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体态语研究论略

2024-06-26 08:02杨晓霭杨卓雅
丝绸之路 2024年2期
关键词:体态语跨文化交际

杨晓霭 杨卓雅

[摘要] 体态语作为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是非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广泛开展,体态语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相关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长。以“对外汉语体态语”“汉语国际教育体态语”“国际中文教育体态语”和“跨文化交际体态语”为主题,在CNKI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仅新世纪以来的研究论文就有600多篇,主要围绕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有现象、有分析、有建议、有对策,但相同论题重复较多,方法对策尚无突破,有关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语用失误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新世纪以来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体态语研究情况的回顾,有助于全面审视和深度考察有关体态语的研究,也有助于体态语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正确应用。

[关键词] 体态语; 国际中文教学; 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

[中图分类号] G5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3115(2024)02-0139-09

在语言学习与教学中,侧重强调口语和书面语,对非语言交际(特别是体态语)的关注相对较少。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90%的情绪与态度沟通都是通过音调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传递的。由此可见体态语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的举足轻重作用。21世纪以来,围绕“体态语”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视角趋于多样化,研究方法也趋于丰富,但为了进一步推动体态语教学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一步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体态语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有必要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考察与审视。

上世纪20年代,Kretschmer的《体格与个性》( Physique and Character)一书问世,标志着体态语研究的正式开端[1]。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Birdwistle认为在意义和情感的表达手段中有65%以上靠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姿势等体态完成[2]。50-60年代开始全面系统研究非语言交际,70年代出版了大量著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也开启了体态语研究的大门,如耿二岭的《体态语概说》,李中行、张利宾的《非言语交流——人际交际的艺术》等。目前,国内外对体态语的研究著作逐渐增多,如余至应《体态语的语言特征》对比研究了体态语和自然语言,发现体态语具备自然语言的一些基本特点[3];丛日珍《从体态语的功能看语言的共性》指出体态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非言语交流方式[4];周国光和李向农《中国人的体态语》是我国第一本关于体态语的语言学专著,论述了人体语言和人体动力学等,研究了我国常见的体态语词条[5]。除上述著作之外,发表的论文数量亦日渐增多,即以中国知网(CNKI)所录论文为主要内容,根据国际中文教育名称变化实际,从“对外汉语体态语”“汉语国际教育体态语”“国际中文教育体态语”“跨文化交际体态语”四方面加以考察与分析。

一、对外汉语名称下的体态语研究

CNKI数据库中,以“对外汉语体态语”为主题进行检索,截至2024年4月12日,有关体态语研究论文有335篇。如图1所示,最早于1997年开始有人发文,1997-2014年发文量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2014年发表最多且高达31篇,2014-2020年对这一主题的研究逐渐下降,2021年发文量是17篇,2021年发文量增多且高达29篇,后逐渐减少,预测2024年有关该主题的论文数为20篇。检索以“对外汉语体态语”为主题的文献中,如图2所示,主要主题分布在“体态语”的文献数有89篇,分布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文献数有77篇,分布在“对外汉语”和“非语言交际”的文献数分别是64篇和29篇。从图3文献来源分布来看,论文大多来源于国内各大高校,最多的研究机构是陕西师范大学和兰州大学,发文量各有9篇,总被引数分别是140次和61次。其次是苏州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广西大学,发文量各有8篇。

体态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那么如何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运用体态语来辅助教学呢?李恕仁的《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首次以自身教学经历为例,分析了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体态语的应用[6]。孙雁雁的《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及其应用[7]。其他与“对外汉语体态语”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如下:

