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山区农机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024-06-26 21:48纪平
新农民 2024年16期
关键词:展望农机化山区

纪平

摘要:山区农机化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分析了山区农机化的现状,随后阐述了农机化在山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山区农机化发展的策略,并对未来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策略;展望

鉴于地理环境与经济状况的特定制约,山区农业面临着农机应用程度不足的难题。农机化的普及不仅能极大增进生产效能,还能有效缓解农民的体力劳动负担,是推动山区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力量。本研究通过详细剖析山区农机应用的现状,阐述了发展山区农机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山区农业的发展。具体策略涵盖:研发适合山地作业的小型化、便捷化农业机械;强化政策支持,诸如财政补助、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构建全面的农机服务网络,确保维护保养和技术咨询的可获得性;推广农机合作社模式,以资源共享和集约化作业促进行业协同。实施上述策略,将有力驱动山区农机化进程,不仅提升生产效率,减小劳动强度,还为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 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

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面临的障碍源自其独特的地理特性、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情境。首先,山区地形的复杂多样对农业机械的适用范围及作业效能构成了直接挑战。由于地势崎岖、土地分布零散,常规大规模农机设备在这些区域难以施展功效,凸显出机械适应性的问题。其次,山区经济基础的脆弱性及农民有限的经济承受力和投资能力,阻碍了农机设备的及时更新。资金的短缺致使多数山区农户难以承担新式农机的购入成本,从而延缓了机械设备的迭代进程,技术层面滞后于平坦地区。此外,山区面临的交通障碍不仅提升了农业机械的运送费用,还对机械的维护与保养构成了挑战。受限于交通条件,向偏远山区提供机械维修服务变得艰难,这一状况无疑削弱了农业机械的运用效能。同时,山区农户对于农业机械的接纳程度与操作技能整体偏低,阻碍了机械的广泛推广和高效利用。缺乏足够机械操作培训,诸多农户操作机械不够熟练,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的生产能力[1]。

2 山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在山区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担当着不可小觑的核心作用。其部署与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效能提升。机械化的应用可以有效缩减人力需求,压缩农业生产作业时间,可以促进单位土地产出量及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户收入,改善山区农民的经济状况 [1]。

农业机械化有力地缓解了农民的体力劳动压力。特别是在山地农业场景中,常伴随极高强度的人工劳作,而机械化的介入使以往费力的农事活动转变为机械操作,大幅度削减了劳动者的体力付出,增进了工作的舒适性。这一转变不仅对提升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大有裨益,同时,也显著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农业机械化在推动山区迈向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其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可或缺的标准。推广现代农机设备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山区农业生产模式的革新,还加速了生产向大规模、高效集约的方向转型。这一转型过程,对于全面提升山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及确保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长远影响。

3 推动山区农机化发展的策略

为了加速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的稳步前行,采取一系列精瞄定位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策略需精准应对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所带来的挑战,旨在扩大农机使用的广度与深度,进而助推山区农业向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3.1 研发适应山区特点的农机具

鉴于山区环境的特殊性,其地形复杂多样,传统大规模农业机械因体型庞大与重量问题,在面对山区狭窄且不平的土地时,往往难以施展其效用。因此,激励和扶持农业机械制造商投入于小型化、轻量化及高度适应性新农机的研发工作,显得尤为关键。这些创新农机设计需融入优秀的环境适应机制,能够敏捷地适应山区特有的地理形态,诸如陡峭山坡与梯田结构,从而保障作业的高效运行。

在研发新一代农业机械装备时,需密切关注山区特有的气象状况。鉴于山区气候的多变性,频繁遭遇剧烈降水、温度偏低等不利天气条件,这对农机装备的稳固性及长久运行能力设定了更高的标准[2]。因此,创新的农机装备设计需融入优异的防水、防寒性能,以保障在极端气候环境下依旧能够维持正常作业状态,从而缩减天气因素引发的工作中断概率[2]。

