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状况研究述评

2024-06-25 19:40阮云志赵思艺
高教学刊 2024年19期
关键词:述评认同思政课

阮云志 赵思艺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本科生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问题研究”(23BY057);陕西特色线上课程立项建设项目“《西迁精神概论》”(陕高教办[2023]9号)

第一作者简介:阮云志(1975-),男,汉族,安徽无为人,博士,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46

摘  要: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情况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基于此,该文对近年来学界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学界目前对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认同状况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主要聚焦于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内涵及提升意义、认同现状、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认同对策等方面。在了解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既有研究中存在着研究对象分层不够全面、研究学科化区分较为匮乏和理论化研究较少等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从这些方面有所深入。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思政课;认同;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9-0193-04

Abstract: The identif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irectly affects the achie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goal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evant achievement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fruitful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 courses mainly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nhanc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dentification, problems and reasons in identification, and strategies to enhance university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we should also recognize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such as incomplete stratifica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lack of disciplinary differentiation in research, and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future research, we should delve deeper into these aspects.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ntification; review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觉悟、理想信念等重要的任务。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的认同,不仅决定着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行为表现,更是高校思政课能否发挥实效的重要保证之一。近年来,学界对如何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的问题上进行了比较丰富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其主要观点,并对于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理性探讨,思考后续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可深入的方向,以期能为学界后续研究尽微薄之力。

一  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内涵及提升意义研究

要研究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状况,研究清楚其内涵是必要前提之一,而对提升意义的研究,则是对该研究进行下去的必要性的重要阐述。

(一)  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内涵研究

认同是个心理学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认知主体对一定的认知对象认可的心理状态(Identification),或者从不认可到认可、从低认可度到高认可度的心理过程(Identify),这种过程或状态进而会影响其行为倾向或现实行为选择。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认知主体——大学生对一定的认知对象——思政课的认可过程和认可状态。

按照这样的学理逻辑,学界关于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内涵研究,大体上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心理过程说。认为是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对其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念“认可并赞同”,并且将此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1]。这种观点虽看到了认同的动态过程,但没有看到其在实践中产生的实际效用。二是心理-行为说。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建立在“认识和了解”思政课的基础上,并对思政课“接受和认可”进而“促使自身思想及行为与思政课要求趋于一致”[2]。这种观点,相对比较全面地阐释了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也把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的融入其中,看到了其产生的实际效用。

学界以上两种代表性观点,都看到了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某一个方面或侧面——动态心理过程或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局限性,是没有阐明认可本身生发的动力机制和认可心理影响行为的动力机制。我们认为学界今后的研究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所精进。

(二)  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意义研究

高校思政课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本质是讲道理,讲道理的直接目的在于说服人,让大学生认同思政课所讲的道理,间接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其朝着党和国家所期待的方向有序发展。学界认为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对于认知主体、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就认知主体而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思政课是育人的课程,有学者认为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3]。二是就社会发展而言,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社会发展目标。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是满足人的政治属性,思政课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加强政治引领,培育时代新人[4]。

以上观点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必要性。这两方面也存在着内在递进的逻辑关系。大学生自觉把思政课理论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能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担负起国家和民族各项事业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  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现状研究

要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认同,就要搞清楚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现状,这样才能精准地找到问题所在。

(一)  大学生对思政课整体认同状况研究

思政课在高校中是公共课,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让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有所收获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界对于大学生思政课整体认同情况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思政课开设的必要性。通过学者们的调查表明,贵州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上思政课是有必要的[5],大庆某三所高校中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思政课[6]。二是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有学者在以全国53所高校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大学生对“学习收获”评价较低[7]。上述数据表明,大部分的学生都肯定了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但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并不高。

(二)  大学生对思政课各要素认同状况研究

大学生对于思政课各要素的认同状况是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着其对课程信息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着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程度。

其一,对思政课教师的认同。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1]。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充满了期待[8]。有学者在对思政课考核方式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对试卷和考勤的考核方式期待值最高,其次是论文和面试[6]。

其二,对课程内容的认同。当前学界对于课程内容认同的研究大多是将不同思政课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去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认同度较高。有学者在对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信任度的调查中显示,完全相信和基本相信的学生比例在91.19%,但仍有8.81%的学生不相信[6]。另有学者从不同课程的角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认同程度要高于其他三门课程[2]。

通过以上研究可见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更期待有全方位高素质的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及更能引起共鸣的课程内容。

(三)  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政课认同出现问题并不是仅仅在于某一方面。有对思政课整体的不认同或低认同,也有对思政课组成要素的不认同或低认同。整体上来说,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不完全认同[5]。还有学者从“价值认同”“行为认同”“情感认同”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比例较低,只有13.51%[9]。从思政课组成要素来说,有学者发现,虽然绝大部分思政课老师为上好课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课程教学付出不够认同[10]。

学界对于思政课认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已经进行的比较全面。这些问题为我们分析原因、寻找提升途径提供了依据。

三  大学生思政课认同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提升对策研究

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产生认同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想要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不是仅仅某一方面或某一主体进行努力就能够达到的,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一)  大学生思政课认同产生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日常所接触的环境不仅仅是课堂或是学校,思政课外部的环境同样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造成大学生思政课认同问题的原因既有思政课内部的,也有外部的。

其一,思政课内部原因。学界认为思政课内部各要素对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负面作用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在语言的使用中“过度的理论化、概念化、抽象化”[11],降低了教材的可读性,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有学者认为思政课虽有展开一些实践教学,但“活动类型比较固化单一”,对于实践资源没有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12]。实践资源利用的不充分,会导致思政课达不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进而使学生觉得思政课“无用”,降低对思政课的认同。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着不足。有学者认为,部分思政课教师仍存在“内功不足”“专业功底和学术素养不强”的现象[11]。还有学者认为在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有少数教师人格魅力缺失,自身存在着一些错误价值观,并在思政课程中传递给学生,降低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13]。当前大学生对于教师不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有自己的判断。他们更愿意接受的是实力与魅力并存的教师。

