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颖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一课为例,探讨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优化措施。“探索图形”一课旨在通过探究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让学生发现数量上的规律,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学生将学习识别和计数在不同位置的小正方体的面被涂色的情况,包括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以及未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利用1厘米棱长的小正方体,拼成2×2×2、3×3×3以及更大尺寸的大正方体,并观察在这些过程中各个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应用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还能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涂色小正方体数量的规律,从而加深对空间结构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深化理解正方体的特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正方体的几何特性,包括其顶点、棱和面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2.发展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观察、分类、计数和规律总结,学生可以锻炼空间想象力,学会用逻辑推理来发现和证明数学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思考,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增强学习自信心和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世界——“探索图形”。我决定用一个特别的方式来进入这个主题。
我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魔方大多数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正方体!”紧接着,我从桌上拿起一个小正方体模型,问道:“如果我们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一个大正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呢?”学生开始小声讨论,有的说需要4个,有的说需要8个。为了增强互动性,我接着让他们猜想:棱长为2厘米、3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多少小正方体?这时,我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几个学生尝试用小正方体拼成大正方体。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不断提问,激发他们思考:如果我们给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会有什么发现呢?随着学生发现涂上色的小正方体数量与它们在大正方体中的位置有关,我慢慢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当这些小正方体拼成大正方体时,小正方体的表面会有几面被涂色,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存在。
师:那么,根据我们刚才的探索和发现,你们认为在拼出更大的正方体时,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会有哪些规律呢?
生:可能跟它们在大正方体中的位置有关系吧,在边角的小正方体可能会有三面涂色,棱上的小正方体有两面涂色,面上的小正方体只有一面涂色。
师:非常好的观察和推理!今天,我们就是要一起探究这样的规律,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每种情况下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的规律。
通过这样的导入,我完成了五件事:(1)提出问题激发兴趣;(2)引导学生实践探索;(3)促进师生互动交流;(4)激发学生的思考;(5)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对正方体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探究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最终,我正式引入了“探索图形”这一课题,学生的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班级内弥漫着浓厚的探究氛围。
环节二:思考
在成功地引入“探索图形”这一主题之后,我带领学生进入了课堂的思考环节。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深入探讨不同位置的小正方体涂色面数的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想想看,如果我们要给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不同位置的小正方体会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围绕着摆在桌上的大正方体模型,用好奇的眼神观察每一个角落。
师:注意观察,边角的小正方体有几面需要涂色?
生:有三面!
师:棱上的小正方体呢?
生:两面!
师:那么,只有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它们通常在什么位置?
生:很有可能在每个面的中间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指导学生观察和分类,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来推理。然后,我引导学生把这些观察转化为数学语言,开始尝试寻找每种情况下小正方体数量的规律。
“让我们来做一些记录和计算。”我说道。
“根据我们的观察,尝试在2×2×2、3×3×3的大正方体中,找出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你们认为,随着正方体体积,这些数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开始在小组内讨论,并在白板上记录下他们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我采取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和呈现他们的发现的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还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最终,当一步步揭示出规律,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兴奋和自豪的笑容。通过这一环节,我创造了一个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入思考和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是我在课堂上采取策略的直接证明。
环节三:互动
随着课堂氛围的逐渐升温,我们进入了“探索图形”课程的互动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课堂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涂色小正方体数量规律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采取了“探究式学习与互动反馈”策略,鼓励学生之间互助与交流。
首先,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了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模型。每个小组的任务是找出他们组的正方体模型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并尝试总结出其数量变化的规律。为了使任务更具挑战性,我特意选择了从2×2×2到5×5×5不等的正方体,这样可以覆盖课程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我在布置任务时强调:“每个小组不仅要找出自己模型的规律,还要准备向全班同学解释你们是如何找到这些规律的。”这样的要求不仅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在小组探究期间,我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观察他们的讨论过程,并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地讨论着,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模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在白板上记录下他们的计算过程和发现。
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逐渐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并开始尝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些规律。例如,一个小组发现:任意大小的大正方体,处于顶点位置上的小正方体总是有三面被涂色,这是因为它们处在正方体的顶点位置。
在小组报告的环节中,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发现。其他小组的学生和我一起,通过提问和反馈,帮助报告小组进一步完善他们的解释。这样的互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还增强了他们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总结
随着课堂的进程步入尾声,我们来到了本节课的总结环节。在这一部分,我重点回顾并强化了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所获得的关键知识和技能。我通过提问、讨论和回顾学生的表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
通过这一总结环节,我确保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将这些收获应用于未来的学习中。这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还激发了他们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五:评价
在“探索图形”这一课程的最后环节,我采取了一种互动式的课堂评价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自己学习水平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正面的鼓励和反馈。我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点评过程中,我通过以下策略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并树立自信:
1.正面反馈。我首先指出每个学生或小组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面,如创新思维、有效合作或是精准的问题分析。
2.具体指导。对需要改进的部分,我提供了具体而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在未来的学习中做得更好。
3.鼓励自我评价。我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以及他们认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提高的方面。
4.设定个人目标。与学生一起根据他们的自我评价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反思
在“双减”政策下,我们的教学实践不仅要遵循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原则,还要寻找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通过“探索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在实施减负增效策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设计富有探索性和互动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还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探索了数学规律,这种学习方式既轻松又高效。其次,教师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现和自我学习,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在本节课中,我尽量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还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及时、积极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种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同时能够从中获得正面的鼓励和指导,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最后,我认识到在“双减”政策下,教学反思对教师自我成长和教学改进同样重要。通过对每节课进行反思,我们可以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是实现减负增效目标的关键步骤。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管理和评价方式,来实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双重目标。这既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又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机遇。
(作者单位:福州市魁岐小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