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摘 要:新时代,我国社会舆论逐渐形成了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共存的双重舆论格局。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深入发展,主流舆论场正面临着内外部的双重困境,这是地方主流媒体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下地方主流媒体主流舆论场的建构困境,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构途径,旨在推动地方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社会认同感和公信力,促进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主流媒体;主流舆论场;建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6-0036-04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不断塑造主流舆论场的新格局。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也为媒体人在新时代做好新闻工作、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开展主流舆论引导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前进方向。地方主流媒体作为贴近人民群众的媒体机构,不仅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在日常和突发事件中成为紧密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地方主流媒体主流舆论场的建构,对地方的经济、科技、文化、群众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新闻传播主体增多,传播门槛逐渐降低,地方自媒体及从业者数量与日俱增,人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不再仅仅依靠主流媒体,形成了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共存的双重舆论格局。在此背景下,地方主流媒体亟需探索新时代的主流舆论场建构途径。
二、舆论、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概念分析
(一)舆论的概念及发展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到,“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决定人们爱憎取舍的不是天性而是舆论”[1]。这是舆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被赋予了一定高度和重要性。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舆论一词被广泛提及和使用,其概念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发展至今,可用陈力丹教授的观点概括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能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2]
(二)舆论场及“主流舆论场”的概念分析
刘建明教授在其著作《社会舆论原理》中提出,“舆论场是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以社会大众为传播主体的“口头舆论场”,我们称其为“民间舆论场”;另一个是以地方主流媒体为传播主体的“媒体舆论场”,我们称其为“主流舆论场”。本文主要研究“主流舆论场”的建构途径。
在互联网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地方主流媒体对舆论的引导更加快速有效,掌握着当地舆论话语的主导权,所建立的主流舆论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当地的社会、文化、民生等方面。但是,随着新媒体深入发展,在传播媒介和技术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地方主流媒体建立的主流舆论场影响力减弱,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双重挑战。在新时代新闻舆论引导工作中,主流舆论场的建构备受党和政府重视,地方主流媒体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用主流意识形态从容、有效地引导地方舆论,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时代地方主流媒体主流舆论场建构困境分析
(一)内部困境
1.部分地方主流媒体难以承担主流舆论场建构的重任
一方面,新媒体出现前,地方行政区的主流媒体大多采用“报纸+广播电视”双媒介并行的架构,在主流舆论场建构、引导方面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全覆盖模式,其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有效保证。但是,部分主流媒体在长期发展中比较追求数量,逐渐出现了报刊种类冗杂、内容质量不高等现象,难以吸引群众关注,舆论引导力较弱。
另一方面,部分地方主流媒体在运营和发展中出现了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在新闻单位体制机制改革、自负盈亏后,虽然有上级部门的各项支持,但也出现了经营困难等情况。在这一局面下,部分地方主流媒体把经营重心放在增加营收、维持基本运营上,难以担负起地方社会主流舆论场建构的重任,从而导致舆论“主音”相对弱化。
2.部分地方主流媒体公信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3]。其中,公信力是其它“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它们的支柱和保障。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以发布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来获取广大受众的认可和信任。对于地方主流媒体而言,公信力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顺利开展主流舆论场建构的重要保障。
舆论监督是地方主流媒体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其公信力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对民生新闻而言,内容是否贴近当地群众的生活,能否想群众所想,以群众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关系着舆论监督效果,也影响着群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但是,部分地方主流媒体新闻内容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关注群众生活难处、反映社情民意的调查类新闻内容偏少,存在选题、内容同质化倾向;另一方面,舆论监督职能未得到深化,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与群众利益相关事件的报道不够深入,对一些问题调查或矛盾纠纷类新闻缺乏扩展延伸和深度分析。这导致部分媒体公信力削弱,在主流舆论场建构的过程中面临一定阻碍。
3.部分地方主流媒体拘泥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
一方面,就新闻报道方式而言,在新媒体传播成为热点的背景下,部分地方主流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未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新媒体接轨,更新知识库和新媒体技能,在进行新闻报道和主流舆论场建构时仍拘泥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长此以往,不利于地方主流媒体的创新发展,也难以适应群众多样化的新闻信息需求。
另一方面,就新闻报道语言而言,部分地方主流媒体的表达方式不够灵活,缺少新媒体时代需要的“网感”,不利于新闻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传播,难以吸引群众关注,直接影响地方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使得地方主流媒体在主流舆论场建构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4.部分地方主流媒体的新闻信息发布呈现滞后性
地方在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后,最需要当地主流媒体及时发布相关新闻信息,稳定群众情绪,引导社会舆论,这也是地方主流媒体增强话语权和建构主流舆论场的最佳时机。但在实践中,部分地方主流媒体受新闻生产制度流程和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往往不能及时就群众关切的问题发布相关信息或进行解答,导致有迫切需求的群众会退而求其次,选择非官方平台进行了解。久而久之,地方主流媒体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的舆论引导力、调控力和主导力被削弱,不利于主流舆论场的建构。
