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母牛及犊牛的饲养管理措施探析

2024-06-24 18:48:07吴永中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6期
关键词:圈舍犊牛母牛

吴永中

摘要:产后母牛及犊牛的饲养管理,是自繁自养模式下养殖主体肉牛养殖中普遍面临的挑战。文章在归纳竹海镇养殖主体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出了存在的不足,同时对科学的饲养

竹海镇一直是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的乡镇,由于客观的地理条件,天然牧草资源及农作物秸秆产量较为丰富,有大量的肉牛养殖资源。所以本地肉牛养殖的潜力很大,容易带动农户养殖收益的提升。调查发现,为了减少疾病风险,降低养殖成本,本镇多数肉牛养殖主体都是选择自繁自养[1]。然而,由于养殖主体对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及饲养管理行为的不规范、不科学,导致部分母牛产后恢复和犊牛生长发育出现问题。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掌握本镇当前肉牛养殖中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加以弥补,是当前竹海镇肉牛养殖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1 竹海镇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的特点

1.1 饲养管理方式多样化

目前,竹海镇的肉牛养殖比较多样,既有诸如养殖场、合作社等规模化的肉牛养殖,也有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散养殖。这种情况使得不同主体在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例如,规模化养殖中,养殖主体会为产后母牛及犊牛单独提供专门的圈舍,并在饲料方面与正常牛只进行相应的区分;而农户零散养殖中,由于是以1~5头等少量养殖为主体,农户并不会专门为产后母牛及犊牛建设圈舍,所投喂的饲料也主要是在常规的农作物秸秆等精饲料和天然放牧的基础上,加入一定量的精饲料[2]。同样,在母牛及犊牛健康管理方面,不同养殖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养殖场、合作社等规模化的养殖中,养殖主体会动态、持续监测母牛及犊牛的健康状况,并根据情况采取疫病防控,而农户零散养殖中,农户并不会动态、持续监测母牛及犊牛的状况,只有当牛只出现疫病症状时,才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2 产后母牛恢复及犊牛生长发育情况差异明显

受不同饲养管理方式的影响,养殖场、合作社、农户等不同养殖主体所饲养管理的产后母牛及犊牛的情况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由于养殖场采用的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母牛的体能状况在产后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恢复,而犊牛也因为得到了科学的饲养而实现正常的生长发育;合作社的农户会在合作社统一的技术指导和要求下开展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母牛的体能状况和犊牛的生长发育状况虽然弱于养殖场,但优于独立饲养的农户;由农户分散、少量、单独饲养管理的母牛及犊牛,虽然会得到更具针对性的监测和照料,但由于缺乏分阶段、分情况的差异化、精准化照料,母牛的体能恢复和犊牛的生长发育相对缓慢,且不同农户饲养的母牛及犊牛的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

2 竹海镇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的不足

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是肉牛自繁自养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影响养殖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最终养殖收益的关键所在[3]。虽然养殖主体对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在实际的饲养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2.1 饲喂不够科学

产后母牛及犊牛在进食和饮水等方面与正常牛只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母牛产后的消化机能会比较弱,不能进食太多难以消化的精料,且生产时身体中的水分消耗比较大,容易出现缺水;犊牛则因为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健全,会出现消化能力有限,难以完全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4]。因此,产后母牛及犊牛的饲喂要根据母牛体能恢复和犊牛生长发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科学化的对待。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本镇部分养殖主体尤其是农户在产后母牛及犊牛的饲喂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科学的情况。母牛饲养管理中,有的养殖主体过多地投喂草料或者精料,导致母牛饲料消化出现问题;有的养殖主体直接给母牛饮用生水,导致其肠胃出现问题;有的养殖主体忽视在母牛饮用的水中适当增加盐分,导致母牛体内流失的盐分未能及时得到补充。犊牛饲养管理中,有的养殖主体未能在犊牛刚出生的1~2 h内进行初乳喂食,导致犊牛出现健康问题;有的养殖主体未能注意犊牛的喂食频次和喂食量,引起消化问题,使犊牛生长受阻;有的养殖主体未能对水槽进行清洗、消毒,导致犊牛饮用不卫生的水,出现腹泻等情况;有的养殖主体过早地给犊牛提供粗饲料,导致出现消化问题。

