中德育和知识教学的结合点。在传统德育渗透的过程当中,很多教师存在着德育渗透和知识点互相脱节的情况,导致德育渗透很难辅助学生的知识理解,失去价值和功能。在现阶段一定要秉持着紧密性的原则。一方面,德育渗透应该与学生认知紧密结合,保障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效理解,贴合学生实际生活,不能只讲知识,不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也不能只开展德育教育而忽视知识传授。另一方面,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找寻到德育渗透的契机和衔接点,做到自然而然、巧妙渗透,可以深入地挖掘,找寻到不同章节、文章的德育渗透要点,便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德育教育积极地进行渗透。
2.2 规范性
规范性的原则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小学语文课堂作为主阵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教委所规定的德育大纲、教材内容等,保障德育渗透有步骤、有计划。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新课标也对德育渗透的要求和内容做出了明确性的规定,教师在德育渗透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以此作为关键和重要依据,在德育渗透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综合性地梳理新课标、教学大纲、教材,找寻到德育和教材的最佳结合点,逐渐地使德育成为语文教学中常规的组成部分,让德育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让德育渗透的质量和成效得到持续性地增强。
2.3 适宜性
适宜适度性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关键原则。德育渗透的主要目的就是面向学生群体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在渗透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到适度适当。一方面,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需要对条件、环境因素充分地进行考虑,也需要明确把控学生当前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让德育教育的渗透产生综合作用。需采取适宜形式,在潜移暗化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渗透,结合学生的需要,使得渗透效果得到持续的增强。另一方面,需要秉持适度原则,无论哪件事情都要讲究适度,而德育的渗透也是如此。在学科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顾及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而忽略思想教育,也不能只顾及思想教育而忽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不能将语文课堂变成纯粹性的德育课,正确的做法是将语文课堂作为主阵地进行德育渗透,避免知识技能和德育渗透的冲突,而是使得两者之间默契配合,彼此相得益彰。
3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意义
3.1 凸显学科价值
《礼记·学记》中记载道:“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而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每一科的学科教师都需要毫无例外地找寻到本学科中包含的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诸多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地进行发挥。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将知识视作冰冷的真理。而在近几年来,大多数的教师开始逐渐地摸索在各自学科教育中对德育渗透的方法、手段和路径,让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也能获得道德方面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首先就能够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最大化地进行发挥,找寻到更多语文学科中独特的人文要素和精神价值,让学生增强感悟和体会,在不知不觉中让思想教育成效更好,对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有效地进行突出。
3.2 促进德育发展
小学教育具备着较强的启蒙性,学生人格形成和小学教育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会将德育教育放置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日常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为重要的则是提高学生群体的思想素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懂得如何做人。在德育教育中,语文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媒介,通过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后续的成长和发展非常关键,让学生的德育得到良好的发展。
3.3 提升教育实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教育应该多样化、多元化。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真正地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辅助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文本理解中不再处在表面,而是可以对文章背后深刻的人文思想和内涵有效地进行提取,让学生的精神和思想境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让学生全方位地提高理解能力、语言表达水平等等,凸显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每个学生从中都能够获取到相应的成长和进步,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研究
4.1 抓住课前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课前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契机。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都会忽视课前活动,无法挖掘课前活动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和价值。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就可以尝试着对课前三分钟活动积极地进行利用,作为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的重要契机,带给学生良好的德育熏陶和感染,使育人的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在课前三分钟,每天让学生以轮换制的方式准备演讲材料,让学生利用课前的三分钟当堂讲述,讲述的内容可以不过多地做出限制,而是尽量的丰富多彩,如社会见闻、新闻报道、成语典故等等。在学生展示完毕之后不能草草了事,而是让学生简单地论述自身的心得。如在故事中获取到了哪些道理?其中的教育意义是什么?如《水滴穿石》《孟母三迁》《自食恶果》等等。这些成语故事都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民间优秀的文化精髓和教育素材,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来自思想品德教育的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诚信做人、持之以恒,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2 做到率先垂范
人们常常说“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年龄较小,思想还不够成熟,在接触外界和提高认知的过程中,周边的人、事、物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教师这些群体,日常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的重要榜样。因此,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在学识修养和思想品德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示范性,真正地做到率先垂范,使自己成为德育工作的“活标本”,让学生学习良好的品质和品行,助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例如,教师群体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水平、思想、品德、修养无时无刻地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明确职责所在,夯实自身专业文化知识基础、完善道德修养,借助丰富知识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如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进行挖掘,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了解文化难题与道德倾向、解决困难、引领成长,也应该通过一举一动将德育精髓有效地展现出来。如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尊重、宽以待人、诚实守信、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的外貌或学习成绩来区别对待。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来诠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真正地通过自身榜样作用的发挥来培养出更多全面和综合发展的有用之才。
