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华
摘要:马梨形虫病是一种由驽巴贝斯虫或泰勒虫引起的马属动物(马、驴、骡和斑马)的一种血液原虫病。呈季节性流行且尚无特效药物,发病率高,严重威胁我国马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从马梨形虫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规律、诊断方法展开叙述,提出相关的防控措施,以期为我国马梨形虫病的诊断、净化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马梨形虫病;流行病学;诊断方法;防控
马梨形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属的驽巴贝斯虫(Theileria equi)或泰勒虫属的泰勒虫(Babesia caballi)感染引起马属动物(马、驴、骡和斑马)的一种蜱传血液原虫病[1]。呈明显的季节性流行且尚无特效药,发病率高,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受感染动物可长期携带虫体成为传播媒介蜱的感染源,通过叮咬感染或血液污染的器具传播从而重新引起发病[3]。驽巴贝斯虫和泰勒虫都是引发马梨形虫病的病原体,虽两者有所不同,但感染后均可引起贫血、发热、食欲不振、水肿、黄疸、肝脾肿大,特殊情况下可引发死亡,严重威胁我国马产业的健康发展。
1 临床症状
马梨形虫病的潜伏期很长,一般为7~19 d。按照发病程度分为特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形式。其中特急性极为罕见,发现时一般处于垂死或死亡状态。急性较为常见,以40 ℃以上的高热,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呼吸频率和脉搏数增加,黏膜充血,粪球比平时小。急性症发病期短,发现及时并加强护理,采取相关治疗措施,病情会有所好转,但恢复时间长[4]。亚急性临诊症状与急性相似,感染马匹体重下降,间歇性发热,黏膜从淡粉色到粉色,或淡黄色到深黄色不等,表面可见斑点和/或瘀斑,肠蠕动减缓,可能出现轻度疝痛症状,有时发生四肢末梢轻度水肿。慢性病例通常无特异性的临诊症状,如轻度食欲减退、精神状态不良和体重下降等。直肠检查常发现脾脏肿大。
2 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规律
马梨形虫病已形成“马梨形虫-蜱-马”流行传播形式。只有从消灭传染源(马梨形虫病例)源头入手,进而传播途径消杀(灭蜱),提高易感动物(马)自身抵抗力是有效防控马梨形虫发生的关键。病原体主要寄生于单核细胞和红细胞内,目前已确认革蜱属、扇头蜱属和璃眼蜱属中约14种可作为马泰勒虫和驽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其中8种蜱能经卵传播驽巴贝斯虫[5],并致动物感染。感染后的动物可长期携带这些血液原虫,并成为传播媒介蜱的感染源。在没有临诊症状的骆驼和犬体内也检测到其中一些虫体的DNA片段[6]。非马科动物在本病流行病学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马梨形虫病的产生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多见于春秋季蜱虫活动频繁时期[7]。澳大利亚部分温带地区也有相关疾病报道,但未形成感染区。我国多个北方地区都曾有马梨形虫病的发生。我国新疆地区每年3—9月蜱虫活动时期多发[8]。媒介蜱虫是导致马梨形虫病多发的关键因素,蜱虫可通过叮咬将病原虫从一匹马向另外一匹马传播,从而导致大面积流行。
3 诊断方法
目前,在马梨形虫病的病原检测或血清学检测中,检测结果阴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动物没有感染。若虫体寄生/潜伏于持续感染动物脾脏、骨髓等器官中是无法在循环系统中检测到虫体或其遗传物质。在感染早期抗体滴度未到一定水平时也会存在假阴性情况,而PCR检测可能会出现阳性[3]。因此,PCR和血清学方法是确定动物是否感染的关键。一般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例也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和PCR对临诊病例进行确诊。
3.1 病原学检测方法
1)显微镜检查。可通过末梢血液抹片染色证明是否存在虫体来确认感染马。疾病急性期,可通过血涂片或器官抹片收集虫体。一般可采用吉姆萨染色,然而驽巴贝斯虫病例虫血症较低的情况下,检测难度较大。此时,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有时也可以通过改变抹片厚度来检测低虫血症样本。由于马泰勒虫和驽巴贝斯虫可混合感染,准确鉴别虫种便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血涂片检查带虫状态下的马梨形虫不仅难度大,准确率低,虫体鉴别难度高,且对操作技术人员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大规模样本检测。因此目前临床中已经较少使用。
2)体外培养。体外培养技术只是作为替代方法用来确定梨形虫带虫动物。相关研究从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测阴性的2匹马的血液中成功培养出驽巴贝斯虫。同样,也从不表现任何虫血症的马的血液中也成功培养出马泰勒虫,但体外培养仅局限于少量确诊。因此该方法已经逐步被其他方法取代。
3)PCR。PCR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动物疫病的鉴别诊断。在相关研究中发现PCR方法对病原体检测可以鉴别发病和带虫的动物,且敏感性是ELISA等试验无法比拟的,而且特异性较高,可准确地进行梨形虫的区分,因而逐步成了研究热点[9]。目前PCR方法主要是以EMA-1基因和18 s核糖体RNA,但在针对某一分离株设计的分子检测方法检测其他虫株时,由于马泰勒虫和驽巴贝斯虫的基因序列具有多样性,敏感性会有所降低。
3.2 血清学检测
血抹片染色镜检技术作为常规诊断方法不仅难度大,也无法实施大规模操作。因此,血清学检测被推荐为首选诊断方法。目前,已有多种血清学技术用于梨形虫病的诊断,如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3]。
1)CFT。CFT是应用于马泰勒虫和驽巴贝斯虫鉴别和诊断比较早的方法,分为常量法和微量法。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曾受一些国家广泛使用,但目前已不再作为马匹进出口推荐的检验检疫方法,是由于CFT仅对早期(急性)感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不能检测出所有感染期马匹,尤其是受到过治疗或有抗补体反应的动物。因此,C-ELISA和IFAT已充分替代CFT成为最适合国家贸易及比赛的检验检疫方法。
2)IFAT。IFAT已成功应用于马泰勒虫和驽巴贝斯虫鉴别和诊断,是将待检样品从1:80稀释至1:1 280再加入荧光素标记的马抗兔IgG,经孵育和洗涤,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虫体[9]。对强阳性比较敏感,但区分弱阳性和阴性反应则需要丰富经验判读。因此,目前IFA试验仍可作为CFT的辅助试验,而不作为国际贸易指定检验检疫方法。
