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平急功能复合的韧性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要求系统推进大城市病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完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头等大事。对城市来说,将韧性要求融入到规划上,将“平急两用”叠加到同一空间,不仅是应对灾害的关键策略,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重要保障。
6月,我国全面进入汛期,南方进入主汛期。水利部预计我国今年主汛期旱涝并发、涝重于旱,暴雨洪水等极端突发事件趋多趋强。总体来看,一方面,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不小压力;另一方面,城市安全风险呈现多样化、复合化特点,防范化解工作面临不小挑战。无论是当下的现实考量,还是过往的教训汲取,抑或是未来的长远谋划,落实好《指引》相关要求,对各城市而言都是一道必答题。
打造韧性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将“平急两用”理念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其核心在于,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压力,都要让城市能够从容应对,各种重要机能要像弹簧一样,快速恢复原状。这就要求城市治理者准确把握平急功能复合的内涵,将发展与安全统筹在一个规划里,“平时”保发展,服务生产生活;“急时”保安全,转换功能、抵御风险。既要在空间上守住底线、留有余地,又要在时间上应对风险变化、做好预案;不仅要考虑平急功能的兼容性,更要考虑平急功能的可快速转换性。唯有如此,才能高效支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提升城市应对风险的实效性。
坚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平急两用”既有公益属性,更有商业价值。以推进“平急两用”提升城市韧性,不仅有利于补齐城市应急建设的短板,也有望增加医疗、排水、装修、物流等行业的发展机会,其酝酿的大量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助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提振市场信心。城市治理者要依法依规、因地制宜、按需新建相关设施,同时注重盘活城市低效和闲置资源。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规划指引、标准制定和政策支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平急两用”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
坚持点线面结合,形成“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布局。在点上,要加强分级响应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节点规划安排,明确功能转换与复合利用要求;在线上,要充分考虑“急时”应急救援疏散和物资供应需求,预控应急保障通道;在面上,要结合都市圈、城乡生活圈的人口社会、资源禀赋等特征,根据不同灾种与分级响应需求,划定平急功能复合区,推动区域统筹联动。只有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才能有效提升城市整体应对灾害和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提高城市韧性正成为现代城市治理的重大课题。将“平急两用”理念融入城市整体规划,让韧性规划充分落地见效,需要每一位城市治理者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平”与“急”的关系。唯有运用系统观念、战略眼光、底线思维推进城市安全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