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红波 郭振方
关键词:动态创新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
据统计,2010年我国研发(R&D)经费为7 062.6亿,2021年研发经费(R&D)为2.79万亿,十年来我国研发总投入提升了将近3倍;2021年我国全年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相比2010年共授权发明专利13.5万件扩大了4倍。十年间,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进入新格局,创新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成长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基于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该如何持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绩效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了研究,也产生了许多成果。朱乃平等[1]将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衡量尺度,实证企业通过研发活动,短期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短期经营绩效,并且通过技术的不断积累和迭代,长期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长期绩效;许治等[2]用发明专利申请量构建持续企业持续创新指标,发现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其边际效应会逐渐减弱,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Miroshnychenko 等[3]认为绿色创新更符合市场需求,容易受到消费者的信任,能够提升市场份额;赵树宽等[4]使用绿色专利申请量测度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研究发现绿色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资产收益率。可以看出,目前学者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大都局限于静态而非动态的视角,采用单一指标(研发投入或专利产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没有考虑到了企业内部创新演化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忽略研发投入只是创新实现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新时代的创新要考虑到创新活动的累积性和过程性,更加关注创新主体内部的演化过程[5]。基于创新活动的过程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研发投入,实现新产品或新技术的“落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投入-产出-转化”的正循环。因此本文构建动态创新投入能力、动态创新产出能力和动态创新转化能力三个指标分析企业动态创新能力,从动态创新视角来研究企业的内部创新机理。
企业社会责任自1924年由Sheldon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和商界的广泛关注。进入21 世纪以来,Porter和Kramer将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管理研究相结合,产生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观,要求管理者制定战略时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还应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把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进行考虑。2018年,我国提出了以价值驱动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CSR4.0,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价值投资管理。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存在很大争议,Wati等[6]认为承担社会责任会占用企业内部资源,从而削弱其市场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吴文洋等[7]认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获得战略资源,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Bocquet等[8]实证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改善企业长期绩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并且在经济政策不确定的背景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向外部释放积极信号,能够优化外部创新资源的配置与供给,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工具价值”[9]。
基于上述分析,考虑到创新活动的过程性和复杂性,本文突破原有文献单一静态视角,从动态视角去分析动态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分析企业创新活动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同时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视角,从动态创新投入能力、动态创新产出能力和动态创新转化能力出发,探讨在不同的创新阶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动态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影响。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文献综述
企业资源理论(RBV)认为企业具有不同的无形资产,并且具有很大差异,而这些异质性构成了企业独特的竞争力。Teece 等[10]将企业资源观运用到动态环境中,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并将其归纳为“企业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组织内部和外部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动态能力可以解构为:感知机会和威胁、抓住机遇,以及在必要时期通过增强、组合和重新配置组织资源来保持企业竞争力的能力;其中协调、整合、重新配置是动态能力最重要的因素[11]。构建动态能力的根本目标是确保企业获取和维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12],动态能力在企业创新资源的获取和配置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3]。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风险影响愈来愈大,技术变革速度日新月异,消费需求愈加多样化。企业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增强创新适应能力。动态能力探究企业如何快速应对技术和市场变化[14],动态创新能力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支撑[15]。从不确定的环境中抓住机遇,采取及时的环境应对策略,依靠动态创新能力获取动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Cheng和Chen[16]基于吸收能力和组织惯性提出了动态创新能力,并实证研究了动态创新能力对突破性创新的促进作用。考虑到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累积性,因此应该从动态视角进行创新研究,徐宁等[17]通过因子分析法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划分为技术创新动态投入能力、技术创新动态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动态转化能力;赵晓煜等[18]将动态创新能力划分为市场需求感知能力、创新机会利用能力和创新系统重构能力;岳金桂和于叶[19]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划分为技术机会识别能力、创新机会识别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组织变革能力。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动态创新能力的划分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但是,动态创新能力是培养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2,20],使企业能够根据动态的环境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内外部资源,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本文借鉴徐宁等[21]相关论述,并将企业动态创新能力定义为:企业识别内外部环境感知创新机会,并进行相应研发投入,通过资源配置实现创新产出,最后凭借转化能力实现公司绩效持续增长所形成的持续创新能力。