创新科技是驱动农业机械适应性强化的首要因素。通过集成前沿的传感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人工智能策略,能够构思出更高层次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农业设备。这些智慧化农机装备能依据作业场景自行调节操作参数,不仅提升了作业的精确性,也增强了工作效率。举例来说,借助于地形辨识技术,农机能够自主调整行进路径与作业深度,灵活适应多样化的地形状况,从而展现了技术革新在提升农机灵活性与效能方面的核心作用。

此外,智能农业机械系统还具备远端监控与故障检测的能力,能显著提升机械设备的维护效率及其运行寿命。通过融入数据分析技术,这些机械能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即刻搜集相关数据,为农户提供策略性建议,进而改进农业生产的管理模式。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促进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中,政府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实行一系列财政激励措施,如补贴与税收优惠,有效缓解了山区农户在购买农业机械时的经济压力。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极大提升了农机装备的普及程度,还加速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应用,进而驱动山区农业生产模式实现根本性的变革与升级。

政府提供的财务补助能直接削减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上的实际成本,使经济能力有限的农户也能承担得起购买现代化农具的费用。通过减免农机购置及使用过程中的税收,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这是一种间接但有效的策略。实施此类政策举措,不仅激励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热情,还促进了农机在山地农业中的更广泛应用,提升了作业效率与生产力[3]。

除却直接的财政补助与税收优惠,政府还能采纳其他财政措施来缓解农民的经济重担,例如,推行低利息信贷服务、建立起支持农机购买的补贴体系。低息贷款机制为农民注入必需的资金流,有效减轻他们在购买农业机械上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针对选择特定型号或知名品牌的农户给予额外的经济激励,此举旨在推动农民投资于高性能、高效率的现代农业设备,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为确保这些政策措施得到有效实施,需要政府与金融行业、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等关键利益相关方构建紧密的合作网络,共同保障政策的顺利执行。政府方面,应当着力完善政策的监管及评估体系,设定定期审视机制以监测政策执行的实际成效,并基于评估结果灵活调整与优化政策措施,旨在持续提升政策的精准度与实效性[4]。

3.3 建立健全农机服务体系

在山区设置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点,对于确保农机的顺畅运作及提升其运用效能起到关键作用。这些服务点应被策略性地配置在山区的关键农耕地带,旨在使得农户在遇到机械故障时能迅速获取维修服务。考虑到山区交通的不便利性,服务点的布局规划需确保其服务范围广泛,有效触及众多农民群体,克服地理障碍带来的挑战。

农业机械服务站点的功能构建不应仅限于日常维修保养,还需融入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状况下能迅速部署技术专家至现场,高效实施故障诊断与排除。此外,站点应配置全面的维修工具与充足的备用零件库存,以期各类农机设备的故障能获得及时且有效的修理,从而提升服务的综合效能。

除去维修服务的基本职能外,服务站点还需肩负起推广农机操作教育与提供专业技术引导的重任。通过规划定期的农机操作技能培训班,站点能有效助力农户掌握标准的农机操作流程及日常保养窍门,进而提升农机设备的应用效能与延长其服务寿命。另一方面,设立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则专门针对农户在农机运用实践中的各类技术障碍,给予专业且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确保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技术难题得以妥善化解。

此外,现代化的服务站点应当整合先进信息技术资源,比如构建云端服务平台,来实现远程技术援助与故障诊断服务的高效供给。这一举措旨在双管齐下:一方面,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与效率;另一方面,减轻农民在维修上的经济负担。同时,强化与农业机械制造商的协同合作机制,确保服务站点能及时捕获最新的农机科技资讯,进而在第一时间向农户传递前沿的技术支持资讯与培训课程,助力农业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应用。

3.4 推广农机合作社模式

集合山区农户成立农业机械合作社,被视为推动该地区机械化进程的一项有力措施。通过合作社平台的集体采购与共享使用机制,大幅度削减了单个农民在农机投资上的经济重担。此集体化购入策略有效分摊了高昂的农机设备费用,缓解了农民的经济压力,进而在更广泛的农户群体中促进了现代化农机的可获得性与普及率。

