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爱春 田晓东
牙周炎也被称为破坏性牙周病,包括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全身疾病相关性牙周炎等,主要指牙菌斑形成后内部的细菌侵犯牙周组织,进而引发炎症反应。牙周炎如果长时间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干预,可导致牙骨质、牙槽骨、牙周膜、牙龈遭到破坏,也可导致牙龈与牙齿之间形成牙周袋,牙槽骨吸收,附着丧失,最终引起牙龈退缩及牙齿松动,甚至使患者丧失牙齿。
牙周炎是引发成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诱因包括牙结石、牙菌斑、食物嵌塞、全身性疾病、遗传等,该疾病可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治疗。
牙周炎属于比较常见的口腔疾病,依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15岁人群中牙周袋深度大于4毫米的检出率约为6.5%,附着丧失大于4毫米的检出率约为0.5%,35岁以上人群中牙龈出血检出率约为85%。牙周炎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35岁后患病率显著升高,在50~60岁达到高峰期。
健康人群牙龈的颜色为粉红色,牙龈边缘区域与牙面贴紧,质地坚韧,探诊时不会出血。发生牙周炎后,牙龈红肿且质地松软,探诊过程中可发现牙齿松动、出血、牙周袋溢脓等症状。牙周炎患者发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龈红肿,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可导致牙齿缝隙增大,牙齿松动,最终可引发牙龈退缩,并导致牙齿缺失。
除上述症状外,牙周炎患者还可能伴有根面龋、牙周脓肿、口臭等症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刷牙出血、牙齿松动、牙龈红肿等情况,则可能患有牙周炎,需要及时就诊。
医生通常会对牙周炎患者进行四步检查。
第一步:视诊
医生通过观察确认口腔内是否存在牙结石、牙菌斑,并检查是否存在牙龈红肿症状。
第二步:探诊
医生探查患者是否形成牙周袋,测定探诊深度及牙周附着水平,完成探诊后检查是否存在牙周袋出血及根分叉等问题。
第三步:咬诊
医生检查患者牙齿的咬合关系及咀嚼功能是否正常,如果发现异常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咬合关系,以清除咬合创伤。
第四步:X线检查
医生通过X线检查拍摄根尖片、曲面断层片等,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吸收等问题。
临床治疗牙周炎的目标是控制牙菌斑,缓解炎症反应,避免病情加重及复发,改善咀嚼功能及咬合关系,调整牙龈与骨组织关系,改善牙齿间邻近关系。
急性期治疗
牙周炎患者急性发病期间多伴有牙周脓肿,此时需要通过切开引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基础治疗
牙周炎基础治疗也称病因治疗,是针对牙周炎患者的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案,其主要作用是清除致病因素,控制炎症反应。在基础治疗过程中,医生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同时根据牙结石分布情况采用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的方案进行治疗干预,并填充龋洞,清除嵌塞的食物,以去除牙菌斑滞留的因素。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为牙周炎的辅助性治疗方案,可全身用药或局部用药,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全身用药主要包括四环素类药物、硝基咪唑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局部用药主要包括醋酸氯己定溶液、米诺环素凝胶等。
手术治疗
针对病情严重的牙周炎患者,可采用翻瓣术、植骨术、引导组织再生术、牙种植术等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早期牙周炎经过系统治疗后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但中后期牙周炎患者病情相对严重,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建议牙周炎患者在发病后及早治疗。同时,牙周炎的预后与患者的口腔卫生习惯、牙菌斑控制效果有关,患者在完成治疗后需改变不健康的习惯,注意口腔清洁,并定期到医疗机构复查。
牙周炎患者需要选择小头、软毛牙刷刷牙,每3个月更换1次牙刷,也可选用电动牙刷,同时建议选择含氟牙膏,以控制牙周炎病情进展。
牙周炎患者需要注意合理饮食,增加粗纤维摄入量,纠正吸烟、吐舌头、用口呼吸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牙周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注意休息,以提升牙周组织的抵抗力。如发现牙齿疼痛及松动等症状加重,则需要及时就诊。
牙周炎是发病率较高的口腔疾病,患者应及早接受治疗,治疗后需注意保护牙齿,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病情反复。
作者单位|杜爱春,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卫生院口腔科;田晓东,山东省肥城市汶阳镇卫生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