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春 王亚晶
泱泱华夏,文明博大。
约9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幽暗的彭头山,刻下了第一个原始的图案,从此世界古文字史上的第一个字符点亮历史的长空;
约6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遥远的大河村仰望天空,将日月星辰描摹在土陶上,这些纹饰和符刻成为中国先民创造力的生动见证;
约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陶寺的扁壶上毛笔朱书,当清晰的“文”字穿越时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汉字走向成熟;
约36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殷墟的龟背上刀笔留痕,当片片甲骨呈现斑驳的纹路,从符刻到文字到艺术,中国书法迈出了前进的第一步。
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从中国文字到中国书法,从彭头山字符到殷墟甲骨再到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我们的先人将书法刻于石碑龟甲、铸于鼎盘青铜、见于岩画陶土、浸于纸张竹帛……一个个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写出了天人合一,写出了铮铮筋骨,写出了力透纸背,更写出了堂堂正正的民族魂。
表里山河,历史浩荡。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山西书法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形成的豪放、雄浑、洒脱的“三晋书法”风格,承载着淳朴而厚重的文化底蕴,似黄河般逶迤磅礴,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晋代卫夫人“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开簪花小楷之先河,到明清之际傅山以腾挪跌宕、雄奇变化的草书一扫前人文雅书风,缔造书法新巅峰;从“南吴北赵”之赵昌燮留下赫赫书名,到大半个世纪染翰挥毫的“鸿儒”姚奠中;从考证、整理侯马盟书的张颔到对傅山草书进行创造性推动的徐文达……山西书法巨星煌煌,灿若星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一代代山西书法家用笔墨记录时代,用书法传承文化,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流传千古的经典名作。翻开这些仍带有历史余温的作品,墨色有深浅枯润,笔法有虚实疏密。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轻重缓急,转折提按。起承转合间,山西的书法艺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在岁月中演化出万千气象,也书写出了最精彩的山西故事和山西气韵。
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据传,山西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仓颉造字。在中国道教里,仓颉被认为是文字之神。仓颉通过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创造并整理了文字,才结束了结绳记事,开创文明之先河,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淮南子》有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传说仓颉就是山西人,之后,山西书法延续文祖之脉,不断发展壮大、开山立派,对中国的书法产生巨大的影响。
先秦时期,山西的书法便已初具特色。
山西又称晋,晋始于西周叔虞封唐之说,历燮父而由唐改晋,经六百余年历三十八位国君而称霸天下一百五十余载,并为战国韩赵魏奠定旷世之基。公元前585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迁都于侯马,被列为“建国以来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侯马盟书就出土于此。
作为诸侯国,晋国的文字和书法一脉相承于周室王畿,但又表现出独特的时代性与区域性,正所谓雅正风从。侯马盟书在书法体例中属于篆书,它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隶书,它既不像甲骨文那样契刻而成,也不像金文那样范铸而成,而是古人手书真迹,字体风格或浑厚凝重,或飘逸洒脱,有着象形意境、岁月洗练的古朴之美。它不仅奠定了山西雄浑书法之基,也奠定了此后很多时代里汉字结构的某种书写规范。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点画之间,汉字内在的血脉与灵魂融会贯通。
二
