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云
摘 要:村落文化是一代代村民在生产生活中融合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文化样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传播广西村落文化,需要加大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力度。课题组在分析广西村落文化传播主体的基础上,明确广西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重点是非职业传播主体,特别是大学生和农民群体,并依托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优势围绕解决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问题开展了系列实践,在优化融媒课程体系上下功夫,通过“课程+实践”“兴趣+技能”“校内+校外”“学校+企业”等途径,提高学生村落文化传播技能、培养传播村落文化的乡村网络达人、提高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以提高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2-0121-0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明确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的发展思路。作为一代代村民在生产生活中融合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文化样态,村落文化是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是村落的灵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村落文化的有效传播,有利于让更多人了解村落文化的价值,缓解当前村落空心化问题,保存更多“活着的村落”,让更多人关注村落、爱护村落。
广西传统村落大多融合了壮、汉、苗、瑶、侗等多民族文化特点,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然而,因缺少传播人才、宣传推广乏力,不少独具魅力的广西村落文化未得到很好的传播。培养村落文化传播人才,抢救和传播广西的村落文化,助力村落产业和文化双重振兴,迫在眉睫。本课题组通过长达5年的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总结了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一、广西村落文化传播主体分析
传播主体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的混合体。在广西村落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主要包括职业传播主体和非职业传播主体两大类。职业传播主体主要指从事村落文化传播的记者、编辑、摄像、摄影、导演等职业传媒人。非职业传播主体,是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从业人员,致力于村落文化推广的群体,主要包括普通农民、农民工、大学生及农村各类外来工作者、生活者。
职业传播主体作为大众传播的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城市。身处城市信息生态场中的他们,对村落文化、农民心理特征等了解不够,导致在栏目的设置、内容的取舍、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原本应该成为村落文化传播主导力量的职业传播主体,对传播村落文化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在智能时代,手机媒体为村落文化传承与建设提供了新路径,人人皆可成为传播者,都可以用手机记录和传播自己的生活。特别是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短视频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大幅度消解了非职业传播主体传播和接收村落文化的时空壁垒,让村落文化共同体的培育成为可能。然而,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村落空心化导致传播人才缺失,村民往往文化素养不高,没有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和内容创作方法,难以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村落文化。
可见,就传播主体而言,广西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非职业传播主体上,可利用高校的教学、培训资源加大对在校大学生和广大农民群体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和内容创作方法,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传播村落文化,让非职业传播主体成为村落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
二、广西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现实条件
教育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主要方式,高校是文化学习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主力军。在广西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方面,课题组所在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具备了专业优势、校企合作资源、经费支持等现实条件,能为广西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第一,专业教学优势明显,具备人才培养基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设有新闻采编与制作、传播与策划、网络新闻与传播三个新闻传播类专业,有近30名专业教师、1 000多名在校生,开设了媒体创意、新媒体技术等相关课程,大量实践教学围绕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项目开展。此外,针对广西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有相关课题研究为依托,例如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融媒时代广西村落文化的传播实践探索”、2019年南宁市人才小高地资助项目“基于广西村落文化传播项目的融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19年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及应用示范”、广西2021年度中青年课题“融媒时代广西古村落旅游推广路径探究——以那告村为例”、2023年抖音数字学堂数字营销未来星专项课题“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网红打造的探索与实践”等。可见,课题组所在学校在师资、课程、科研等方面均能很好地满足广西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需求。
