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驱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双创”素养强化路径

2024-06-27 20:10张海涵冯永宁潘思璇
高教学刊 2024年1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工科双创

张海涵 冯永宁 潘思璇

摘  要:在生态文明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具有优良创新创业素养的环境类专业大学生是社会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该文从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四种“双创”素养出发,聚焦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师资团队构建、实践平台搭建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等不足,有针对性地通过“两个优化”和“两个搭建”具体路径展开攻坚战,以此推动环境类大学生“双创”素养强化,培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环境类“双创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生态文明;“双创”素养;环境类专业;强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067-0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new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college students with excell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teracy are the demand of society and the goal of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We start from the four typ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teracy that environmental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have. Otherwise, focusing on the shortcoming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pract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imperfect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target on the specific paths of "two optimization" and "two construction", as so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teracy of environment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iteracy; environmental majors; reinforcement path

自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以来,为实现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绿色发展高度的目标,国家相关政策、地方相关措施、高校相关改革都围绕着该方针进行了一系列响应,各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旧产业转型、新技术落地、新人才引进的需求提高,带来大量创新创业机遇和人才需求。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和技术需求,国内高校依托新工科建设浪潮进行积极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和思政元素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生态文明建设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出现创业率下降、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学生缺乏相关创新创业经验和新冠感染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所导致的,实质原因是学生缺乏内在的创新创业素养,其制约我国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才素质的提高,而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博弈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之间的较量,因此大学生“双创”素养的培养与强化应该受到高校更广泛的关注[1-2]。

在此背景下,本文总结出四方面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双创”素养,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情况,分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四方面不足,并针对相关不足提出“两个优化”和“两个搭建”具体路径,探索环境类大学生“双创”素养强化的具体路径,进一步推动“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浪潮中的深化改革。

一  新工科建设浪潮对推动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双创”素养强化的意义

2017年教育部对高校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新工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工科人才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建立[3]。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学生通过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和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所培养出的“双创”素养可以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生命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学生运用“双创”素养使创新技术与绿色生态结合引导新的创新创业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催生新的热点研究领域和创业热潮,以促进创新创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环境类专业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后备军,其“双创”素养的高低将显著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综上所述,新工科建设可以助力大学生“双创”素养的强化,依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利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双创”素养和生态文明道德观念,让有扎实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二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双创”素养

结合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炼总结出如下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四方面“双创”素养。

(一)  主动探索能力

主动探索能力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不竭动力之源。具体而言是学生有接收新知识的主动性,有探索复杂问题的好奇心,有关注整体大局和细节要点的洞察力,不是由教师主导,而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4]。生态文明建设孕育大量商机也带来多样的环境污染风险,这些商机和风险需要由主动探索能力的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才能进一步开创新的技术、理论和方法。

(二)  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始终贯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石。为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齐头并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关系着多个学科和多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多学科融合特点,因此离不开不同学科之间的充分交流、团队成员的相互合作。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将每个人的专长发挥到极致,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三)  批判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首要竞争力和主要优势[5]。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复杂环境问题不能仅依靠经验和传统方法解决,批判性思维将是跳脱出传统思维寻找新火花的“跳板”。在主动探索能力得到良好培养的基础上,批判创新能力使学生有能力在发现问题之后进一步开拓思维解决问题,延伸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想法,体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思考和个性化发展。

(四)  自主实践能力

自主实践能力是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整体体现。新工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实践和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6]。作为工科专业的环境类专业大学生,需要通过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或是社会实践来实现“双创”素养的“外显”,通过自主收集资料、积极备赛、主动合作等方面培养自主实践能力,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并锻炼受挫能力,最终成为有能力独当一面的“双创型”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种“双创”素养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主动探索能力是批判创新思维萌发的基础,而自主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创新思维有了生根发芽的可能。因此,单独去强化某一种“双创”素养是不可取的,应该将强化过程潜移默化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全方位中。

三  “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工科这一理念提出至今,各高校围绕其开展的改革与实践与日俱增,如改革管理模式、深化校企联合培养等,不断探索符合时代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将有利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但结合前述四种“双创”素养的发挥和整体建设的实施过程来看,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以下几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

(一)  学科内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双创”素养强化的基础与关键,而优良的“双创”素养是使学生受益终身的,也是与理论课知识紧密结合的,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仅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学科评估、教学评估方面脱节。目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增加了创新创业学分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设计,仅仅是增加了这个环节,或者是通过讲座、报告等相对简单的形式开展,不仅没有突出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部分学生只关注学分的取得与否,认为只要简单地复制粘贴或者依靠团队其他成员就可以取得,自主创新创业意识依然淡薄,阻碍了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的养成。其二是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融入教学全过程;“双创”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外实践的锻炼,更需要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与鼓励。国家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交互也越来越多,因此仅依靠更新速度较慢的课本知识远不能满足“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构建,也不能很好地体现环境类学科的前沿性和时代性,该问题的存在将阻碍学生批判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虽然已经有不少针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的改革和实践举措,比如翻转课堂、小组合作等,然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效果不佳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这将不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二)  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构建有待加强