3)ELISA。ELISA因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的优势而备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多项研究表明ELISA方法能清楚区分实验感染马泰勒虫、马驽巴贝斯虫及健康马血清,在感染的急性期和潜伏期(一定时期内)在感染马体内检测到特异性抗体[10-12]。目前,抗原制备和检测方法的详细方法已经被美国农业部(USDA)国家兽医服务实验室发布(2005)。现已有同一种抗原和克隆抗体的商业化试剂盒使用。
以上诊断方法多为临床已在广泛使用的方法,但由于其本身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不同,使用场景和时期也会有所不同。此外,还有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色析法等抗体检测方法和DNA探针、基于SYBR Green染料的实时荧光PCR等抗原检测方法均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虽未完全得到国际贸易的官方认可,但也各有优缺,因此,选择方法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单一方法检测,也可多种方法组合使用,进一步降低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的出现,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 防控措施
马梨形虫病多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部分地区已形成“马梨形虫—蜱虫—马匹”有害循环,严重影响世界养马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制定马梨形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马梨形虫在马匹中多为隐性感染,单一的检测方法易造成假阴性的结果,可通过多种方法联合检测有效提高假阴性(隐性感染)的检出率[13],从而减少传染源的存在。此外,蜱虫作为马梨形虫病重要的传播媒介,了解蜱虫生活习性可提前采取措施,阻断马梨形虫的世代周期消灭传播途径来降低马梨形虫在家畜群体中的流行率。
目前马梨形虫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可根据马梨形虫在当地的具体流行情况选择具体措施进行防控治疗。首先,在流行地区可通过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和减轻临床症状作为目标,待其恢复至阴性,提高免疫力,及时淘汰,从而实现降低马梨形虫病再次暴发风险。其次由于不同诊断方法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不同,可采取多种诊断方法相结合从而实现在马梨形虫病的非流行地区彻底消灭病原体(马梨形虫病)。在采取以上措施过程中,对圈舍及其周边范围内在蜱虫多发季节进行充分的环境消杀,才能充分降低马梨形虫的传播和流行。
参考文献:
[1] CHEN KW, HU Z, LI JK, et al. Prevalence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equine piroplasmosis in China: a neglected tick-borne disease [J]. Sci China Life Sci, 2022, 65(2): 445- 447.
[2] 马天文,王婕然,吕燕,等.伊犁马梨形虫病内脏器官病理组织学观察[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 (11):9-10.
[3]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陆生动物诊断试验与疫苗手册[M].8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组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1.
[4] 冯桂萍,孙斌,刘晓芳.马驽巴贝斯焦虫病的诊断、鉴别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 2016(12):127.
[5] De WDT. Equine piroplasmosis: a review[J]. Br Vet J.1992, 148: 6-14.
[6] ONYICHE TE, SUGANUMA K, IGARASHI I, et al. A review on equine piroplasmosis: epidemiology, vector ecology, risk factors, host immunity, diagnosis and contro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9, 16(10):1736.
[7] 陈克伟,胡哲,郭奎,等.马泰勒虫和弩巴贝斯虫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1, 43(12):1282-1283.
[8] 王莉君. 新疆马梨形虫地方虫株诊断用抗原EMA和Bc48的筛选与应用[D]. 新疆农业大学,2019.
[9] 刘誉,吴锦顺,潘娟.马巴贝斯虫病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口岸卫生控制, 2023, 28(5):38-43.
[10] KNOWLES D P, PERRYMAN L E, KAPPMEYER L S, et al. Detection of equine antibody to Babesia equi merozoite proteins by a monoclonal antibody-based competitive inhibitio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J].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1991, 29(9):2056-2058.
[11] HUANG X, XUAN X, YOKOYAMA N, et al. High-level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a truncated merozoite antigen-2 of babesia equi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its potential for immunodiagno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03, 41(3):1147-1151.
[12] HIRATA H, XUAN X, YOKOYAMA 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specific antigenic region of the P82 protein of babesia equi and its potential use in serodiagnosis[J].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03, 41(2):547-551.
[13] 赵少伟.吉林省马主要寄生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D].延边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