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炯
赵芳云正在织鲁锦
鲁锦,全称鲁西南织锦,是将有色棉线按照设计好的经纬,织成的带有几何图案的家织土布,因其图案绚丽似锦而名为“鲁锦”。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山东纺织业的盛况,早在唐代就被诗人李白、杜甫写进了诗中,名扬海内外。
鲁锦是具有鲁西南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棉纺织物,是广大农村妇女在生产实践中自我创作并被广泛使用的生活用品。
齐鲁大地是我国重要的产棉中心,曾有多达一千多种纺织技术,“齐纨鲁缟”号称“冠带衣履天下”。汉代时期,亢父(今济宁市)是全国三大纺织、服饰手工业中心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鲁西南地区广植桑麻,桑麻纺织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代,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使用棉花作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麻纺织工艺揉于棉纺织工艺,织成的棉布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西南民间织锦。明朝初期,棉花开始在鲁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棉纺织技艺日趋成熟。随着明清两代织具的改进和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鲁西南地区的棉纺织业进入了十分繁盛的时期,鲁锦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代鲁西南民间织锦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至今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研究所还收藏着清代鲁西南民间织锦数百个品种。
鲁锦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大小小要经过72道工序,主工序有经线、闯杼、掏缯等9道。一团团洁白的棉花,能够纺染成22种色线,织成1990多种富含民俗文化内涵的绚丽图案,种类繁多,寓意吉祥。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子工序,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
鲁锦的故乡在鲁西南,以菏泽、鄄城、东明、嘉祥等地最著名。位于嘉祥的武氏祠汉画像石刻《曾母投杼》图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织机图,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纹织锦是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鲁锦。
鲁锦传承人赵芳云正在浆线
鲁锦以前被称为“土布”,但发展至今,无论是织造工艺、图案设计,还是色彩使用、民俗寓意,鲁锦并不“土”。
在山东嘉祥县,有一位80多岁的老“织女”,她的名字叫赵芳云,是鲁锦织造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的鲁锦不仅有“迷魂阵”“孔雀开屏”等数百种纹样,还能将汉字织进鲁锦。2009年,赵芳云被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赵芳云自幼随母学习鲁锦织造的整套工艺,继承了外祖母与母亲的技艺特点。年幼时她只能织两匹缯的简单图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她心灵手巧,善于摸索,很快就掌握了四匹缯、六匹缯、八匹缯的织造技巧,当地流传的图案她几乎每样都能织。传统鲁锦织造掏缯工序需二人同时进行,她改进了工序,发明了别缯法,一人即可独立进行掏缯工序。在色彩搭配上,她也不断提高,并有独创之处。在多年的织锦生涯中,她创造了近百种图案,色彩绚丽,如霞似锦,典雅大方。她织造的作品多为婚嫁用品,粗朴厚重,色彩绚丽,极具乡土气息,在当地织锦艺人中享有盛誉。
原来鲁锦的颜色比较单一,主要以蓝、黑色为主。为适应这一需求,赵芳云老人借鉴市场上流行的面料和颜色,更新了原有的鲁锦面料和颜色,让鲁锦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里。经过长期的摸索、改进,赵芳云能够在鲁锦上织出笔画顺畅的汉字。织汉字的工艺要达到十匹缯以上,需对技艺的精确性要求非常高,保持头脑清晰、记忆力强,否则稍有疏忽出错,布面的花纹就会错乱。赵芳云还能在鲁锦上织唐诗,使鲁锦制品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从色彩、图案、内容等方面给人以审美愉悦。
现在,赵芳云将织锦技艺传授给女儿、儿媳及其他一些织锦手艺人,传承千年的鲁锦织造技艺也一步步从传统向现代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