(一)体态语的分类及运用

李慧[8]、杨玲[9]、宋丹虹[10]都是以“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为篇名,强调体态语的辅助作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活跃课堂氛围,并指出教师体态语的表达规则,要适当使用体态语协助教学。前者是期刊论文,简要介绍了体态语的交际功能,探讨其在对外汉语初级、中高级阶段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后两个是硕士论文,杨玲归纳总结了对外汉语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探讨了手势语、肢体语、面部表情和其他副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宋丹虹发现体态语具有真实性、辅助性、连续性和民族性,从目光语、面部表情、手势语、身势语、空间语言和形象语言等方面论述了体态语在对外汉语组织教学、语言要素教学和文化因素教学中的运用[10]。但是,近十年以来,这些研究从题目到内容除了个别语料不同以外,总体上没有突破,观点也没有创新,大多都是通过经验总结法和案例法,提出体态语是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规范使用。

(二)中外体态语的差异及运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中外体态语的差异性及不同背景学生的体态语教学应用,李梅[11]、陈钰[12]等人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汉蒙、中秘、中意和中泰体态语的不同,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使用建议。向金枝[13]、AMIR ZAKARIA RAGAB MOHAMED[14]都是对比分析中外体态语,前者从身姿语、手势语、表情语和体距语对比中日体态语的差异及其对日教学的应用;后者从目光语、面部表情、手势语、距离语对比中埃体态语的差异并进行了教学设计。大部分研究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尤其以研究泰国体态语应用较多,总结了中外体态语的差异性,发现对外汉语体态语教学的共性,了解不同国家之间体态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提高教师体态语的规范应用,加强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及避免文化冲突,国别化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

(三)线上对外汉语教学体态语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吕睿[15]、李爽[16]发表了与线上教学体态语运用相关的硕士论文。前者借助Lingoace平台,从目光语、表情语、身姿语、手势语出发,分析初级、中高级线上教学体态语的使用情况,通过实录观察三位教师的课堂体态语运用,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后者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法,发现教学中多模态应用研究相对单一。通过线上初级汉语教学中头部体态语、手势语、身体语等应用的案例,对比分析线上与线下初级汉语教学体态语的使用情况,发现线上教师体态语使用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体态语的使用策略。研究线上对外汉语教师体态语的使用情况及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和素养,但是对语料观察的样本数量有限,分析与归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体态语的运用

体态语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化为辅助的教学工具,为了提高语言要素教学的质量,朱文娟探索了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17]。李晓露从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声音暗示、服装容饰分析了留学生学习体态词语时产生的偏误原因,并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三个角度提出教学建议[18]。段建玲[19]、袁翠清[20]结合自身赴泰教学经历,分别从词汇、语法的方面探讨初级阶段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前者探讨了体态语在数词、代词、动词等教学中的运用,发现体态语有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后者将服饰妆容、眼神、面部表情、身势语等运用于语法点教学,提出教师和岗前培训建议。这些研究大多从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探讨了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但是相关研究篇幅不多,并未单篇探讨教师体态语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对外汉语不同课型、阶段教学体态语的运用

对外汉语课堂包括综合课和分技能课,大多研究集中于综合课体态语的应用,少数探讨了对外汉语口语课体态语的运用及使用策略,但是关于体态语在听力课、阅读课中的应用研究却寥寥无几,这需要进一步探究课堂中分技能教学体态语的运用。雷晔、闫丽萍简单探讨了初级汉语口语课中体态语的语音、词汇、对话操练、课堂管理的应用,强调遵循文化性、灵活性、技术性等原则[21]。黄金秋实录观察初级汉语综合课和口语课中词汇、课文、语法、课后练习讲解,对比分析了教师副语言的使用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策略[22]。

根据汉语学习者的不同水平呈现出初级、中高级对外汉语课堂,周伟杰[23]、杨旭[24]立足于初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分析了教师体态语的使用情况,总结了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技巧及使用原则。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停留于汉语零基础和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体态语的运用,对中高级阶段汉语课堂体态语应用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

除此以外,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将体态语寓于文化教学之中呢?刘妍秀将体态语和对外汉语十二生肖教学相结合,分析了对外汉语课堂中体态语的趣味性教学,提出了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及改进建议[25]。王星繁从手势、面部表情、外貌着装方面比较了体态语的含义及其功能,并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态语的使用建议[26]。这些研究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探讨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及体态语文化的对比研究,但是相关的论文有待进一步全面分析。