1.2 研究假设
1.2.1 动态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
(1)动态创新投入能力与企业绩效
创新意味着改变和突破,无论是对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创新都是关键驱动力,是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22]。研发的投入与规模是衡量企业创新的关键指标,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是研发人员和资金,只有持续性地进行资金和人员投入才有可能会有相应的研发产出。必须强调的是,研发投入只是创新产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员才能获得创新成果。企业持续进行研发活动,同时也可以给投资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企业具有长远眼光,没有因为“短视”行为而放弃长远利益,从而可以带来股价的高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必须积累性、持续性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动态创新能力考虑到了环境的不确定性,能够及时地识别创新机会,而动态创新投入能力则可以使得组织根据环境变化灵活地进行研发投入,配置创新资源,最终使组织能够持续创新成长。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动态创新投入能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
(2)动态创新产出能力与企业绩效
李文茜和刘益[23]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指出企业通过科研获取竞争力需要经历两个过程:首先是将研发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然后将创新产出推向市场获取竞争力。企业通过前期的研发积累,到创新产出这一阶段获取了一定的资源储备(比如专利)。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体现了企业创新产出的速度,发明专利授权量体现了企业研发的质量和利用效率。企业通过专利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网络,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应对来自对手的市场竞争,企业创新产出的增加对于企业未来的经营绩效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动态创新产出能力就是企业通过对创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从而产生相应创新成果,并预期在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收益的能力。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动态创新产出能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
(3)动态创新转化能力与企业绩效
转化能力作为创新成果产生收益的环节,企业首先应该通过加大研发实现创新产出,然后由创新产出在市场上获得转化收益,最后凭借创新成果反哺创新投入,实现“投入-产出-转化-再投入”正循环。转化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前期投入的最终成绩,是将技术进行商业化的最后一步,拓展了企业创新的价值。动态创新转化能力能够有效增强环境适应性,使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效率成为可能[24]。企业如果仅有强大的研发能力而没有重视产品的商业化,新产品或新技术无法“落地”,那么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商业绩效,不利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动态创新转化能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
1.2.2 动态创新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
(1)动态创新投入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
根据信号理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向外界表明自身发展较好、财务风险较低、具有长远眼光、发展潜力大等积极信号,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吸引外部投资者,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更好发展[25]。除此之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可以向政府表明企业积极投身于服务社会,同社会共同发展,能够降低融资成本。信号理论的支持者们指出由于人才市场中的求职者对于企业有着不全面的信息,他们会将获取的信息理解为企业工作环境的信号,继而被那些他们认为有着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价值观与规范的企业所吸引[23]。而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对于创新投入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Brammer等[26]通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发现企业开展社会责任能够加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以及提高员工为公司提供高质量产品时的创造性努力。所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从事研发活动,研发人员是企业获取创新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企业动态创新投入能力使得企业增强识别机会和风险的能力,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别从内部和外部给企业赋能,进而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4: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增强动态创新投入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
(2)动态创新产出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
由于纯粹以利润为导向的公司有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动机,而消费者认为只有关心产品质量的公司才愿意投资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因此由声誉效应理论可知消费者会倾向购买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所以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将自己认定为比竞争对手拥有更高质量的产品,因而会增加企业收入,进而提升企业绩效。专利申请量普遍被认为是衡量企业创新产出的测度指标,因此企业如果拥有更多的专利数量,就被认为是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因此产品质量也会更好。刘姝雯等[27]通过实证检验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显著降低企业金融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利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减少“短视”行为,提高企业长期价值。由于创新过程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导致了创新产出的不确定性,动态创新产出能力可以使得企业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更灵活应对外部风险。因此,提出如下假设:H5: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增强动态创新产出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