第二,校企合作资源丰富,集聚人才培养力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拥有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能够集聚人才培养力量,在广西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2019年5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某电子商务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办融媒现代学徒培养班,针对媒体融合的需要,深度探讨融媒体教学与实践,培养学员的账号(抖音号、头条号、百家号等)内容生产和运营实战能力;2022年春季,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某互联教育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开设新媒体创作与创业培养班,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广西“字节乡村学堂”,为乡村数字人才培训提供平台;2022年6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类专业与网易新闻某代理传媒公司开展合作,共同承接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刚德村村民委员会的“刚德村文旅IP设计及运营推广”项目。
第三,配套经费支持,保障人才培养实施。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有乡村振兴相关经费预算,可用于开展村民培训、印制培训活页。学校团委每年也有经费预算,用于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另外,2019年南宁市人才小高地资助项目“基于广西村落文化传播项目的融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配套经费5万元,2019年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及应用示范”有配套经费25万元,2023年抖音数字学堂数字营销未来星专项课题“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网红打造的探索与实践”有配套经费3万元。
三、广西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
课题组在前期开展问卷调查并实地走访了30多个村落,针对调查中突显的村落文化传播人才缺失问题,将村落文化传播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人才培养相结合,围绕解决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问题开展了实践探索。
(一)优化融媒课程体系,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为适应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需求,课题组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优化了融媒课程体系(见下页图1),将课程分为审美提升、新闻写作、媒介素养、创意策划、创作、融媒技术六大类课程,并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融入项目开展传播实践,形成“课程项目—毕业设计项目—实习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四级递进实战项目,学生在项目的实战中全面强化了“策、采、写、拍、编、播”专业核心技能,同时也实现了为民、为社会、为“三农”服务的理想升华。
结合“摄影基础”“摄像基础”“创意短视频制作与运营”“专题片制作”“纪录片创作”“新媒体写作运营”等融媒技术类、创作类课程,带领学生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整理村落文化资源,要求学生围绕与村落相关的人物、村落的建筑、村落的民俗、村落的服饰、村落的语言、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的产业、村落的故事等提炼选题,创作文学作品、摄影作品、微电影、纪录片、公益宣传片等,制作村落全景图、3D建模图,为村落文化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做贡献。
课题组结合“企业宣传”“媒体创意”“专题策划”“电视编导”等创意策划类课程,策划村落新闻活动、特色文化活动、民俗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研学活动等,培养学生运用活动盘活村落文化资源、高质量传播村落文化的能力。
通过前期的训练,大三学生已经能运用相关技术传播村落文化,他们以摄影作品、纪录片、微电影等形式传播村落文化。这些作品中不乏精品,其中《侗听》《江头村》《七彩苗绣》《扬美八姑》等作品制作精美,围绕村落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建筑等开展创作实践,运用了航拍技术展示村落的建筑、美景。作品制作完成后,学生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弹幕网等渠道对其进行广泛传播。
(二)“课程+实践”,提高学生村落文化传播技能
课题组在开展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根据具体课程设计和组织相关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水平和增强综合素质。
1.“桂村落”自媒体传播矩阵运营
2020年3月,课题组结合“新媒体写作与运营”“创意短视频制作与运营”等课程,打造了“桂村落”微信、微博、头条号、抖音号、视频号系列自媒体账号,利用新媒体矩阵开展村落文化传播。课题组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村落,带领学生从民俗、建筑、景观、服饰、人居环境等方面将广西传统村落文化有序收集、归类,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通过多种媒体融合推广村落文化,培养学生的传播技能。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共发布作品161个,阅读量184 673人次,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学生的推广技巧有明显的提高。通过以上实践,课题组得出结论:不同平台面对的用户群体所喜欢的作品形式不同,创意在传播中有很强的重要性。经过持续三年的努力,课题组带领学生开展实践,为广西村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桂村落”自媒体矩阵也为更多人所知。
2.村落文化“手机微拍+创意短视频制作”活动
2020年12月,课题组结合“新媒体写作与运营”“创意短视频制作与运营”“新闻综合实务”等课程,组织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前往南宁扬美古镇,开展“手机微拍+创意短视频制作”村落文化传播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创意,用手机在扬美古镇拍摄素材,然后运用手机视频剪辑软件完成剪辑,为扬美古镇制作一条适合在短视频平台上推广的创意短视频。作品要求画面内容丰富,镜头景别多样,能很好地突出扬美古镇的特色,体现创作意图;转场自然流畅,转场技巧和特效使用合理,设计富有创意和思路独特;添加相应的音乐或声效,能很好地配合画面呈现,有效突出主题,营造特有的意境,让视频有节奏感。
3.乡村好物直播带货实践教学
2023年春季学期,课题组将抖音数字学堂未来星项目融入“手机运用与网络直播”“网络直播”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真实项目的实践操练,让更多学生掌握直播运营策略、短视频制作技巧和直播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实践教学中,课题组引入真实任务,设置了“我为家乡代言”“公益助农——南职学子在行动”“大学生好物推荐”等多个直播主题,采取“企业合作+学生自选”的方式,为广西本地农特产品进行直播带货。学生在任课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搭建账号、布置直播间、选品排品、撰写直播脚本、拍摄短视频、练习直播话术、模拟直播、直播实战、直播复盘。在3个多月的抖音直播带货演练和实战中,学生共同完成了160场直播,平均每天2—3场直播,共拍摄短视频200多个,总播放量超过15万次,单场直播最高成交额达800余元。
(三)“兴趣+技能”,培育传播村落文化的乡村网络达人