二、汉语国际教育名称下的体态语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发展之初谓之对外汉语教学,是专门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语言学习者的汉语教学。CNKI数据库中,以“汉语国际教育体态语”为主题检索,截至2024年4月12日,共有9篇论文,其中4篇学术期刊、5篇学位论文。如图4所示,最早于2014年开始有人发文且仅有1篇;2014-2016年,CNKI数据库发表相关主题研究的论文共有5篇,发文量呈递增的趋势;2016年,发文量最多且有4篇;2016-2017年,论文发表数量下降,且2017年和2019年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发文均维持在1篇左右;2023年,发文量2篇;预测2024年有关该主题的论文数为2篇。检索以“汉语国际教育体态语”为主题的文献中,如图5所示,主要主题分布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文献数有6篇,分布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师体态语”“初级汉语教学”等的文献数各有1篇。如图6所示,论文发表的研究机构有鲁东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玉溪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发文量各1篇。其中,西北大学的被引数是40次,是国内发文机构最高的;其次是山东师范大学,被引数是14次。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既然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沟通方式,那是否还有其他的交流方式呢?正所谓“无声胜有声”,“非语言交际”是除言语行为外最重要的一种,而体态语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检索发现,汉语国际教育名称下的体态语研究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董雯将身势语分为手势、面部表情、目光注视和空间距离,调查分析了课堂组织教学、新课导入、提问环节等方面教师身势语的使用情况及学生的反馈情况,并提出教师应该使用身势语辅助教学[27]。王丽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面部表情、手势等探讨了体态语在语言要素教学中的运用,发现文化差异、规范性、适度性等问题,并强调教师规范使用体态语[28]。这些论文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使用情况,为了让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能够用汉语进行交流,教师应该学会适当正确地运用体态语进行教学,强调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必须掌握汉语基础知识,提高体态语应用,为教学更好地提供服务。

其次,在汉语教学领域快速扩张、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的同时,学术界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探讨也在逐步拓展和深入。非言语行为是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但在教学中的应用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关注,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少,尤其是比较研究新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体态语应用的异同,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运用个案进行阐述,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马迎春对比分析了新手教师及专家教师在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并建议在课堂中规范礼貌使用体态语[29]。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考虑教师的教龄以外,还应该注意不同性别教师之间体态语运用的差异,如对比分析男性汉语教师和女性汉语教师在教学中体态语的使用情况,这一部分还存在空白,需要进一步探究。

最后,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周晓焕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从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等对比分析了中日非语言交际,提出教学的文化渗透对比融合原则等[30]。然而,作者在资料收集分析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很好地分析中外非语言行为的差异,这需要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对非言语交际等一系列议题保持高度的重视。

三、国际中文教育名称下的体态语研究

2019年,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旨在构建更加开放、更加规范的国际中文教育体制,面向全球的汉语教学,既包括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又包括面向国外当地居民的汉语教学及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体态语的作用是必然的。CNKI数据库中,以“国际中文教育体态语”为主题检索,截至2024年4月12日,共有4篇论文,且都是学位论文。如图7所示,最早于2021年开始有人发文且仅有1篇,2022年和2023年,论文发表数量分别是1篇和2篇。检索以“国际中文教育体态语”为主题的文献中,如图8所示,主要主题分布在“华裔少儿”“教师体态语”多模态教学”“交际行为”“线上教学”等的文献数各有1篇。从图9文献来源分布来看,有辽宁大学、西安石油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发文量各1篇。