(3)动态创新转化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可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股东利益,还要考虑包括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诉求。企业在自身经营的前提下,如果能够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企业社会责任就可以成为企业的“招牌”,可以使企业形成持续创新能力。相比不追求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可以取得更优的财务业绩;利益相关者越来越期望公司以道德的方式行事,投资者对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更感兴趣[28]。企业社会责任可以通过为广泛的社会群体创造福利,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企业及其股东之外,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社会正义和经济繁荣。以社会责任引领价值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本底线,且影响着市场外界对于企业“价值”的感知和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品牌资产”。企业社会责任可以通过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降低环境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风险[29],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6: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增强动态创新转化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
本文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与数据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并且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不断变化,企业是否具有动态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竞争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基于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如下筛选:(1)剔除ST 或* ST 的公司;(2)剔除财务数据严重缺失的公司;(3)剔除没有专利申请量的公司;最终选取样本企业共10 083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数据来自于和讯网发布的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专利数据来自CNRDS,企业绩效和其他财务数据来自CSMAR。为了消除极端值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上进行Winsor缩尾处理。分析软件为Stata和Excel。
2.2 变量定义
2.2.1 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绩效。主要采用财务绩效来衡量企业绩效,目前衡量企业财务绩效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1)短期财务绩效;(2)长期财务绩效。短期财务绩效普遍采用企业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进行测度,长期财务绩效采用托宾Q和市净率进行测算。考虑到动态创新能力的机理以及对企业影响的持续性,本文借鉴许治等[2]测算方法,采用托宾Q对企业财务绩效进行测度。
2.2.2 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动态创新能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格局,创新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催化剂,现有文献描述企业创新能力大部分都是基于静态角度进行测度。但是在现代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研发投入只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企业如果想实现创新发展的正循环,必须要以动态视角来分析企业内部创新演化过程。企业首先应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产出,然后由创新产出在市场上获得收益转化,最后凭借创新成果反哺创新投入,实现“投入-产出-转化-再投入”的正循环。因此,本文借鉴徐宁等[17]的研究,将企业动态创新能力解构为动态创新投入能力(DIC)、动态创新产出能力(DOC)、动态创新转化能力(DTC)。动态创新投入能力采用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方法,利用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进行测度;考虑到不同行业创新能力的难度及需求差异,动态创新产出能力借鉴李文茜和刘益[23]的研究,采用去除行业效应的专利申请总量进行测度,即企业一年内的专利申请总量除以企业所在行业的当年专利申请平均水平,这样就能够有效增大不同企业间的可比性;鉴于动态创新转化能力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将前期的研发和产出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又要为下一阶段的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本文采用滞后一期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进行测度。
2.2.3 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为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CSR)采用和讯网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专业评测体系的综合评分,分别从股东责任,员工责任,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较为科学且全面的评价,其评分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状况。借鉴庄旭东等[25]的研究,以企业社会责任总得分/100进行测度。
2.2.4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为企业规模、成长性、资产负债率、资产流动性和企业年龄。本研究相关变量定义详见表1。
2.3 模型设计
为了实证检验制造业上市公司动态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对动态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本文构建如下的回归模型来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设:
式中,TQ 表示企业绩效;DTC 表示动态创新转化能力;Controls 为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Age)、成长性(Growth)、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流动性(LIQ);ε为残差项;为了控制时间因素和行业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加入了时间固定效应和行业固定效应。式(1)(2)同样适用于DIC和DOC的检验。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表2 汇报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见,TQ 均值为2.170,最小值为0.870,最大值为8.476,说明不同企业之间的企业绩效存在较大差异;DIC 最小值0.001,最大值为0.232,说明不同企业对于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同;DOC 最小值0,最大值为11.11,均值为1.084,说明即使是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存在较大差距;DTC 最小值为-0.463,最大值为1.833,说明存在部分企业转化能力较弱。
3.2 回归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调节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VIF 值最大为1.88,平均值为1.30,表明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然后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均强烈拒绝原假设(Prob > chi2 = 0.000 0),本文均采用固定效应。最后在检验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作用时,为了减少变量量纲的影响,本文对解释变量DIC、DOC、DTC 和调节变量CSR 均进行了中心化处理。
3.2.1 动态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
