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秦朝是车水马龙的,如今的陕西也是。有人戏称,同一时间看兵马俑的人比兵马俑还多。很多人走马观花,匆匆而过。能在考古现场偶然驻足并不为“比剪刀手”拍照的,已经凤毛麟角。
看文物,从与它初识开始,就注定相遇一段古迹。考古是漫长而辛苦的工作,其中的乐趣大概就在挖掘过程中,窥见历史时偶尔露出的笑脸。我们不明白这些往事,却能通过《寻秦迹——透过秦俑看秦朝》这本书逐渐靠近一个现场。
兵马俑在坑道里,坑道里的建筑和修建他们的人,都是特殊的存在。时过境迁,这些奇迹不断出现,不断被重构,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透过一把毛刷子从尘埃里发现,不少陶俑、陶马四分五裂的身体部分,用运气好坏区分归宿。运气好,两米开外能遇见其他陶片,得一全貌;运气不好,只能寄希望于厚厚尘土中的天意。队员们的技术也是运气好坏的关键,技术优秀,运气爆棚,“纹纹”“道道”的内行话在“惊喜”面前,会说得颤抖不已。
拼凑而成的,是尘埃里滚滚红尘撕裂的文明,现代人去触摸那些尘封的遗迹,总忍不住热泪盈眶。但是,那眼泪不能掉下来。
书中也有对“考古情境学”一类的专业方法的解读,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历史场景的再现,而文献在鞋印面前总显得那么弱不禁风。究竟是记载真实还是现场真实?记载与现场互证当然好,倘若不行,那就等待。等待另一种工具,或者制作方式,或者一种本色。看下来,有种浮生若梦之感。
我想,一个孩子会喜欢这样一本书,它专业、不拗口,书的一角布满知识卡片。我想,一个喜欢摄影的人也会喜欢这本书,图片清晰且厚重。没有任何一个镜头能够拍摄出真实的历史,但是图片可以让我们接近真相。我在最终章节“华县东阳去‘救火”里,没有看到图片,但却想要去现场看看,因为书上说,博物馆从考古的视角展开,通过考古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激发读者靠近文物的冲动。
秦俑本是尘土里生出的陶器,秦朝的痕迹也在漫长的时间里被封印在尘土中。我们想通过《寻秦迹》理解那时候的人和文明。
我们不惹尘埃,但寻找尘封被打开之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