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是指导学生“双创”素养强化的领路人。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环境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高水平人才,但受过创新创业培训的专业教师较少,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不足,自然也很难给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有效帮助;而对于大多数讲授“双创”课程的教师,虽然经过了系统的课程培训、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备课,但由于教师本身没有实际的工程参与、创业经验,传授的知识仍然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而在此基础上若是学生有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想法,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导师的引导也会让学生的积极性无处发挥,阻碍学生“双创”素养的强化。

(三)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学生培养和发挥“双创”素养的重要舞台,也是提高自我认可度和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因此离不开高校、教师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学校方面看,多数高校的校企合作层次较浅,落到实处的合作并不多,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资源[7];从教师方面看,教师们普遍重视专业类课程的建设,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关注度较少、投入较少。此外,创新创业竞赛在开展的过程中,各大竞赛均鼓励大学生跨专业跨院校进行组队,而事实上由于平台的制约学生难以实现跨专业、跨院校的组队,因此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也较为局限,其想法不能依托于平台实现良好的发挥,最终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创新创业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保障机制是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维持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积极性的助力。如前所述,大学生“双创”素养的强化应该受到高校更广泛的关注,然而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没有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仅依靠学校的创新创业部门进行管理,不但注意不到在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更不能做到及时调整方向和发挥学科的自身优势。此外,有关创新创业的激励制度也没有得到明确和完善,一些高校未将创新创业纳入教师的整体工作量中,也没有纳入学生评优评先体系中,阻碍了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造成部分教师不愿意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尤其是一部分高水平教师不愿意将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变为创新创业成果;也造成部分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在创新创业方面,尤其是一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是学习的负担。

四  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双创”素养强化路径的探索

为了向生态文明建设输送具有优良“双创”素养的环境类专业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课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针对上述急需强化的四个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攻坚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两个优化”和“两个搭建”的具体路径,构建和完善了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双创”素养强化实践系统,以及全学院关心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8]。

(一)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全过程

学院从务必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务必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融入教学全过程的“两个务必”出发,通过把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双创”教育资源,构建了有学校环境类专业特色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

首先,在教学课程开设方面,学院建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通识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具体而言,面向低年级大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阶段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将行业特点与学科前沿融入其中,并介绍创新创业竞赛的相关内容、学院历年获奖等方面,以此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让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面向高年级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阶段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课上让学生进行自行组队并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创新创业任务,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与强化。此外,在高年级学生课程设计和实习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选修通识课程,让学生在参观体会实际工程之后,从创业方法、公司结构、经济管理和创业福利政策解读等多角度、全方位明晰创业的开展全过程,切实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一步实施想法、展开行动。

其次,与工程实际结合密切的环境类专业应该重视专业科研成果与“双创”竞赛成果的转化,使“双创”竞赛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桥梁,促进专创融合[6]。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之外,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早日接触科研、参与实践,以“双创”竞赛为平台,促进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从理论到实际的落地。此外,鼓励指导老师挖掘“双创”竞赛中的育人因子,在“双创”竞赛中融入思政元素、文化传承等内容,比如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与相关竞赛内容进行接轨,促进思创融合。如此不仅能让学生的“双创”素养得到强化,而且能让学生发觉其实创新创业的火花就在我们身边而非遥不可及,只要积极探索,就能取得一定成果。

最后,交叉与融合是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9]。与工程实际相关性较强的环境类专业,光靠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老师的口头讲述很难深入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因此需要联合相关专业进行学习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激发学生探寻学科与学科之间衔接点的兴趣。在大四阶段,学院将开展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以环境工程专业联合土木工程、建筑设备及自动化、工程管理等专业展开毕业设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以多年的经验和牢固的理论知识全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对接过程中的问题和设计中的困难,以此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组成

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离不开指导老师的专业指导和辛苦付出。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全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与之对应的“理论讲师-实践讲师-企业讲师”多层次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和协调校内外的师资力量与资源,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双创”导师库,为大学生“双创”素养的强化提供有益帮助和支持。理论讲师是经过专业创新创业培训之后的人才,负责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上引导学生重视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实践讲师是指导过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或本身参与过创业的人才,负责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将比赛中呈现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锻炼自主实践能力的同时也积累经验;企业讲师邀请校外知名企业的负责人或创办人,负责针对性的通识课程授课,凭借自身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让有切实想法的学生进一步明晰道路。此外,“双创”师资队伍还担任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念的任务,让大学生在具备环境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全局的生态观念与道德理念,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强、创新创业水平高的环境类专业“双创型”人才[10]。

