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越剧电影《红楼梦》镜头语言的运用与艺术表达

2024-06-26 15:15吴波
艺术大观 2024年11期
关键词:越剧艺术表达镜头语言

摘 要:1962年版的《红楼梦》不仅是越剧电影的经典之作,更以其精妙的镜头语言结合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呈现了一场视觉审美与情感表达的双重盛宴。本文细致分析了该电影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进而实现多方面的艺术表达:一是“现”出身段:采用合适的景别展现越剧身段之美;二是“亮”出唱腔:选用平稳的镜头画面突出人物唱腔之情;三是“切合”节奏:利用精准的镜头运动配合戏曲节奏之韵律;四是“点化”细节:利用镜头语言进行细节的点化与视觉暗示;五是“传递”心境:综合调用镜头语言强化情绪,传递人物心境。

关键词:越剧电影;越剧《红楼梦》;镜头语言;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1-00-03

1962年,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和王文娟联袂主演的《红楼梦》越剧电影,以其精彩演绎和情感张力,深深地铭刻在观众心中,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不仅在戏曲电影史上独树一帜,更是被广大观众所传颂,堪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中国电影佳作。它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放映次数最多、拷贝发行最多的戏曲电影[1]。

该电影中的镜头语言不仅清晰准确地展现了人物的运动形态,还运用了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多种镜头移动技巧,以丰富的艺术手法进行表达,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性。这些技巧“不仅扩大了镜头的视野,赋予画面以强烈的动态感受,而且影响着叙述的速度及节奏,使画面获得相应的感情色彩。[2]”

在越剧电影的艺术创作中,关键在于将越剧艺术的表现手法与电影的镜头语言融合得当,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平衡和相互增强,从而产生更加深切的艺术效果。近年来,虽然涌现了诸多越剧艺术电影,这些作品在技术和制作上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丰富的特效,然而在艺术层面上,仍然难以与1962版越剧电影《红楼梦》相媲美。这部经典之作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使其成为后来者学习和追随的典范,也是观众心中永远的经典。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影片真正做到了将越剧的艺术特色与电影的视觉语言巧妙结合,充分发挥了镜头语言的表达功能,达到了卓越的艺术表现效果。

一、“现”出身段:采用合适的景别展现越剧身段之美

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历程体现了独特的艺术融合与创新。在发展过程中,越剧表演艺术注重多元吸收与融合,不仅吸收了话剧和电影中心理现实主义表演的真切感,还强调学习和借鉴传统戏曲,尤其是以昆曲为代表的身段美学。这种多元性的融合使得越剧在百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其身段表演既真切又优美。

越剧电影在拍摄时,应注重捕捉越剧表演的艺术特色,并运用恰当的镜头语言将其美感充分展现出来。经典越剧电影《红楼梦》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许多场景都采用了恰如其分的镜头语言,充分展示了越剧表演的身段之美。例如,“葬花”一场中,林黛玉肩担花锄,锄上担着纱囊,缓步行来,“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她穿行于花丛之间,镜头移动捕捉她的优美身段姿态。而到《葬花词》的部分,景别多采用中景和全景,特别是在“花魂鸟魂总难留……不教污淖陷渠沟”一段中,越剧旦角的柔美和细腻得到了充分展示,配合精美的构图,仿佛呈现了一幅幅令人惊叹的仕女图。此外,在“黛玉进府”和“王熙凤献策”等场景中,通过恰当的镜头选取,王熙凤的身段之美被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样,在“金玉良缘”这一场景中,宝玉的身段表演也得到了同样精彩的呈现。可以说,越剧《红楼梦》每一处身段表演都通过恰到好处的画面呈现出了其真切之美。

二、“亮”出唱腔:选用平稳的镜头画面突出人物唱腔之情

越剧之美,在其悠扬动听的唱腔中尤为显著。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导演巧妙地运用电影镜头技术来衬托这一特点,精心设计的镜头不仅避免干扰唱腔的纯净表达,还加强了焦点的集中,使观众能够更加投入地欣赏每一个唱段中蕴含的真情,这是基础的要求。“越剧唱腔的特点是更加强调真情实感,强调感情宣泄的酣畅淋漓,以细致委婉和激动人心的感染力取胜。”[3]按照古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表达角色深层情感的关键时刻,电影特别采用了平稳的镜头处理,创造了一种视觉上的稳定秩序,使观众能在舒适而有序的环境中体验到人物情感的表达。