表3展示了动态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多元回归结果。列(1)是一个对照组,仅仅包含控制变量。列(2)在列(1)的基础上加入了动态创新投入能力(DIC),回归结果显示DIC 的系数显著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b=4.437,p<0.01),表明动态创新投入能力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即动态创新投入能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假设H1得以验证。列(3)在列(1)的基础上加入了动态创新产出能力(DOC),回归结果显示DOC 的系数显著为正且通过了1% 的显著性检验(b=0.097,p<0.01),表明动态创新产出能力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即动态创新产出能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假设H2得以验证。列(4)在列(1)的基础上加入了动态创新转化能力(DTC),回归结果显示DTC 的系数显著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b=0.265,p<0.01),表明动态创新转化能力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即动态创新转化能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假设H3得以验证。
3.2.2 动态创新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
表4展示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动态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表4中共6个回归模型,列(1)(2)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动态创新投入能力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列(3)(4)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动态创新产出能力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列(5)(6)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对动态创新转化能力和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列(1)是动态创新投入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基准回归,列(2)在列(1)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交乘项c_DIC×c_CSR,交乘项c_DIC×c_CSR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b=16.569,p<0.01),这说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正向提升动态创新投入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证实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会减少对于研发资金的占用,假设H4得到支持。列(3)是动态创新产出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基准回归,列(4)在列(3)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交乘项c_DOC×c_CSR,交乘项c_DOC ×c_CSR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系数为正且通过了5% 的显著性检验(b=0.104,p<0.1),假设H5得到支持。列(5)是动态创新转化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基准回归,列(6)在列(5)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交乘项c_DTC×c_CSR,交乘项c_DTC×c_CSR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b=1.902,p<0.01),假设H6得到支持。
3.3 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稳健可靠,增强实证结果的严谨性,本文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了相应的稳健性检验。(1)缩小样本容量,选用高科技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2)缩尾处理,对所有连续变量在2% 和98% 分位上进行Winsorize 处理。经检验,核心解释变量的符号没有发生变化,且显著性水平也没有发生改变,实证结果稳健(受版面所限,数据过程不再展示,留存备索)。
4 结论与启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只有紧紧抓住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已有文献大量研究了企业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但是较少有学者考虑到企业内部创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仅考虑创新要素的投入还不够,还需提升创新产出和创新转化能力,来实现企业绩效和创新能力的相互促进。本文基于2015—2020年沪深A 股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动态创新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三者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动态创新投入能力、动态创新产出能力和动态创新转化能力均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绩效提升,这表明企业内部创新活动与企业绩效息息相关,在关注研发投入的同时,也要重视产出和转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此外,基于信号理论、声誉效应和利益相关者等理论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无形价值,实证检验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有效增强动态创新投入能力、动态创新产出能力和动态创新转化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也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一种负担,不仅不会削弱企业的创新能力,挤占研发资源,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企业无形价值,助力企业更好发展。
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总结出如下启示:(1)树立动态创新能力思维。动态创新能力思维是指企业应考虑到创新活动的累积性和过程性,更加关注创新主体内部的演化过程,强调从动态创新投入能力、动态创新产出能力和动态创新转化能力三个角度考虑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而非简单局限于单一行为。(2)增强动态创新转化能力。虽然我国专利数量遥遥领先,但目前我国只是创新大国而非创新强国,仍有许多“卡脖子”技术和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因此,产学研需要不断融通创新,新的技术和产品需要及时“落地”,面对创新活动和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只有通过动态创新转化能力方能实现国家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3)树立正确社会责任观念。任何企业都依托社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孕育机会、推动创新和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比如: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发生后,鸿星尔克危急关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引起网友“野蛮消费”,促使公司销量和美誉度双双提升。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反而还可以通过良好的外部形象,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4)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社会责任全面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重价值,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应推动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同时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运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