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越剧的剧种风格

2016-06-08 08:32魏晓珍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4期

魏晓珍

摘 要:越剧是江南第一大剧种,也是中国流传分布范围最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越剧的风格与地域文化(从吴越文化、江南文化到上海文化)有关, 与时代环境有关。本文结合越剧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分析越剧艺术形式的主要剧种风格。

关键词:越剧;艺术;剧种风格

越剧确实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使它能与其他剧种区别开来,概括地说,越剧的风格是细腻抒情,富有诗情画意。从美学形态上说, 属于柔美、秀美、优美的范畴。在我国传统美学中,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是两种相互对应的风格。越剧是以女演员为演出主体,其基本风格是在女子越剧时期确立的。越剧表现的内容,主要是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它强调艺术形象的美不是外部形态,而是外在美和内心美的结合。它的唱腔委婉抒情,表演重视真情实感而非严格按照程式规范。它的服饰的色彩、用料、式样柔和、轻盈……显然越剧不仅具有优美的主要特征,而且在中国戏曲中,把优美、柔美发展到充分、鲜明的程度,与其他剧种形成明显的对比,这也是越剧赢得广大观众的原因。

一、越剧剧种风格的形成

越剧诞生在浙江绍兴地区的嵊县(今嵊州市),这里山清水秀,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绍兴地区古属越国,是中国地域文化中颇有名气的“吴越文化”的流行地区。“吴越文化” 这一概念是20 世纪30 年代卫聚贤等史学家最早提出来的,泛指上古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以及金属时代)江南一带的文化,1936 年在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吴越史地研究会”,翌年出版《吴越文化论丛》,但不久因抗日战争的爆发研究中断;50 年代随着考古新发现,考古学界又使用“吴越文化”一词,但指的是吴越建国后到秦统一中国前的青铜文化,后来又有人推而广之,用来称自古至今这一带的地域文化。现在,史学界多数人的共识是:“如果将江南地区文化分为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两个阶段,更为确切… …具体地说,以六朝为分界,六朝以前称吴越文化,以后称江南文化。”就音乐而言,越剧的曲调源自当地的民间小调。它的前身“落地唱书”就是吸收当地民歌、佛曲的音调创造的;后来的“呤哦调”,是吸收了杭嘉湖地区的“湖调”发展出来的,这种曲调一直到形成戏曲形式之后仍为男班艺人使用。就其风格而言,毫无疑义属于地道的江南文化。女班出现后,起初曲调袭用男班,1925年起,在嘉兴演出时创造出“四工调”。这种曲调不仅适合于女性的发声特点,而且风格清新、活泼、跳跃,显得更加柔美,因此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女子越剧的主腔。曲调是区分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曲调的风格自然对剧种风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新越剧则是近代演剧风格的成功创造者。越剧从话剧那里学习的,除舞台艺术外,更重要的是演出体制和演出内容上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此`二化',独步于当时的戏曲界,使越剧的近代精神十分鲜明,从而引起新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越剧独特的演剧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个性,也就在这种`袁雪芬' 式的改革实践中逐渐确立起来,清晰起来,丰满起来。”

二、越剧艺术中蕴含的独特表现风格

越剧的风格形成,除了地域文化因素之外,与时代特征也分不开。优美抒情不是抽象的,考察一下越剧的代表性剧目就会发现,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也最擅长的,是悲剧。被称为“四大精品”的《梁祝》《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其中三个是悲剧。有些老观众曾形象地说,进剧场看越剧要带一条手绢,准备擦泪水。对这一现象,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可以作出评判。越剧改革开始后的新越剧时期,一大特点是悲剧性成了主流。越剧早期反映农村生活的民间小戏,多数富有喜剧色彩,如《箍桶记》《卖婆记》《赖婚记》等等;后来一些移植改编的大戏,往往也多大团圆的结尾,这在中国戏曲各剧种中是常见的。新越剧则打破了这种定势,表现的是真正的悲剧,而且具有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艺术力量。这些悲剧,有些取材自历史和现实生活,有些则根据国外著名悲剧改编。譬如越剧改革开始后的第二个戏《断肠人》,就是根据宋代大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的爱情故事编演的,这是一个爱情悲剧。袁雪芬演出时,表演中借鉴了美国著名文艺片《居里夫人》的某些处理,演得感人肺腑,剧中“断肠人越想越断肠”一段唱得荡气回肠,长久流传。不论悲剧还是喜剧、正剧, 越剧都以抒情性为基本特征。虽然,抒情性是几乎所有戏曲剧种共有的属性,但越剧却以情感宣泄的酣畅淋漓、揭示内心活动的细致入微、总体风格的委婉优美取胜。譬如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西厢记》,“琴心”、“赖婚”、“寄方” 等场次对崔莺莺这位相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刻画, 是越剧所独有的;《红楼梦》中“读西厢”、“黛玉葬花”、“黛玉焚稿”、“金玉良缘”、“宝玉哭灵” 等场次对宝玉和黛玉两个年轻人真挚爱情的表现,感人肺腑,正是越剧的特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回十八”、“楼台会”对梁、祝在不同情境下心理活动的揭示, 细腻而充分;《祥林嫂》中“听他一番心酸话”、“千悔恨,万悔恨”、“抬头问苍天”对祥林嫂内心深处的矛盾、痛苦、疑虑、悲愤的抒发, 能引起观众深深的共鸣;《情探》中的“行路”,歌舞并重地展现了敫桂英的鬼魂在去复仇的路上的心潮澎湃, 为越剧所独有… …如果对比一下其他剧种同样题材的剧目,就可以看出越剧在抒情性方面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感情抒发的真挚和充分,具有激荡观众情绪、让观众怦然心动的感染力、震撼力和穿透力。正是这种“情”的真和深,对应了观众的情感需求,使越剧打动了和赢得了广大观众。而这一点,恰恰是“酒神精神”的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

[1] 越剧特色及其欣赏[J].音响技术,2009(02).

[2] 杨晓浤.论越剧现当代艺术魅力的延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2).

[3] 陈娅玲.审视与解读:越文化与越剧的关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