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面对三年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汉语热”并没有因为这场疫情而减弱,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学汉语,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为了延续汉语教学的优势,把传统的线下汉语教学搬进了线上网络平台中,主要表现为:项意翔阐述了体态语的功能和意义,结合自身线上教学的经验,考察了对外汉语教师在拼音、词汇、汉字等教学中体态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31]。张新宇通过观察三对师生真实课堂中的言语交际行为、非言语交际行为和使用教学工具交际行为,并使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32]。这些研究围绕国际中文教育线上教学教师体态语的应用,有助于推进中文教育中体态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推动在线教学模式的形成,推进中国文化理念的普及,特别是面向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增强他们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但是,近几年以来,大多研究仍然关注于来华留学生、国外华人的汉语教学中体态语的应用,且篇幅较少,对中文教育关注度还有待提高,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汉语水平学习者时体态语的运用,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范围调研。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多模态教学理论与汉语教学相结合的实证性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孙文萍通过观摩课堂,统计分析了教师教学模态的应用情况,提出多模态(包括体态语)的教学建议[33]。多模式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中文教学模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课堂的丰富度,增加课堂的兴趣,一些研究从多模态教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教师体态语的教学建议。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模态组合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四、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体态语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言语交际,也是非语言交际,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不可缺少。非语言交际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将其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升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减少不必要的矛盾,进而提高汉语教学效果。CNKI数据库中,以“跨文化交际体态语”为主题检索,截至2024年4月12日,共检索到论文281篇,其中学术期刊182篇、学位论文49篇,如图10所示。这一论题的研究最早见于2000年,且仅有1篇。2000-2012年,发文量呈递增的趋势;2012年,发表最多,高达26篇;2016-2023年,对这一主题的研究逐渐下降,尤其在2015和2019年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发文量分别是10篇和7篇。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十分值得关注。再以“跨文化交际体态语”为主题进行检索,结果如图11所示。主要主题分布在“跨文化交际”的文献数有138篇,分布在“体态语”的文献数有77篇,分布在“非语言交际”和“文化交际”的文献数分别是68篇和32篇。从图12文献来源分布来看,最多的期刊是《现代交际》和《考试周刊》,发文量是7篇;其次是《科技信息》,发文量有6篇;来源于吉林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的文献各有5篇,被引数分别是17次和47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的被引数是国内发文机构最高的,是124次,说明其发表的论文质量较高。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方式,它与跨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王彦清探讨了研究非语言因素在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的重要性[34]。随着各国文化的发展,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非语言行为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课堂和日常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

第一,民族特征、文化特征不但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还通过非语言行为表现出来,一些研究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的教学,强调了解体态语对留学生进行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崔万宇从民族、社会、时代三方面探讨体态语的差异,通过教学实践,强调体态语教学应遵循适度规范等原则,并探讨了体态语在课堂组织、知识讲练等环节的运用[35]。但是体态语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形式,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影响而具有局限性,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不断学习,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第二,非言语行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与人类的交流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会因文化背景、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等而表现出的非言语行为在含义上的差别,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包容接受文化差异。倪虹通过对比分析法,从手势语、动作姿势和生活禁忌方面,发现中泰体态语的差异,从教学功能、使用方法、注意要素等探讨了体态语在教学中的应用[36]。迟蕾蕾[37]、范氏红明[38]等对比分析了英汉、中意、中越、中韩、中泰的体态语差异,分析原因并总结了对外汉语传播的建议及启示。这些论文对比研究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体态语,但是大多是以汉语教师和志愿人员为研究对象,对汉语学习者的研究相对薄弱,且研究对象较为单一。

第三,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与约束,如果交际双方都不能准确地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那么就会出现语用失误。杨华从观念性、制度性、物质性差异对英俄汉体态语文化进行分类,阐述了英俄汉体态语文化的研究及教学问题,强调教学中体态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39]。潘克从目光、手势、表情、体触等方面,分析了体态语会因理解不同而产生语用失误,提出了跨文化交际中应该了解彼此的体态语禁忌,避免使用不当而引起文化冲突[40]。但是,新时期以来研究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覆盖面有限,发文量并不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结语

