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民歌《五更留郎》的语言风格特点研究

2024-06-27 14:51陈康妮
青年文学家 2024年17期
关键词:润腔衬词花鼓戏

陈康妮

湖南花鼓戏在中国各地的花鼓戏中独树一帜,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极具旋律性的地方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以湖南著名花鼓戏民歌《五更留郎》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湖南花鼓戏语言的历史渊源,《五更留郎》的文本概述、歌唱语言特点、唱腔曲调特点展开研究,旨在帮助歌者掌握歌曲的语言特征,并根据语言特征准确演唱歌曲。

一、湖南花鼓戏语言的历史渊源

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明代。它以花鼓为主要乐器,结合唱、念、做、打、舞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而闻名于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花鼓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

花鼓戏遍布中国的各个省份,被人熟知的有湖南花鼓戏、安徽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等,其中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湖南花鼓戏大多由当地的民歌小调发展演变而来,与当地的语言以及民风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歌词方言特色

湖南方言声调抑扬顿挫、极具旋律性,与音乐结合使歌词朗朗上口;同时还有丰富多样的方言词汇,演唱起来更有地方韵味,也使表演更加生动诙谐。其独特的腔调、语音语调和语言内容,成为花鼓戏民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润腔是湖南花鼓戏中独有的一种唱法,其特色鲜明、技巧复杂多变,是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演唱技法,使得这些花鼓戏小调具有婉转悠扬、流畅动听的特点。润腔又可以分为波音润腔、颤音润腔、滑音润腔、舌音润腔等。花鼓戏《五更留郎》中则使用了大量的倚音润腔与滑音润腔。在花鼓戏表演的细节中能够适当地运用润腔的技法进行装饰,可以使歌曲更有地方韵味,表演更细腻,具有艺术感染力。

湖南省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方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唱腔和剧目,湖南花鼓戏又分为六个不同的剧种,即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但在花鼓戏的对白中一般规定使用长沙官话。例如,在花鼓戏唱段《浏阳河》中就有体现长沙方言特殊的语言习惯,“浏阳河”普通话的发音应该是“liú yáng hé”,而在演唱时应该使用长沙话,读作“liú yáng huó”;再比如,普通话中一般将平舌音和翘舌音分得很清楚,而在长沙方言中不论平翘舌音,一般来说一律发作平舌音。长沙方言还具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如把“孩子”称作“崽”,把“爷爷奶奶”称作“嗲嗲娭毑”,这些方言的称呼在湖南花鼓戏中也是极为常见的。

(二)歌曲曲调来源

湖南花鼓戏具有独特的曲调和表演风格,其曲调多来源于传统民间音乐的元素,融合了汉族、苗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南风格。

民间小调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适应戏曲表演的音乐形式。戏曲音乐通过对其旋律和节奏的加工,使其更符合角色、情节和戏剧表演的需求。

以湖南花鼓戏民歌《洗菜心》为例,歌曲的最初版本是一首湖南望城民歌,1949年之前被花鼓戏艺人杨福生改编成五个段落,又在流传与演变的过程中被认为是不雅的世俗歌曲,由民间艺人以清唱的方式进行传承,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变化,最终形成我们今天听到的花鼓戏民歌《洗菜心》。这是湖南戏曲中音乐由民间小调演变而来的一个具体示例。通过不断演变和改编,这些民间小调逐渐融入湖南戏曲之中,成为湖南戏曲音乐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展示了湖南戏曲对地方文化和音乐的深厚影响。

(三)歌曲民间取材

湖南的花鼓戏小调取材大多来自民间的农村生活、乡土文化和民间传说。通过对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风情以及各种有趣的传说故事的描绘,湖南小调能够展现出真实而深刻的人情世态。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花鼓戏小调《刘海砍樵》就源于湖南常德的传说故事《刘海戏金蟾》,讲述了刘海和胡秀英坚贞的爱情故事。传说胡秀英是已经修成半人半仙的仙女,但她并不向往天庭中的繁荣富贵,而是爱上了人间的樵夫刘海,相爱的过程中,二人受到了金蟾的多次阻挠,最终打败金蟾,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刘海砍樵》之所以成为最受欢迎的湖南花鼓戏之一,正是因为其取材于人们喜闻乐道的民间传说,情节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朴素、纯良,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花鼓戏民歌《五更留郎》文本概述

花鼓戏民歌《五更留郎》源于湖南祁阳的一首花鼓小调,在花鼓戏表演中大多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进行,改编为民歌后一般是女声独唱。该歌曲讲述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歌曲风格生动活泼、俏皮诙谐,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吸引了许多花鼓戏爱好者以及学者进行学习与演唱。

《五更留郎》一共分为五段,对应“五更”。“更”是中国古代的时间计量单位,将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到“五更”代指从前一天夕阳西下到次日黎明升起的五个时间段,歌曲中的五段也同样按照此时间顺序,描述了从一更时男女谈笑风生、你侬我侬,到五更时二人即将分别,依依不舍的场景。