2021年11月,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2019级学生黄景足创作了毕业设计作品《半山腰上的人》,这是一部反映其家人采摘八角的农村生活纪录片。该毕业设计作品答辩后,指导教师建议黄景足开设账号,持续拍摄、呈现个人的乡村生活。黄景足随即注册抖音号“景树”,账号定位为“‘三农/乡村新农人”,通过真人出镜口播搭配部分AI配音,以vlog的形式展现本人乡村日常生活状态。截至2023年9月18日,该账号累计发布80个视频作品,粉丝数量达3.2万个,总点赞量达66.1万次,其中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达9.2万次,单条视频最高评论量达1.7万次,单条视频最高转发量达1.1万次。该账号通过抖音商务合作(接广告)、橱窗挂商品等运营方式实现变现,每月收入达1.2万元。黄景足表示,他会继续坚持自媒体创作这条路,用自己的方式宣传家乡特色,也会努力尝试带动家乡农产品的销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合黄景足的成功案例,课题组从农村学生中物色有开展自媒体创作潜力的学生,激发学生展示乡村生活的兴趣,吸纳他们进入“乡村网络达人”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利用假期返乡时用手机记录乡村生活,并通过自建账号发布。从自建号到视频制作再到运营,专业教师进行全过程有效指导,助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成为传播村落文化的网络新生力量。
(四)“校内+校外”,提高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在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围绕对接乡村、服务“三农”,课题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投身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铸魂育人,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村落文旅IP设计服务,实现从专业技能学习到创新创业的转换,鼓励学生用专业所学服务乡村振兴。
1.开发手机“新农具”,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021年11月,针对农民传播技术不足的问题,课题组依托所编写的《手机运用与网络直播(乡村版)》活页手册,组织师生党员前往南宁市上林县陆永村、玉峰村、绿浪村、横岭村开展“学党史,办实事”暨“乡村振兴,职教助农”主题党日活动,向村民发放活页手册,教授村民手机摄影、手机摄像、手机直播、手机图片处理、手机视频剪辑等技能,指导农民开发手机“新农具”,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2.承接横向项目,服务乡村振兴
2022年6月,课题组与合作企业共同承接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刚德村村民委员会的“刚德村文旅IP设计及运营推广”项目,具体包括村落文化节策划、村落生态影像创作、村落旅游路线策划、村落旅游套票设计与销售、农产品品牌形象设计与推广等,从而创建刚德村“旅游+生态+文化+产业”生态链,实现文化传承,促进刚德村文旅发展,充分挖掘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五)“学校+企业”,加强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
课题组以传媒学院的学生为实验对象,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乡村数字人才路径,助力村落文化新生力量的培养,通过系列校企深度融合项目的推进,无缝对接乡村需求开展村落文化传播,实现了村落文化传播水平提升。
2022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立项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与北京某公司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开设新媒体创作与创业培养班、“1+X”自媒体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等新媒体创作与创业定向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广西“字节乡村学堂”,为乡村数字人才培训提供平台,致力于村落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
2022年10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抖音数字学堂共建的“抖音数字技能培养英才班”开班,英才班聚焦数字新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训课,依托直播电商真实产业,探索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实施大学生“乡村振兴”新媒体代言人计划,打造广西系列新媒体村,培养一批具备新媒体传播技能的乡村数字化人才,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和文旅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综上所述,课题组依托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广西村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将人才培养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引导新闻采编与制作、网络新闻与传播、传播与策划等专业的学生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将具体的教学目标融入村落文化传播真实项目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将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思政结合,实现教学“三链”(课堂链—校园链—社会链)贯通,在完成课堂课程学习、校园实训项目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基层、投身“乡村课堂”、感受社会脉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聚集大量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者、课题研究成果、实践教学项目等,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陈志旗.培养新时代岭南文化对外传播人才的路径: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2023(5):76-82.
[2]毛凌云.手机媒体对村落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影响研究[J].传媒论坛,2021(12):123-124.
[3]王莉,薛朝晖.论农村先进文化传播人才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62-165.
[4]陈祖芬.论妈祖文化传播人才的特色化培养:以莆田学院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7(3):1-5.
[5]戚剑玲.广西高校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鹰架式培养理论与策略探讨[J].大学教育,2023(3):119-121.
[6]周雪婷,薛菽莉.高校中国文化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9(1):153-158.
注:本文系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融媒时代广西村落文化的传播实践探索”(17FXW004)、2020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传媒新业态背景下高职新闻专业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的探索”(GXGZJG2020B189)的研究成果。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