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华
我是一名“50后”,很幸运,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里,还是读完了初中和高中。高中毕业后,我和当时所有的青年一样,别无选择地走上了社会。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当一名产业工人是所有青年的理想目标,但工业的落后导致就业机会稀缺,大量青年只能走“上山下乡”的道路。
我在偏远山区当过民办教师,也进城打过零工,做过水电工、热处理工、钣金工及内河航运船上的机修工。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我在不同的行业里讨生活,但就是在那段衣衫单薄、酱油拌饭的岁月里,我有幸看见过山里孩子纯洁如水的眼睛,也接触过终年劳碌但仍生活拮据的产业工人。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劳动方式让每一个人对未来感到迷茫与无望。
1977年,高考恢复,我考上了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的前身)。时隔七年,当我再次迈入校园时,我的心情很复杂。从生活方式上来看,我摆脱了简单重复的生活,但那时的我对未来仍是未知又迷茫。
我大学读的是当时最冷门的政治学专业,在中学,政治课被一些人认为只是喊口号的课程,而我选择读政治学是因为我高考理科成绩很糟糕,能有书读已经很满足了。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在接触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国富论》等著作后,对政治学有了新的认识。记得《共产党宣言》里有这么一句话“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当时对于这句话,一般人都会理解为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是打碎旧制度。但更深一步思考,挣脱锁链获得权力的工人阶级,还会不会被加上新的枷锁?如果有,这个新的枷锁又是什么?当时直觉告诉我,人们身上的枷锁似乎就是贫穷、落后、封闭和无知,并且每一个人都身陷其中。
回顾我所经历的求学之路,很庆幸在那个资源匮乏、科技落后的年代里,虽然讨过生活,看过世间百态,但却是我阅读经典、理解观点的基石与储备,它们能让我更理解其本身的意义。随着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枷锁也是会迭代的,人类的进步就是在不断打破旧的枷锁中实现的,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一样。事物的发展如同一场未知的旅程,沿途会有一座座山遮蔽视线,一条条河阻挡去路,但因为心中藏着通往目的地的路线图,明晰且完整,所以往前走便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功利主义的短期思维方式,只有打破一个又一个枷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没有实践的体验,我很难领会哲人的思想;如果只有哲人的思想,我同样很难去解释社会现象。大学四年,我最大的收获不是知识、概念、原理或具体的结论,而是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一名中学政治老师,在40余年的教师生涯中,我一直奉行这种思维方式,并试图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学生。我上的政治思想课不是口号式的。
时至今日,当我碰到在20世纪80年代任教时候的学生,他们还会“鼓励”我:“任老师,那时我们很喜欢听你的课。”最后,希望这篇短文像我上的政治课一样,没有浪费你的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