2.2 环境管理不精细

母牛及犊牛在产后活动的圈舍的环境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其体能状况和健康状况。调查中发现,虽然本镇养殖主体能够在产后为母牛及犊牛提供温度相对适宜的圈舍环境,但在整体的环境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够精细的情况:①圈舍卫生欠佳。部分养殖主体对产后母牛及犊牛所在的圈舍内的粪便、尿液等清理不及时,也未进行定期的消毒,导致圈舍内细菌滋生,增加了牛只感染疾病的风险;②通风不畅。部分产后母牛及犊牛所在的圈舍内存在通风不良,缺乏新鲜空气流通的情况,导致圈舍空气质量偏差,增加了母牛及犊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5];③温度管理不精准。部分养殖主体在冬春季忽视对圈舍温度的实时监测和调控,未能及时对圈舍采取相应的防寒保暖措施,导致母牛和犊牛受寒受冻或其他寒应激。而在夏季,未能根据圈舍温度监测情况,进行相应的降温措施,导致牛只出现热应激;④明亮度和光照不足。部分圈舍内部存在太过黑暗的情况,影响了产后母牛及犊牛的正常进食情况的同时更会因光照不足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⑤湿度缺乏有效控制。部分养殖主体对圈舍湿度的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度,导致圈舍出现湿度过大,增加了母牛和犊牛患呼吸道感染及母牛产后截瘫的风险。

2.3 免疫行为不规范

免疫行为,是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中的基础性内容。科学、合理、规范的免疫行为,可以降低产后母牛恢复和犊牛生长发育过程中患病的风险,从而保证饲养管理的稳定性。调查中发现,竹海镇虽然有一部分肉牛养殖主体能够结合实际,为产后母牛及犊牛采取相应的免疫措施,但在免疫行为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①疫苗接种不及时。部分养殖主体未按照免疫计划及时为母牛及犊牛接种相应的疫苗,导致牛只出现了感染传染病的情况;②疫苗接种不完整。部分养殖主体在为产后母牛及犊牛进行疫苗接种时,只接种价格便宜的疫苗,导致疫苗接种不完整,难以为母牛及犊牛提供全面的免疫保护,使牛只面临疾病发生风险;③未进行定期疫苗接种[6]。部分养殖主体未能意识到疫苗保护期的有限性,没有按照建议的时间表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导致产后母牛及犊牛的免疫力出现下降;④缺乏疫苗记录。部分养殖主体未建立详细的疫苗接种记录,对是否接种疫苗、什么时间接种疫苗等信息只是凭借自己的记忆进行回顾、估算,这影响了疫苗接种的相关安排,导致接种疫苗的种类、次数、效果存在诸多混乱和不确定性。

3 竹海镇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的措施

可采取如下的相应措施来弥补上述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的不足。

1)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饲喂。产后母牛体能恢复及犊牛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养殖主体要在饲料和饮水等方面给予母牛及犊牛更多的关注,以确保饲养管理的科学、合理。

在母牛饲养管理方面,要重点做到3点:①科学配饲。产后母牛所食用的饲料要根据母牛的体重、健康状况和恢复阶段进行合理的调配,确保饲料中所含有的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够为母牛有效吸收,并且能够满足其体能恢复的需要。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精饲料的量,避免过多饲喂精饲料造成的负面结果[7];②注意进行分阶段饲喂。养殖主体要根据母牛产后体能恢复状况对饲喂频次和数量进行差异化的控制。初期,可以提供易消化的饲料,然后逐渐增加饲料量,但不要过度喂食,以免影响消化和健康;③适量饮水。产后,要为母牛提供足量的饮水。并且,要避免使用生水,因为生水可能含有细菌或污染物质,容易导致肠胃不适。同时更要注意合理控制水温,特别是在冬季和初春等寒冷时节应饲喂温水[8]。为补充母牛体内的盐分,防止母牛出现脱水的情况,可以在饮水中适量添加盐。

