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武威市天祝县委
一个“青年之家”,就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一个“青心小屋”,就是一个温馨的火炉;一个“伙伴计划”,就是一座友谊的桥梁。
在甘肃西北部的中国民族自治第一县,当“青年之家”“青心小屋”和“伙伴计划”融合之后,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作为一个有汉、藏、土、回、蒙古等28个民族23万人口的藏族自治县,团天祝县委紧扣民族地区实际,不断丰富内涵、扩大外延,不仅将“伙伴计划”打造成教育引领青少年群体的“爱心屋”,还升华为加强基层治理的“加油站”、促进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实现群众增收的“助推器”。
2023年,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启动后,团天祝县委抢抓机遇、精心组织,从内容设计、地点选择、承接主体等各方面入手,打造集社工服务、青年引领、关心关爱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示范项目。
科学选址才能使“伙伴计划”精准浇灌“最需要雨露的花朵”。在多次实地考察后,团天祝县委将目光锁定在松山镇7号移民点。作为移民搬迁村,这里共安置了来自12个乡镇、11个民族的4859名农牧民群众,其中青少年近1000人。在松山镇7号移民点,许多青少年因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家庭教育缺位,隔代教育问题突出,社会融入步伐缓慢,将“伙伴计划”落地在松山镇7号移民点可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选址确定后,团天祝县委积极先后筹资7万多元,依托达秀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了高标准的“青年之家”和“青心小屋”,场地总面积超过150平方米。这里不仅桌凳、音响、投影仪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一面面墙壁上的手绘更是让青少年倍感温暖。
万事俱备,由谁来负责承接项目成为了关键核心。通过反复走访察看、对比后严格审核,团天祝县委最终确定由资质齐全、经验丰富的晨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项目运营。
承接项目之后,晨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立即开展了为期半月的走访调研。他们深入农户家中,进行面对面访谈,倾听青少年的实际困难,最终根据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创新推出了“1+1+2+4+N”服务模式——争取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资金7.5万元,以移民搬迁村青少年多样化需求为重点,依托“青心小屋”“青年之家”两个阵地,打造以“团干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返乡大学生”为主的服务团队,围绕思想引领、安全教育、健康卫生、知识科普、体育锻炼、陪伴辅导等N项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为青少年群体提供高质量服务。
如今,服务团队人数累计已超过100人,带动许多周边的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纷至沓来,最忙碌的一天他们开展了4项活动,参加活动的重点青少年群体超过300人。
2023年8月26日,44名少年儿童齐聚在“青心小屋”,在社工和志愿者们的陪伴下,愉快地度过了一次“爱心陪伴”集体生日会。
“这是我第一次吃生日蛋糕,也是第一次唱生日歌,我将终生难忘!”一名8岁的孩子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实施以来,像这样温馨的画面每周都在上演,生日庆祝会、亲情结对关爱、唱给妈妈的一首歌……每一堂课都让孩子们温暖不已;剪纸课、趣味运动会、科学小实验……每一次活动都能激发起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在为孩子们带去童年美好时光的同时,如何把青少年工作做得更加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最终产生1+1>2的效果?
2023年,在团天祝县委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晨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创新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
——为孩子们开设红色教育课。在志愿者的娓娓讲述中,红军西路军先烈们的壮烈事迹、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的英雄故事、烈士陈祥榕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热爱祖国的“金种子”。
——专题开展“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主题系列活动。强化思想引领,不断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引导少年儿童心怀“国之大者”,践行“强国有我”,争做时代新人。
——组织民俗体验活动。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学做糌粑、学习藏族礼仪,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各民族就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一粒扣子”系好了,一切都会发生变化。春去秋来,这里的孩子们变成了一个个理论宣讲员、一个个政策解读者、一个个红色传承人、一个个环保小卫士、一个个文明小先锋……成为村头巷尾大家热议的话题。在一双双小手的拉动下,整个村子也在悄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