电影中的几处抒情唱段,如贾宝玉的“想当初”和“哭灵”唱段中的〔清板〕部分,采用了平稳而静态的特写镜头,这种视觉处理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理解,而且使唱段中的情感表达更加集中且真切。这种镜头运用技巧让越剧的抒情特性在演唱中得到自然凸显,同时,也让观众得以窥见角色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通过这些平稳细腻的视觉表达,越剧的传统艺术与现代电影技术的结合,不仅保留了戏曲艺术的原有魅力,更通过现代视听语言,将这种古典艺术形式呈现给了全新的观众群体,使其感受到越剧唱腔音乐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力量。

又如在第四场“笞宝玉”中,尽管气氛十分紧张,但巧妙地运用了平稳的镜头画面。贾宝玉被置于较亮的前景,而后景的厅堂显得较暗,这不仅折射出封建家族的压迫感,也为贾政情绪激动的〔嚣板〕唱段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对比。在这样平稳的画面背景下,贾政情感的起伏变化得以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让观众为之动容。再如在“黛玉焚稿”一场中,电影巧妙地利用中景镜头交代人物的行动——“焚稿”断痴情,而叙述性唱段则采用了丰富的镜头语言,将人物复杂的情感进行深入细致的展现。在唱腔的关键部分,电影选择了平稳的特写和中景镜头。例如,在“把断肠文章付火焚……”这段〔流水板〕中,通过特写镜头将林黛玉绝望的眼神、颤抖的手指等细微表情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她内心的煎熬与绝望。这种精心的镜头处理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也使得唱腔的情感更加贴近人心,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真正做到了“以影就戏”,基本原封不动地保持了越剧的演唱[4]。

三、“切合”节奏:利用精准的镜头运动配合戏曲节奏之韵律

“演出结构高度严谨的音乐化与舞蹈化”[5]不仅是戏曲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更是一种深刻的叙事技巧,它要求唱腔、念白及表演都严格遵循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精准、合理地利用镜头运动配合剧中音乐和表演的节奏在越剧《红楼梦》的电影化中被巧妙地运用,以加强情感的传递和戏剧的冲击力。例如,在“黛玉进府”的场景中,王熙凤的出场通过推拉和摇摆镜头与其款款轻盈的步法和锣鼓的节奏完美融合,不仅展示了“凤辣子”的威严与魅力,也通过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同步,增加了场景的戏剧张力。

又如林黛玉吃了“闭门羹”和紫鹃“试玉”中贾宝玉的惊吓之态与锣鼓的节奏精准切合,通过推镜头技巧强化了人物的情感深度,同时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至于在“金玉良缘”结尾,贾宝玉情绪激动地恳求贾母批准他和林黛玉的婚事,这里快速推镜技术与锣鼓节奏的紧密结合,不仅生动展现了贾宝玉的内心苦痛和激动,也加剧了整个场景的紧张感和戏剧冲击力。这些精心设计的镜头不仅与音乐节奏和人物情绪连成一气,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真切的情感体验。

四、“点化”细节:利用镜头语言进行细节的点化与视觉暗示

该片在运用镜头语言来“点化”人物情感细节、视觉闪现与暗示方面表现也尤为出色。特别是在情感的细致描绘上,影片通过推镜和特写镜头的技巧,精心设计了对人物表情的重点展示。这不仅能使观众捕捉到角色内心的微妙动态,也强化了情节的情感表达。例如,在“黛玉进府”“读西厢”和“葬花”等关键段落中,通过对宝、黛神情的特写点化,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波动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又如在“焚稿”这一段中,晃动的推镜头巧妙地捕捉了林黛玉弥留之际的迷离与恍惚,使得这一情感转折点不仅令人心痛,更增添了视觉上的触动。通过这种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镜头运用,影片不仅传达了细腻而深厚的情感,也在视觉上留下了难忘的影像记忆,让观众的审美体验更加立体和丰富。

此外,电影中贾宝玉“金玉良缘”一段采用了中景镜头,背后是王熙凤、王夫人、贾母三人构成的远景,形成了一种“监视”的氛围。这种布局巧妙地反映了贾宝玉在家长们的监督下,被迫接受他们为他安排的婚姻,为随后三人的不断叮嘱和督促设置了伏笔。当贾宝玉发现自己被欺骗时,特写镜头捕捉到喜灯的摔落,这不仅描绘了贾宝玉的惊讶表情,也象征性地暗示了这场婚姻的失败与破灭。此段镜头的变化频繁而富有表现力,从特写到拉远的全景,再次呈现之前的三人,增强了压迫感的视觉体验。紧接着,快速推进的特写镜头紧紧捕捉宝玉的激动情绪,增强了情感的传递力与感染力。视觉暗示在影片结尾处达到高潮,贾宝玉离开贾府的画面中,焦点透视的清晰构图从屋内延伸至屋外、院外的道路,似乎预示着宝玉一种宿命的归途。因为此时的贾宝玉已无其他选择,只能沿着这条道路,走向未知的未来……