(二)外部困境
1.新媒体深入发展导致地方主流媒体的受众减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十分猛烈。新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智能算法、人工智能)和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新媒体在为群众提供多种意见表达方式的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广泛的空间中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
因此,部分群众更愿意通过新媒体平台便捷、高效地获取新闻信息,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发表个人观点。这对地方主流媒体造成了较大影响,导致其原有受众逐渐流失,发展受到冲击,削弱了主流舆论场建构的群众基础。
2.互联网环境中舆论话题规模大,信息良莠不齐
互联网时代,由新媒体主导的“民间舆论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舆论方向。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准入门槛较低,用户的素养参差不齐,同时又是基于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的平台,具有匿名性和人人都能表达观点的特性,使得信息发布较为随意[4]。
互联网环境中的舆论话题规模较大、形式多样且杂乱无序,许多错误、消极的舆论信息被大范围散播,容易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面对这一困境,地方主流媒体如果不能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主动掌握线上线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很难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推动主流舆论场高质量建构。
四、新时代下地方主流媒体主流舆论场的建构途径
(一)紧跟时代步伐,树立创新改革意识
一方面,地方主流媒体要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加快内容创新。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形态、舆论生态如何变化,内容的质量和创新都是媒体自身发展和保持生命力的核心。地方主流媒体要紧跟时代变化,将自身打造成集新闻信息生产、汇集、分发于一体的地方信息枢纽站和主流舆论阵地。第一,把好新闻内容生产政治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全体新闻工作者,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重心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坚守党的舆论阵地不动摇,生产的新闻内容要保护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切身利益。第二,通过采编分离、采编和经营分离等模式,使采编岗位的新闻工作者专注、认真地做新闻,坚持用优质的新闻内容助力主流舆论场的建构。第三,针对互联网时代群众碎片化阅读的特点进行内容制作创新,探索全新的采编流程,打造地方新闻生产的“中央厨房”,为主流舆论场构建提供全新的内容视角。
另一方面,地方主流媒体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为主流舆论场建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第一,积极进行技术培训和学习,紧跟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的行业发展需求,补齐自身短板,提高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技能。第二,加快引进跨行业、跨专业的全能型新闻人才,组建技术团队,提升整体的新闻采编、制作、传播能力,强化自身在主流舆论场建构中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以地方融媒体平台为基础建设云端新闻库系统,整合新闻信息的数据资源、数据格式、数据监管,形成规模化的地方网络新闻数据库,最终实现稿件的一键分发、多终端使用。第三,与当地或上级行政区的互联网企业开展在内容、技术、终端、资源上的深度合作,积极研发和引进先进大数据技术,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精准分发、风险防控等领域加强探索,有效避免主流舆论建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找准“百姓视角”,构建全新话语体系
一方面,地方主流媒体要在多元舆论格局下破局,寻求一席之地,就要将目光着眼于“新闻接近性”,在新闻传播中体现地方特色,找准“百姓视角”。新闻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同群众在地理或心理上的距离与新闻关注程度的关系,距离近则新闻价值大,更易引起关注。地方主流媒体在建构主流舆论场时,要围绕当地党政宣传以及本地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要充分挖掘本地信息资源,采编贴近群众的地方新闻,关注民生热点,对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以及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进行具体化、细致化解读与传播。
另一方面,地方主流媒体要以“百姓视角”构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话语体系,更好地引导主流舆论。首先,重视运用群众语言,使新闻文风更加符合当地群众的用语习惯,在播报新闻时善用“拉家常”的语气和姿态,缩小与群众的距离;建立语言学专家顾问团队,探索出一套既符合当地群众用语习惯又符合新闻传播语言规范的话语传播体系。其次,打造适合于新媒体平台的语言传播模式。例如,对于视频形式的新闻,要将时间控制在2分钟以内,简明扼要地介绍新闻事件核心,直奔主题,多用生动、鲜活的事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还要善用“网言网语”,针对互联网用户年轻化的特点,灵活表达新闻内容,让新闻叙述更具活力。
(三)重视新闻策划,从源头把控舆论走向
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流程中的首要环节,只有做好新闻策划,确立真实、正向、高质量的主题,才能从源头把控舆论走向,更好地建构主流舆论场。
首先,地方主流媒体在进行新闻策划时要转变观念,树立数字化思维。在策划选题时善用数字化工具,借助大数据对各类主题的受众群体、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互动模式等维度进行分析,全方位、立体化地获取不同新闻主题发布后的舆论走向,更精准地把握群众的心理和行为,准确感知社会情绪,为后续的选题提供数据支持。其次,地方主流媒体要构建自身的媒体特色。当前,各类新闻传播主体竞争激烈,如何脱颖而出,成为地方主流媒体面临的较大挑战,因此,差异化竞争尤为重要。地方主流媒体要在新闻策划环节深度挖掘新闻题材,发现新闻线索中的特殊价值和亮点;不断创新新闻传播方式,如利用短视频等方式,使新闻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给群众留下特殊记忆。最后,地方主流媒体要积极接受新时代下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互动性更强的新型关系,并与群众进行有效互动,主动发挥“议程设置”功能,传播正能量,及时回应舆论焦点问题;通过有效互动消除不良和低俗舆论信息对主流舆论的影响,扫除主流舆论场建构中的“绊脚石”。
五、结 语
新时代,地方主流媒体在主流舆论场建构中要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创新理念和思维,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但是,地方主流媒体在主流舆论场建构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媒体格局不断调整,只有积极拥抱新时代,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不负党和人民所望。
参考文献:
[1] 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3] 人民网.习近平论新闻舆论工作[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822/c64094-302 42818.html,2018-08-22.
[4] 李江静,徐洪业.准确把握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J].红旗文稿,2015(22).
[责任编辑: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