歌曲第一段中唱到“一更里留郎吃一杯茶”,表现女子以“茶”为由,希望能留住自己的心上人,又与男子谈天说地;而后到三更、四更时“夜已深”“心发慌”,体现出相爱中的人觉得时间飞逝,担心黎明时就要与对方分别;五更时“金鸡啼”,两人难舍难分,而结尾时歌曲唱到“又见艳阳天”,表明虽然留恋,但更多地表达出了相爱的人对未来充满向往的美好期盼。

三、花鼓戏民歌《五更留郎》歌唱语言特点

花鼓戏民歌的歌唱语言特点独特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掌握歌曲中的地方方言,了解小调中花鼓戏元素的运用和歌曲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演唱好花鼓戏小调《五更留郎》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地方方言

湖南方言发音位置靠前,咬字清晰有力,普通话中的后鼻音和翘舌音,在湖南部分地区的方言中都是很少使用的,这点在歌曲中也有体现。例如,“更”应该读作“gēn”,“郎”应该读作“lán”等。歌曲中也使用了许多湖南方言中特有的词汇,如花鼓戏表演中男女对唱时,女方将男方称作“满哥哥”,男方将女方称作“满妹妹”,是湖南方言中特有的对心上人的称呼。

(二)花鼓戏元素的运用

1.倚音润腔与滑音润腔

为了使音乐的旋律线条更接近方言的语音语调,花鼓戏中经常运用到倚音润腔和滑音润腔的唱法,在该歌曲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例如,歌曲中两句连续的“留(哇)留郎的哥(哇)哥”,第一句的“留”字采用的是前倚音61,第二句的“留”采用了前倚音56。

不同于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湖南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古汉语中阳去、入声这两个声调,听觉上具有一定的旋律性和方向性,如“吃一杯茶(嗬嗬喂)”一句中“喂”采用的是下滑音润腔。

这些特殊的艺术润色的手法让花鼓戏的声调与曲调更为协调,使旋律色彩更加丰富,歌曲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许多这样的细节在五线谱中并没有进行详细的标记,但在花鼓戏民歌的表演中是极为重要的。

2.衬词的使用

《五更留郎》中也运用了非常多的花鼓戏衬词,如“嗬嗬喂”“哎呃呀嗬依呃哪嗬嗬依嗬咳”等,这些衬词不仅仅起到丰富音乐的作用,同时也是湖南方言中常用的语气词,意为“哎呀”“我的天哪”,诸如此类……

衬词在花鼓戏的使用非常灵活,有时一个衬词对多个音,起到拖长腔句的作用,没有实际的含义;有时穿插在一句歌词中间,如“留(哇)留郎的哥(哇)哥”,表达人物娇羞的内心,使音乐轻松活泼,更具地方色彩。

(三)民族文化内涵

《五更留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湖南人民乃至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歌曲中的角色通过歌唱、舞蹈等表演形式展现出了湖南当地的民俗民情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五更留郎》里,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活泼生动、纯真热烈的,她勇于大胆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意,对未来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体现出当地人民朴实善良、真挚直率的品质。歌曲中多处描绘当地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憧憬,如“表(一)衷情和爱(耶哪嗬嗬咳嗬咳)”,以及歌曲的结尾处“又见艳阳天(呃哪嗬嗬咳嗬咳)”,无一不体现出湖南人民美好的爱情观、生活观。

《五更留郎》所展现出的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艰苦真诚、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也正是湖南花鼓戏的特点之一:多表达广大人民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四、花鼓戏民歌《五更留郎》唱腔曲调特点

《五更留郎》是一首复乐段形式的单一部曲式,调性主要为五声C商调式,以F徵调式结尾。前奏为1~4小节,以欢快的花鼓等民族乐器伴奏开始,营造出活泼欢快的氛围,体现出少女俏皮可爱的形象;a句为5~12小节,主要从第三视角描述场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a1句为13~18小节,a2句为19~26小节,这两句都由a句变化发展而来,其中加入了一些花鼓戏衬词如“哇”“呀”,体现出两位主人公因对对方的喜爱而发出感叹,同时凸显了地方曲调的特色;b句为27~35小节,四个相同音高的衬词“哎”力度依次渐强,推动音乐走向高潮,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也体现出了女主人公心中的喜悦之情;歌曲的尾声为42~49小节,伴奏在41小节渐慢渐强,逐渐转为F徵调式,为歌曲的尾声作铺垫;最后7小节,歌曲的节奏更加弹性自由,歌词则重复前一句的“又见艳阳天”,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湖南花鼓戏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雅俗共赏的艺术。因此,湖南花鼓戏才得以源远流长。《五更留郎》作为众多被传承下来的花鼓戏中的一首,更是凝练了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美好品质。在学习、演唱湖南花鼓戏歌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首先学习花鼓戏语言的历史渊源,以及其语言特征,如润腔、衬词的使用等,只有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当地方言的语言特征,学习当地方言,掌握当地戏曲的唱腔、语音语调,才能使演唱更加准确,更具地方韵味。

猜你喜欢
润腔衬词花鼓戏
“润腔”释义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润腔文献综述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