在犊牛饲养管理方面,要重点做到4点:①及时进行初乳喂食。初生犊牛,宜在出生后的1~2 h内给予初乳喂食;②控制饲喂频次和数量。考虑到犊牛消化能力脆弱的情况,养殖主体要根据犊牛的年龄和生长发育阶段,对饲喂的频次和数量进行科学控制。对于刚出生的犊牛,在出生1~2 h内喂食初乳后,可以按照每3~4 h喂食一次,第1天的饲喂量在体重的5%之内,以后逐渐加量,但每天饲喂的上限量不宜超过体重的10%。初乳期过后(通常是5日龄后),饲喂常乳,喂养频次为3~4次/d,饲喂量按照犊牛体重的6%~10%进行控制。7日龄时,养殖主体宜开始训练犊牛采食优质干草,10日龄后,开始训练犊牛采食犊牛料。干草、犊牛料的饲喂量为:最初10~20 g,之后逐渐增加,在2月龄时达到500 g[9];③保证饮水卫生。养殖主体要定期对水槽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犊牛饮用不干净的水更要注意调适水温特别是冬末与初春。

2)对圈舍环境进行精细化管理。重点宜采取相应的环境监测、改善措施加以解决:①加强圈舍卫生管理。养殖主体要定期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尿液以及其他污物,降低细菌滋生风险。同时,要根据情况及时更换垫料,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降低疾病传播风险;②改善圈舍通风状况。养殖主体要注意在圈舍内安装窗户和风扇等通风设施,改善产后母牛及犊牛所在圈舍的空气流通状况;③注意合理控制圈舍温度。养殖主体宜在圈舍内安装温度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圈舍内的温度。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温度进行控制。一般来说,圈舍的温度应保持在15~25 ℃,新生犊牛可能需要更高的温度。虽然本镇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全年平均气温在15.5 ℃的条件为温度控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仍然要在冬春季低温的情况下采取保暖措施,在夏季高温的情况下采取通风降温措施;④改善圈舍亮度与采光状况。养殖主体要确保产后母牛及犊牛所在圈舍内有明亮度及采光条件,以满足母牛恢复和犊牛生长发育的需求。这方面,既可以通过在圈舍墙壁上安装窗户,吸收自然光,也可以通过安装照明设备进行照明补充;⑤合理控制圈舍湿度。养殖主体要采用湿度监测设备,监测圈舍内的湿度水平。一般情况下,圈舍的湿度应维持在40%~70%。如果湿度过高,就要采取加强通风、使用除湿设备等措施来降低湿度。

3)规范免疫接种行为。免疫接种,是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的重点内容,也是容易被养殖主体忽略的环节。针对目前部分养殖主体存在的免疫接种行为不规范的现象,要从提高免疫行为规范性方面入手加以解决:①建立免疫计划。养殖主体要制定适合产后母牛及犊牛实际情况的免疫计划,明确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及接种时间、接种剂量和接种方式等信息;②定期免疫检查。养殖主体要规范定期检查行为,确保按照免疫计划准时接种疫苗。例如,可以使用日历、手机应用程序或其他提醒工具;③建立疫苗记录。每次接种后,养殖主体应立即记录接种的类型、日期、批次号等信息,建立详细的免疫记录,确保免疫接种行为的可追溯。

4 结语

就目前的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表现出方式多样化,产后母牛恢复及犊牛生长发育情况差异明显的特点。而针对产后母牛及犊牛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饲喂不够科学,环境管理不精细,免疫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养殖主体宜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饲喂,对圈舍环境进行精细化管理,规范免疫接种行为,以确保饲养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国军,段天山,张国莉,等.产后不同保健方式对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J].现代畜牧兽医,2023(7):23-26.

[2] 姚亚铃,何凌云,聂昂.产后护理[J].湖南农业,2023(6):18.

[3] 马丽娜,高总元,高海慧,等.不同哺乳方式对犊牛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影响[J].饲料研究,2022,45(19):7-12.

[4] 刘海中.母牛的分娩与接产[J].现代畜牧科技,2021(10):75+77.

[5] 魏富荣.新生犊牛成活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饲料博览,2021(7):70-71.

[6] 和永芳.母牛养殖犊牛与育成期阶段饲养[J].中国畜禽种业,2020,16(8):93.

[7] 何小健.母牛产后的科学饲养与护理[J].甘肃畜牧兽医,2020,50(2):38-39.

[8] 陆义超.母牛产后护理要点[J].中国畜禽种业,2018,14(4):74.

[9] 祁宏伟,张志国,张国梁.母牛产后调控技术[J].草食家畜,2017(5):25-27.

猜你喜欢
圈舍犊牛母牛
母牛的分娩与接产
母牛的发情鉴定和配种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一列犊牛消化不良性腹泻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34
犊牛腹泻的发生和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15
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
猪业科学(2015年10期)2015-01-25 07:14:18
犊牛水中毒的发生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