其二,思政课外部原因。学界认为思政课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的负面影响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界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影响。现代信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容易,信息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会让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中“逐渐丧失吸引力”[3]。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好朋友、室友、父母等“重要他人”[9]的态度都会影响着其对思政课的认同状况。二是高校对思政课的协同保障不够。有学者认为,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高校思政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但目前高校对于协同育人存在“平台有待拓展”“机制有待完善”“条件保障有待加强”“队伍内部能力有待提高”[14]的现象,会影响思政课开展的质量,进而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三是大学生自身思想存在着问题。有学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政课内容比较“复杂枯燥”,高校思政课“与高中的课程没有实质性区别”[10],这种对思政课的认识会使大学生丧失对思政课学习下去的兴趣。

无论是思政课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都会造成大学生不愿意去学习、了解思政课,认为思政课是“无趣、无用”的。学界对于大学生思政课认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为对策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二)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对策研究

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学界认为从思政课内部要素入手的同时也要加强高校对思政课的保障。

其一,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要使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方式能够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一是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创新。有学者认为思政课要“从充满理论性内容中,找到让大学生感兴趣的突破口”[10]。还有学者认为思政课内容要做到“把科学的理论和生动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15]。上述观点都是以大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使思政课内容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期待来提升其对思政课的认同。二是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课。有学者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群体整体上认同实践活动是提升个人能力方面的有效形式[12]。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把教育内容融入实践活动的能力。

其二,提高教师能力与发挥教师引领示范作用。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尤其是政治素质和与时俱进能力。一是提升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教师要“具备高度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16]。二是提升教师与时俱进能力。思政课的教学素材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要符合“时代特征”,要能够“回应学生的需求与期待”[7]。

其三,加强高校管理。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从高校的角度来说,要为思政课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一是高校要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有学者认为,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把思政课转化为自觉追求”[17]。二是高校要完善思政课管理体系。有学者认为,思政课需要“在坚持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各方力量,同时地方和党委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实施”[18]。

上述观点已经比较全面地给出了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对策。就思政课教学而言,如果能把本土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同时拓展第二课堂,我们认为是有利于建立大学生和思政课的情感链接的。就高校而言,我们后续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到具体措施,如师资的把控、班额设置、上课时间的安排(是否能够安排在学生状态比较好的时间段)等,为高校在实践中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四  简要评析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研究有一些相关成果,对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现状有了一些客观的认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了合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对策建议。但总体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  研究对象分层不够全面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现状的调查都局限于某一地区,仅有少数几篇是以全国范围内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调研。且多数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分层不够清晰,没有分析出不同层次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度的区别所在。同时,大多数的调查都是使用问卷调查法,结果存在着被调查人员的主观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相关研究的调查,想要做到对象全面、分层全面、结果不受主观因素影响还存在着非常大的挑战,因此,笔者和学界的接续研究中应尽可能地参考多地调查结果,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在思政课认同方面存在的情况,同时可以采用实地观察等方法,尽量规避被调查人员的主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以期取得更加全面客观的调查结果。

(二)  研究学科化区分较为匮乏

从现有研究看来,大多数研究都是把思政课作为一个整体,但高校思政课是由不同的课程组成的,对于不同课程的思政课相信大学生在认同方面也会有所差别,如果仅仅把思政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调查和研究,则会出现调查结果的偏差,所提出的对策建议也不具有针对性。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在整体研究外,尽可能地把不同课程思政课作为子研究对象,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三)  理论化研究较少

从现有研究来看,大多研究都是基于实证调查,对大学生思政课认同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但把相关理论融入对策建议的研究较少。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同问题如果能与认同、教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相信能够从新的角度去提出对策建议,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正向引导,从而增加大学生与思政课的情感链接,推进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研究。

综上所述,在后续的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认同的研究中,应该更加详细、全面地把调查对象进行分类分层,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在把思政课作为整体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各思政课的研究,有利于让我们认清形势,制定相应的对策;在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的指定时,融入相关理论,有利于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大学生心理,提升对策建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总之,对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状况的研究有了一些成果,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建议,但我们能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刘兴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的调查和思考——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85-88,95.

[2] 卢慧,张璐斐.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教学启示研究[J].教育导刊,2023(9):60-70.

[3] 李莉.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认同的对策研究——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131-134.

[4] 岳凤兰,赵曾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耦合与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3(2):92-99.

[5] 聂纯.高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认同与教师有效引导研究——以贵州高职院校为例[J].教育观察,2019(13):130-132.

[6] 赵秀梅.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情况的调研——以大庆市三所高校为例[J].大庆社会科学,2017(1):150-152.

[7] 戴艳军,赵宇.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状况的调查——基于全国53所高校的问卷数据[J].科学决策,2021(9):94-101.

[8] 高莉,李英.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认同度满意度需求度略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2):48-50.

[9] 朱苇苇,王峰,黄志斌.重要他人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113-117.

[10] 徐艳红,叶琦,肖宗志.情感认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3):70-74.

[11] 刘川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8(2):1-6.

[12] 陆海霞,尹文浩.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0):56-58.

[13] 梁宇.大学生价值认同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效性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3):122-125.

[14] 冯刚,高静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维度考察[J].中国高等教育,2019(17):32-35.

[15] 周君才,魏毅.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7-29,59.

[16] 王晓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33-36.

[17] 尹兴尉.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程度探析——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2(4):75-81.

[18] 朱宗侠.认同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再思考[J].高教学刊,2019(26):178-180,183.

猜你喜欢
述评认同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