农业机械合作社的创立促进了农机资源共享的实践。在此合作框架下,农机设备的使用权超越了单一农户的局限,实现了合作社成员间的共有,这一模式有效缩减了重复购置农机的现象,同时增强了农机的利用率与作业效能。通过构建共享机制,合作社成员能依据个人农业生产活动的具体需求,科学规划农机的调度时间与作业安排,进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另外,农业机械合作社经由集约化运营,能有效增进作业效能。此集约模式允许农机在广阔的土地上不间断作业,缩减了作业过程中的空转与等待时长,增强了作业的持续性和效能。这种规模经济的优势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跃升,亦削减了每单位面积的作业开支。

农业机械合作社应当扮演技术教育与传播的中枢角色。通过设定周期性的农业机械操作课程,合作社能邀约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讲师,针对合作社内的农民开展实操技能培训,以此提升其操作技艺。此外,合作社亦可成为展示最新科技与机械设备的前沿窗口,利用现场演示来阐释新技术的实际效用,进而增强农民群体对新颖农业科技的认知度及采纳意愿。

3.5 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与普及

增强山区农户对农业机械运用的能力,实施农机操作教育课程与实地引导至关重要。这些教育项目需紧密贴合山区农户的切实需要,传授实用的操作技巧及保养知识。课程内容应广泛涉及农机的基本操作流程、日常保养策略、故障识别与处理等多个维度,确保存户能熟练驾驭农机,并能独立完成基本保养与维修任务。

农业技能培训的方法应当体现出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农户的学习偏好和吸纳新知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涵盖理论讲授、动手实践以及案例研究等多种形式。理论课程需着重讲解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操作规范及安全生产知识,而实践操作环节则应侧重于增强农户的实战技能。通过深入剖析具体案例,农户能学会有效应对各种农机常见故障与问题,从而提升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

此外,推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以普及农业机械化知识,构成了提升农户机械运用能力的另一个核心策略。具体而言,互联网及移动应用程序等当代信息媒介,为农户搭建了学习便利的平台与丰富的资讯资源库。通过创立网络学习环境,农户能不受时空限制地访问有关农机操作与保养的知识,实现自我提升。另外,移动应用还能够提供农机设备的操作指南、维修手册及故障诊断工具等实用功能,助力农户在现场高效解决实际问题。

为促进信息技术在山区农业中的高效运用,需研发面向农民群体的用户导向型应用软件。此类应用应优化界面设计,使之更为直观易懂,融入丰富的图像与文字教程,旨在减轻农民适应信息技术的难度。此外,构建一个全面的技术援助机制至关重要,该机制需涵盖在线咨询服务与专业技术指导,以便及时解决农民在操作农业机械过程中遭遇到的疑问与难题,从而确保技术的应用无碍且有效。

3.6 促进农机与农业生产方式的融合

针对山区特有的农业模式,推进专用农机设备的研发,是实现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重要策略。考虑到山区独有的地形特性和气候特点,其农作物构成明显区别于平原区域,尤其像茶叶与水果这类经济作物,在山区农业中占据核心位置。因而,研制能有效匹配这些作物栽培及采收特需的农机设备,对于提升山区农业的整体生产效能至关重要。

专用农机具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山区作物的生长特性和收获要求。例如,针对茶叶的采摘,可以开发具有精细采摘功能的农机具,以减少对茶叶嫩芽的损伤;对于水果的收获,则需要设计能够适应不同果树高度和果实分布的收获机械,以提高收获效率和质量。此外,专用农机具还应具备良好的地形适应性,能够在山区复杂的地貌条件下稳定作业。

4 结语

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施上述策略,可以有效推动山区农机化的发展,为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建.浅议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9):26-27.

[2] 蓝珊晶.浅议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J].福建农机,2005(1):21-24.

[3] 徐自鑫.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战略思考[C]//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集.2004.

[4] 赵东华.浅析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浙江农村机电,2005(S1):17-18.

猜你喜欢
展望农机化山区
《山区修梯田》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山区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