(三)  搭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

为了更好地与新工科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接轨,进一步加强、完善学生对创新创业竞赛的重视和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加强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打通科研与“双创”竞赛之间的壁垒,学院采取统筹整体的方式,搭建了直击创新创业竞赛的全过程优质平台(图2)。

在大赛筹备阶段,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动员宣讲会、经验交流分享会等系列活动,邀请学校“双创”教育负责老师、优秀获奖选手对赛事整体情况和参赛要求进行详细解读,为参赛学生提供更为详尽和专业的参赛指南。在大赛开展期间,学院以具体参赛项目质量提升为目标,统筹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作品打磨指导和项目团队模拟答辩系列活动,参赛团队将严格按照大赛要求进行项目介绍,指导教师将结合国家方针和大赛理念,从创新技术的呈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商业的运营模式等多角度全方位提出相关建议,帮助团队完善项目框架结构和细节优化,充分锻炼学生PPT制作、语言表达、时间把控和现场发挥能力,助力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强化。此外,邀请校外专家和工程师对参赛作品进行简单点评,从工程实际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技术的可行性,拉近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在大赛进行全过程中,建立“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双创竞赛交流群”,由学院科技协会统一负责,全方位、全时段关注同学们在备赛、参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及时解答、点对点解决问题,并提醒重要时间节点,保障学生的顺利参赛。大赛结束之后,对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展出和微信公众号推送,增强获奖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帮助全体学生树立自信心,以更好的心态投入接下来的学习和竞赛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科前沿系列讲座和“双创”系列论坛将成为“双创”素养强化的有力助力;前者将邀请环境类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等进行分享,他们所带来的新技术、新理论,将为教师和学生构建学术交流的平台,激发师生科研创新新力;后者将邀请相关竞赛评阅专家、校团委科创部成员等,从评委角度、校方角度更深入地对创新创业系列竞赛进行解读和指导,深化师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视。

(四)  搭建全方位、全覆盖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组织实施方面,学院成立“双创”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由教学办和科研办牵头,教研室、学工办、实验室等部门协同联动,通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的方式讨论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及时关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确保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开展和动态调整。教师激励方面,学院将指导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纳入人才引进、岗位评聘、职称评定及年底绩效考核中,增加对教师的“双创”考核要求及奖励力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指导老师予以奖励,不仅可以吸引优秀“双创”教师的加入,也可以保障教师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参与到学院创新创业建设中来。学生激励方面,学院在综合测评和各类评优评先中加大对优秀创新创业学生的奖励措施,给予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更多的活动经费和条件支持,不仅可以保障优秀创新创业学生的自豪感与积极性,也可以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的长效运行,成为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双创”素养强化过程中的有力助力[11]。

五  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双创”素养强化实践成果

依托陕西省首批校外“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和陕西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院系的双平台,学院通过实施上述具体强化路径完善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双创”素养的强化模式,取得了以下阶段性成效。

在创新创业活动获奖方面,2019年至2022年,本科生累计获得含“互联网+”国赛金奖、“挑战杯”国赛一等奖、数学建模一等奖在内的创新创业竞赛省级及以上奖励共393项;其中,国际级4项,国家级172项,省部级217项。在论文发表方面,本科生累计发表英文学术论文5篇,含SCI一区期刊3篇。在专利申请方面,本科生累计申请专利25项,含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部分代表性成果见表1。

此外,在2018—2022年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涉及4个学院共计120名学生,跨学科教师31人,实现了新工科教学理念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以及学生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上述成果有力地说明了大学生“双创”素养强化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和培养“双创型”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六  结束语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以强化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具备的四方面“双创”素养为目标,结合实际对目前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现状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实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组成,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和创新创业保障体系的改革举措,进而培养具有主动探索、团队协作、批判创新、自主实践能力的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环境类“双创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春丽,周建林.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2,8(1):31-34.

[2] 吴迪,许宜申,张晓俊,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3):26-29.

[3] 王璐.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6):95-96.

[4] 肖建卫,武岳,邹仲平,等.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21,7(36):38-41.

[5] 葛文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等工程教育重塑与课程教学深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21(9):53-61.

[6] 陈斌,方艺萍.“双碳”战略背景下环境类新工科“双创”人才培养与实践探究[J].高教学刊,2021,7(S1):29-33.

[7] 宫玉琳,詹伟达.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9):106-108.

[8] 辛欣,冯永宁,周猛,等.基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1(21):175-177.

[9]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10] 吴松,任荣伟.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推进[J].环境工程,2022,40(10):274-275.

[11] 王卫红,陈莉,邹高祥,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J].科技资讯,2020,18(2):215-217.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强基、赋能、育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创新与实践”(23ZZ030);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九校教学资源共享与服务西北的特色化育人模式”(23BY055);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类研究生育人体系建设与培养模式创新研究”(YJSZG202308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工程专业思政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22STWM0301)

第一作者简介:张海涵(1981-),男,汉族,陕西户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环境微生物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新工科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