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以 “对外汉语体态语”“汉语国际教育体态语”“国际中文教育体态语”和“跨文化交际体态语”为主题进行检索并分类归纳分析,可见如下现象:第一,篇名重复的论文较多,仅题为“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就有31篇。第二,发文量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约占总量的60%。第三,研究者多关注体态语语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国际中文教学中的运用关注度欠缺。第四,对体态语跨文化差异、语用失误等方面的探讨不够深入。

与汉语为母语的教学相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出现“非言语行为”,比如频繁推眼镜、手撑在下巴上、两手撑在讲桌上、手插在裤兜里、抱着教具、扯扯衣角、教材遮住脸等,学生明白是教师的一些“小习惯”“小动作”,并不会认为是 体态语而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但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体态语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学生都会认为有意义,想要搞清楚是什么意思。如何在研究中,通过行动“跟踪”,细致总结体态语的使用,避免不恰当的“小动作”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可否规范一套语义明确的体态语,并将之运用于国际中文教学,是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鉴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有关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体态语研究,应更加重视以学习为中心的研究:其一,从学生出发,深入国别化研究,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加以归类,与中华文化背景中的体态语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分清教师授课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小动作”与体态语的意义区别;其二,细分不同年龄段、不同HSK级别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适度运用体态语;其三,加强汉字教学中的体态语运用,吸收数字人文所提供的多模态资源,使体态语能够生动活泼地呈现,为营造教学情境真正发挥有效作用。

如何改变研究的不足,并使体态语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指导教学,避免不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还有待进一步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9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56.

[3]余至应.体态语的语言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96-100.

[4]丛日珍.从体态语的功能看语言的共性[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03):126-128.

[5]周国光,李向农.中国人的体态语[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李恕仁.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76-80.

[7]孙雁雁.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8]李慧.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文学刊,2009,(20):142-143.

[9]杨玲.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0]宋丹虹.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沈阳:辽宁大学,2013.

[11]李梅.汉蒙体态语对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2]陈钰.中泰非言语交际行为差异性研究及汉语教师应用对策[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3.

[13]向金枝.中日体态语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14]AMIR ZAKARIA RAGAB MOHAMED.汉埃体态语对比及其在对埃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0.

[15]吕睿.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态语的探究——以Lingoace线上课堂为例[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3.

[16]李爽.多模态视角下线上初级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应用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23.

[17]朱文娟.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18]李晓露.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体态词语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21.

[19]段建玲.体态语在对泰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D].昆明:云南大学,2015.

[20]袁翠清.教师体态语在泰国初级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分析[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1.

[21]雷晔,闫丽萍.体态语教学策略在亚留学生初级阶段汉语口语课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2009,(17):173-174.

[22] 黄金秋.初级汉语综合课与口语课中副语言应用比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1.

[23]周伟杰.初级汉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使用情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4]杨旭.初级对外汉语课堂教师体态语的使用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0.

[25]刘妍秀.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对泰十二生肖教学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9.

[26]王星繁.体态语文化的比较研究[J].智库时代,2019,(04):252+298.

[27]董雯.韩国初级汉语教学中身势语的使用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

[28]王丽.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课堂体态语探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29]马迎春.汉语国际教育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课堂非言语行为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0]周晓焕.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31]项意翔.教师体态语在华裔少儿国际中文线上教学中的应用[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2.

[32]张新宇.线上国际中文课堂师生交际行为的调查与分析[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23.

[33]孙文萍.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初级汉语综合课多模态教学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21.

[34]王彦清.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03-105.

[35]崔万宇.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体态语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36]倪虹.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研究——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7]迟蕾蕾.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体态语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8]范氏红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越非语言交际对比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39]杨华.英俄汉体态语文化差异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3.

[40]潘克.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体态语禁忌[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32-35.

猜你喜欢
体态语跨文化交际
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作用
女大学生体态语优化课程建构与训练技巧研究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跨文化交际中教师体态语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