五、“传递”心境:综合调用镜头语言强化情绪,传递人物心境

综合调用镜头语言完成人物情感的强化,传递人物神韵也是经典越剧电影《红楼梦》的一个重要艺术体现。以电影中的“不肖种种”一场为例,结尾处,当林黛玉在帘后偶听贾宝玉的贴心话语时,她的情绪复杂交织——既惊又喜,又悲又叹。这时,合唱音乐响起:“万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背地闻说知心话,但愿知心到白头。”伴随着动人的旋律,一个特写镜头深入捕捉林黛玉的内心动荡,将她此刻的心境细腻地渲染出来。随后,镜头随着音乐缓缓拉开至全景,两个圆形过颈门逐渐映入眼帘,象征着同心与圆满的深远寓意。画面中一条通往花园的深长通道,林黛玉缓步而行,身影逐渐远去……这一镜头不仅美轮美奂,还蕴含了深邃含蓄且不易尽述的意蕴。

又在第八场“傻丫头泄密”的情节中,当林黛玉再次听到傻丫头提及“喏,就是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她顿时露出惊愕之色。这时,一个急推镜头迅速推进,急切的节奏处理及林黛玉表情细节的呈现,惊愕、紧张之感顿生,与“好一似塌了青天,沉了陆地”的合唱融为一体,真切地增强了情感的传染力。镜头随后竟如同剧中唱词“魂如风筝断线飞”般在风中摇晃,逐渐拉远至俯视的大远景,画面中林黛玉在森森的大树笼罩和包围下显得格外微小与脆弱。这种视觉上的对比仿如她被自然吞噬,强化了她的卑微与无助感。镜头的不断切换、倾斜和移动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晕眩感,仿佛剧中所唱“眼面前,桥断、树倒、石转、路迷”,而林黛玉的脚步也变得蹒跚不定,仿如失去了方向感。随后,镜头随着人物踉跄的步伐节奏缓缓移动,而此刻的林黛玉已是面色苍白,身子晃荡,脚步斜软,“难分辨,南北东西”,似若迷失方向在园中转东转西地走[6]。

再如在第九场“黛玉焚稿”中,空镜头的运用尤为巧妙。没有人物的出现,只有屋外冰冷的白雪与斑斑竹影,这些元素正映照出林黛玉内心的寒冷与孤独。曾经的美好记忆在这寒冷景象中变得更加切肤深入,折射出她对未来的绝望感。这一幕深刻地展现了林黛玉内心世界的绝望与冷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其内心的视窗。

通过综合运用各种镜头技巧来强化情绪传达和深化人物心境的描述,这些精心设计的视觉表现和情感呈现极大地丰富了整个场景。精准的镜头切换、景别的调整和角度选择不仅有效地描绘了人物的身段动作,更深入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每个瞬间人物心境的细微变化和情感的强烈波动。总之,越剧《红楼梦》镜头语汇细致入微和情感的深层次探索,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极富感染力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当然,镜头语言的艺术表达并非孤立存在。在展现身段之美与唱腔情感的同时,它也细致地勾勒和点化着细节、强化了人物情绪。我们之所以分别讨论,是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和阐述这些元素。总而言之,经典越剧电影《红楼梦》中的镜头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展现了越剧艺术的独有特点,还通过镜头语言的精准与巧妙运用,渲染并强化了情感,达到了艺术表现的平衡与精彩呈现。

回顾并深入分析经典作品,并不意味着过分沉溺于过去,或是“厚古薄今”,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分析和学习,积累宝贵的经验。我们期望这种洞察能够为未来的越剧电影乃至整个戏曲电影的创作提供灵感和启迪。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不仅致敬经典,也为现代与未来的艺术探索铺设坚实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许元,著.越剧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20.

[2]黄会林,主编,李稚田,著.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高义龙,主编.越剧艺术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4]蓝凡.电影论:对电影学的总体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

[5]卢昂.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徐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徐进越剧作品选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吴波(1990-),男,云南曲靖人,博士,讲师,从事导表演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越剧艺术表达镜头语言
写意与留白:《刺客聂隐娘》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天长地久》
论钢琴艺术情感体验
浅析镜头语言中的隐性叙事
电影《钢琴家》——谱写生命的序曲
钢琴演奏的音乐控制与表达
浅析实验性动画的艺术语言表达
电视剧形式在传统戏曲当代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戏曲创新问题浅议
黑暗中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