4.3 实现情境再现
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情感和社会背景。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该挖掘社会环境和作者当时的切身感受,在课堂上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有效地进行模拟,对当时情境进行营造,让学生更好地身处其中,获取到深刻、真实的体会。这样就可以在无形当中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语文知识中蕴含的人文因素,带给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带给学生一种入情入景的感受,让最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持续的增强。
例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先进行任务的驱动,让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进行资料的查询,可通过互联网、书籍和询问周边的老人,有效地进行梳理。在后续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开放的氛围积极地进行创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前学习成果,感受到周恩来的人格品质和伟大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课堂情境有效地进行模拟。如可以通过动态景象的方式来展现出当时人们臂戴黑纱、哀悼一代伟人的重要场景,让学生可以对整个画面细致性地进行观察,如神情、服饰、哀乐、白花、万年青,对整个悲伤的情景有效地进行感受,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缅怀之情。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伟人身上的品质和精神进行学习,对伟人的事迹产生悲痛心理,让最终的教育成效事半功倍。
4.4 引入角色扮演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无穷无尽的,思维较为活跃。结合学生这样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尝试着对角色扮演活动有效地进行设置,让学生在转换角色、情景体验的过程当中感受到人物身上的良好品质,带给学生正面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学生的品质得到塑造和形成。
例如,在讲解《小英雄雨来》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整个故事内容进行分析。在后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以小组的方式将原本的课文有效地改编成课本剧,划分角色,有效地表演出来。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手段为学生设置背景图和音响效果,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可以将场景设置成雨来的家和种满芦苇的河堤,准备好道具,如被子、床、芦苇、枪、绳子、课本、枕头和糖,将时间设定成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人物有鬼子、鬼子军官、李大叔、雨来、小伙伴、村民等。第一场为掩护李大叔,第二场为与鬼子做斗争,第三场为河沿上的枪声,第四场为雨来没有死。让学生在整个情景剧表演的过程当中更好地感受到小英雄雨来身上的品质,让学生以此为榜样,努力学习。
4.5 设置课堂辩论
伴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在面对相同的事物时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量地设置开放性的氛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观点的表达和表述,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无形当中让学生受到德育的感染和触动,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在讲解《穷人》一课的过程中,在对情节进行分析时,桑娜将外面的孩子抱了回来。很多学生对于这一做法是不理解的,认为桑娜已经非常贫穷了,为什么还将外面的孩子带回来?会不会导致孩子被饿死?但遭到了部分学生的反驳,认为桑娜的本质是非常善良的,是不会见死不救的。在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投入到课堂辩论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找寻到各自观点的论点,派出代表来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对“穷人不穷”的思想核心有效地进行认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
4.6 实行家校共育
在传统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意识是比较薄弱的。在这样的模式下也很难在家庭生活当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气息和氛围,对于德育的渗透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教师也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家长积极参与,做到家校共育,共同使德育教育的成效和质量变得更好。
例如,在讲解《慈母情深》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和母亲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对话,了解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和母亲之间发生的感人肺腑的事情。在后续的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达,在课堂中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在后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给妈妈写一封信,表达出自己的感恩之情,让学生受到来自德育的熏陶和感染,懂得立足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感恩父母。
4.7 拓展实践活动
除了以上这几个方面,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教师也可以对丰富的社会资源积极地进行利用,让德育的最终渗透效果事半功倍。在这其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对多元化的实践类活动大力地进行开展,让学生提高认知、拓宽视野,能够养成对社会发展加以关心的好习惯。
例如,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微博进行利用,作为学生微写作的阵地。教师可以为学生推送一些社会中的热点文章和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让学生在了解过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行200字的写作,让学生避免和社会发展相脱节。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环卫工人半日体验、敬老院和孤儿院帮扶活动、烈士陵园缅怀活动等等,让学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尊老爱幼、爱国热忱等等,在无形当中达到德育教育的成效,让德育教育更加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5 结论
总之,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将小学语文课程实践作为主阵地,注重德育教育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带给学生德育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得到构建和形成。其中,主要可以通过抓住课前活动、做到率先垂范、实现情境再现、引入角色扮演、设置课堂辩论、实行家校共育和拓展实践活动,让德育工作开展精彩纷呈,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