魏晋时期,源于山西的卫门书派在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卫门书法开派人物卫觊是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西晋司空卫璀之父,书法上与钟繇并称。卫恒是卫璀的第二子,作为卫门书派的传承人,著有《四体书势》,系统总结了卫门书法的承传统绪及书法家族世传的文化现象,体现了卫门书派的理论见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传卫》中评价道:“卫觊草体微瘦,然此宗之书,自当以筋骨为上。钟派盛于南,卫派盛于北。后世之书,皆此两派,只可称为钟、卫。”卫夫人作为卫门书派的代表性人物,既是中国第一位女书法家,也是山西书法史上最耀眼的一颗星。她是卫恒族弟卫展之女,同时又师承钟派创始人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其书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书圣”王羲之年幼时曾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并题传于卫夫人《笔陈图》后,在王羲之的众多传世名篇中,无疑有着来自卫门书派的影响。一“、”如高峰坠石,一“一”如千里阵云,一“1”如“万岁枯藤”,一如“陆断犀象”。这是卫夫人传授给王羲之的书法技巧。“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万岁枯藤”体会了强韧的坚持,“陆断犀象”知晓了棱角与个性。一笔一画间,万象包罗,书法与生命勾连的美感跃然纸上。卫夫人不仅揭开了书写的奥秘,更首次提出了中国书法审美的“筋骨”之说。她是“书圣”的老师,也是书法的老师,更是生命的老师。
三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定都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百年。书法上,雄强朴茂、方正凝重的平城魏碑书体盛行于世,承隶楷之变,奠定魏碑格局。
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公元489年),平城魏碑已趋于成熟,开“龙门体”源流。南朝禁碑而尚贴,所以大字碑刻以魏碑为典型,标志着北方大字楷书的发展,并直接奠定唐代楷书基础。中国书法艺术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碑”“南帖”的同臻造极而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在这座高峰中,山西的光芒依旧璀璨夺目。在北魏太和、景明之后,早于唐楷一个世纪,魏碑楷书已趋于成熟。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楷书风格在魏碑中皆存源脉。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认为:“北派由钟繇、卫璀、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然欧、褚诸贤,本出北派,洎唐永徽以后,直至开成,碑版石经尚沿北派余风焉。”在阮元看来,从初唐至晚唐,魏碑一直对唐碑构成整体性影响,是魏碑书风的延续。魏碑发源于山西平城,由此可见山西书法对碑学乃至中国书法整体的影响。
千里之行,峰回路转寻魏晋,书名天下,风云烈火现跋文。平城魏碑品类丰富,不胜枚举,俯仰皆拾,蔚为大观。面貌古拙质朴,精神率意烂漫,雄浑与圆润皆有,典雅与宽博并存;彰草原之彪悍武风,显汊魏之端厚文气。它不仅是洛阳魏碑的前身和渊薮,也描绘出一幅古代丝绸之路东西贯通、南北交流、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面卷。
四
宋元时期,山西书法对书史的影口向相对减弱,但北宋《淳化阁帖》的刊刻,却使得卫门一派借助二王帖学获得推崇。同时作为与《淳化阁帖》齐名的三大名帖之一的《绛帖》因刻于绛州(今山西新绛、侯马一带)而得名,在帖学史上对二王传承起到重大作用。这一时期,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的太原人米芾携手蜀素创造传奇,其所作的《蜀素帖》被誉为“天下第八行书”“中华第一美帖”。
明末清初,山西书法出现了一位划时代的草书巨擘傅山。他在时誉和年龄上都在黄道周、王铎、倪元璐之后,但草书精神与风格却与他们并驾,以致黄道周对傅山有“晋唐后首推公佗(傅山字号),次李燧臣,次王觉斯(王铎)”的至高评价。黄道周将傅山草书置于王铎草书之上,足见傅山在晚明便已成名,并且成为晚明草书的代表人物。至于其家学渊源更是“大河以北,莫能窥其樊”,由此,傅山无可置疑地成为山西书法承前启后的书史偶像。
有评价认为,傅山的草书具有风格与精神的双重高度。傅山信仰儒家文化,但在处世交际与生命状态上则是道释混合。他喜言老庄,有遁世之志,经明代甲申国变,誓忠明朝:“苦楚四十年,矢死崇祯人”。这种来自生命的豁达超然与淡定反而促使他的生命及创作摆脱压抑状态,在反抗绝望中获得感性生命与艺术自由精神的超越。其草书郁勃恣肆,既有老庄道家解衣盘礴,纯任自然之大化流行,又有着来自儒家的清峻通脱与至大至刚。
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写道:“傅山草书吸收篆隶笔法并结合颜鲁公笔意,营构出空间上支离,缠绕与穿插盘叠的寄宕之境,这种来自生命精神的奇崛不屈,将草书内部形式结构的复杂性与视看逻辑上的奇变演绎到极致,这是他追求草书之奇:绝异,毋率直,丑拙的必然选择。也正是在这方面他鼎礼颜鲁公的书风人格……他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的人物。”
一支椽笔千钧力,笔笔墨痕血泪成。傅山之于山西,是一种历史的因缘际会,他带给山西书法以一种转机。他将中国人强烈的“家国观”融入到书法创作中,他汹涌澎湃的笔法背后,是客心归途,是山河眷恋,是国破山河时我在河山在。
五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近代,中国书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甚至一度面临传承中断的危险。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勃然复兴,踏上了新的健康发展之路。
