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叙事的内在规律及其社会价值

2024-06-24 11:11宋茹娇
传媒 2024年11期
关键词:新闻业网络新闻场域

宋茹娇

随着叙事学的学科边界由文学研究逐渐延伸至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范畴,“叙事转向”及相应的后经典分化、跨学科、媒介化分析蔚然成风。新闻作为重要的叙事文本,其新闻性和叙事性不断被重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学和叙事学的交汇为相对静止的新闻文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张力和知识累积。在“重新理解媒介”的基础上,华进敏锐地觉察到新闻叙事的多维转型与观念重构问题,其撰写的《网络新闻叙事学》一书全方位地呈现了通往数字世界的新闻叙事新貌、扎根场域实践的叙事体系构建以及面向未来生态的人类-技术互动格局,在跨学科对话中为新闻传播实践注入了鲜活的叙事性思想。

云之话语:通往数字世界的新闻叙事。正如前文所述,深入互联网新语境下新闻叙事的新范式研究是新闻传播创新进行的探索性尝试。尽管叙事在某种程度上是多媒介和跨媒介的,但其叙事程式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技术力量的影响。同时,其叙事传统甚至是整个叙事体系也随之进行转型或变革。与媒介技术大变局、新的媒介技术场域相关联,网络新闻叙事成为新的研究分支。华进捕捉到了数字化空间中新闻、叙事和技术三者的“化学反应”,在新闻生产与传播维度上实现了价值耦合。

显然,技术、社会与个人合力型构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场域和生态版图。在这个场域中,与叙事有关的模式、传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呈现出华进所描绘的“云的话语”之状。在与社会语境的对话中,华进立足于“技术-文化共生论”,从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接受、叙事伦理等问题出发,剖析技术与新闻业两者之间的深层互动,日益接近“云”时代网络新闻叙事的理论诉求。可以说,华进不仅仅看到的是技术变革,更重要的是观照到新闻叙事是如何在互联网语境下的混沌性中进行迁移、创新并自我调适的,为受众通往数字世界的新闻叙事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钟之逻辑:扎根场域实践的叙事体系。以技术为主导的数字化新闻场域既为新闻叙事实践革新提供了直接动力,又进一步创设了全新的新闻叙事规范和体系。在面对充满动态性、不稳定性和混沌性的互联网生态时,网络新闻叙事转向语境化。但恰如华进所强调的,“所有的云都是钟”,从叙事新闻的基本规约和价值逻辑中揭开“云的话语”表象之下的“钟的逻辑”,华进重新审视和评估了传统的叙事经验和理论。在观照技术现实的基础上,华进从新闻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意义、叙事伦理等维度回应了网络新闻叙事的核心关切。

基于新闻叙事的逻辑阐释,华进于“变”中窥见“不变”,深入探寻网络新闻叙事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和构成规则。具体而言,多元的、分散的“网络新闻叙事者”仍然强调“底线叙事者”思维;超文本、超链接的“网络新闻叙事结构”仍然遵循意义场域;游离的“网络新闻叙事话语”仍然呈现出意义的螺旋体;多平台、多媒介的“网络新闻叙事结构”仍然遵循着一定的叙事规约及认知框架。这共同指向了新闻叙事真实的内在规律。

人之栖居:面向未来生态的人类—技术互动。网络新闻叙事的内在规律和实践经验,为新闻业和大众理性审视“什么是新闻学”这个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考。技术带来的想象力是耐人寻味的,这也不难理解大家为何愿意且乐于在“云变”的新闻业生态中积极尝试。与此同时,人类—技术互动为新闻业赋予新的生机和思考。在新闻业越来越具有活力、开放度和内省化的当下,“人之栖居”问题也成了网络新闻叙事的社会价值激发的题中之义。

尽管开放包容的互联网生态和多媒介叙事为网络新闻叙事带来了更鲜明的想象力活力与自由度,也为人机互动关系提供了更多鲜活的范本,但也无法将其简单视为新闻叙事一劳永逸式的发展。概言之,要想对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叙事进行充分覆盖,唯有指向相对不变的内在规律,不断洞察叙事文本、社会现实和网络传播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编辑:李栋】

猜你喜欢
新闻业网络新闻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