三晋故地,文脉渊深。山西书法更是以其悠久传统而显示出薪火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在书法复兴之际,山西书法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而迅速得以回应集结,并于20世纪60年代即成立山西省书法篆刻研究会筹备小组——与上海、北京书画篆刻研究会并驾——后于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后,随即成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使山西书法在全国书坛展示出一个整体形象,成为当时在全国书坛走在书法复兴前列的几个书法文化大省之一。这除了千年书法历史的支撑之外,也与山西书坛有不少耆宿名家学者鼎力推动倡导有关,郑林、姚奠中、张颔、徐文达、林鹏等,皆以其深厚的学养与书法创造力推动了20世纪后半期山西书法的超越性发展。
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口向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具有古老传统的中国书法也开始迈进新的征程。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山西书法从遥远的历史走来,需要传承。文化传承是一项使命,也是一种责任。只有通过传承,才能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走进新时代,山西书法的发展脉络呈现出朝气蓬勃、走向多样化的态势。在与书法创作形成双翼的书学研究方面,山西也拓宽视野、扩大范围、更新观念。就学术观念和方法而言,山西如今的书法研究,既对古代书学的重经世致用、尚史论结合、尚知人论艺传统有所继承,又尝试运用现代观念、方法、术语对书法进行多角度阐释。新观念、新方法的介入,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的结合,自律性与他律性关系的探讨,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了山西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促进了山西书学研究的发展。
今年4月29日,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行书、草书展)于太原开展,这是山西首次承办国家级书法展览,对于山西来说是一件大事、盛事。此次展览,山西共计有34位书法/篆刻作者的40幅作品入选,在全国39个选区中排名第九,比第11届、12届入展数量之和还多4件,实现了历史性新突破。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入展作品和作者都是首次在国展中亮相。
一个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山西书法“新生”力量既注意从传统内部寻找创新的可能性,充分利用原有和新出土的书法资源如侯马盟书、平城魏碑等创造新的风格,又从艺术的立场出发,探索书法的当代形态。就书体而言,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楷、行、草、隶、篆备体的风格进行了新的探索,并且在诸种书体之间相互借鉴和相互渗透,以自己的方式推动着山西书法艺术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山西东倚太行之巍峨,西临黄河之滔滔,山西书法的起承转合只是其波澜壮阔史诗中的一个篇章,这里是“文脉三晋”,也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坐标。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借举办此次国展的良好机遇,山西正奋力守护、挖掘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赓续千年文脉,绽放时代光彩,树立文化自信,加陕文化强省建设。
表里山河,风云激荡。干百年来,一代代山西书家如初月出天涯,似众星列河汉,用他们的探索与创新,让书法艺术熠熠生辉,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回望山西书法史,卫夫人《笔阵图》“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的思考是永恒的;米芾作《吴江舟中诗》时“枯笔疏行、恣肆随意”的剪影是永恒的;傅山为了《草书七绝立轴》通宵达旦的灯火也是永恒的……这些永恒的经典瞬间,也成就了山西书法史上作品的永恒。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不忘初心才能开创未来,山西书法传承需承百代之流,会当日之变。乘时代之风云,汲取千年底蕴唱响文化繁荣“新曲”,以自信自强、与时偕行的传承姿态铸就新辉煌。下笔惊干载,豪迈看今朝。我们相信,山西书法能写出曾经的大江奔流,也必然能写出今天的大地迎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山西书法家,吸吮着山西书法历史资源的丰厚养分,一定会在起承转合间书青史、续文脉、写精神,也一定能创造出更有筋骨、更有力量、更有温度的中国笔墨,书写不负时代的永恒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