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卸·重构·多维空间的对语

2024-06-24 13:15陈啊妮
时代报告·奔流 2024年4期
关键词:首诗意象诗人

陈啊妮

陈渌煜的诗歌具有逼人的禀赋,夺目的才气,棱角分明的思想锐度,体现出轻松自若的超验和灵性书写征候。诗人试图像他所崇拜的深度意象派大师那般,做诗歌意象的“拆卸”者,把生活的低处和三尺高处的光,分裂出更细的锋芒,随心所欲地搬运并组合,展现生命体与世间万物的嫁接、灵魂与宇宙的对射。可以说他一出发就选择了难度写作,大胆身临哲学纵深,在思辨、悖论和虚构中,展示复杂的生态百相和心灵撞击。

陈渌煜善用一种悖论式的处理手段强化和充盈诗歌中生态细节的内涵,从而获取更强的感化力。他的长诗《客观》就是从词汇的组合和意象中的对立与统一,夸张并虚构了一道道哲学命题,刺激并冲击读者。诗人描述的客观事物,为生活所常见,但经过他的妙手处理,出现新的指向和喻示,本来的统一体成为对立统一体,成为进化中或行将崩溃中的暂时的存在,平静的现场多了汹涌的暗波和危机,但什么也没发生,仿佛一惊一乍的谣言,但因为他说得若有其事,让人“信以为真”。其中的一节:“下”“雪”“天”这三个意思彼此牺牲/结合,形成新的含义/他们更组成了一个空间/无数片雪花在我手掌上融化/而“下雪天”仍然没有消失/几天后,“雪”没有了,“下”也不见了/只有“天”还在,他空空荡荡/

仿佛已经把他俩给吞噬了,继续寻找新的食材/如前所述,他大胆运用“拆卸”功夫,把“下雪天”三个分拆成“下”“雪”“天”三个字,从中下注矛盾对立的复杂关系。

这种新鲜的背离常态逻辑思维的叙述看似很无理,但经互相冲突后,又回归到更合理的逻辑关系上。这首词的其它部分,也是如法炮制,把一个“客观”弄得“不客观”但又达到“更客观”。因着这种辨思的反复掘进,使得整首诗时急时徐,将内在缓存的张力一下爆开,最终达到对“客观”的诠释:综上所述,细小的事物在语言里并不好过/他们越来越沉重/忘记了最初的内核/等他们逃出语言,求助别人/再进行分割,就会变成新的事物/所以,我可以接受我的生活如此不协调。通过这首诗,诗人实则做了一次哲学和思辨之旅。他打乱了一个世界,又重构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此过程中他捕捉到了最为生动的瞬间,他的直觉和感悟,他的秩序和逻辑,他的大乱到大治——是一个诗性火花迸裂的超验性书写,却很有效。

陈渌煜的诗歌不仅存在思辨性,同时着力个人经验与社会公共属性生活的深度连接,善于将灵魂的微辉与茫茫寰宇交相辉映,仿佛身处一个平行的空间,将个人零星感触放大升华为当下世态炎凉,以小见大地展现某种生态真相,以及现象背后的本质关联。诗人显然具有沉重的“问题意识”,他试图用每一首超验的诗作为答案呈现,如用一面镜子。镜中的“我”微不足道,但不可或缺,它是穿针引线之魂,而“大我”的不断放大,最后吞噬了“小我”,但完成了解答。如《侧身睡》这首诗,通过“左边”和“右边”的交换互压,左倾或右倾,微妙引导出“每个夜晚都要这样自我折磨”,而他在最后的叙述让我感叹:诗人将个人经验与公共生活的嫁接能如此严密,让人过目惊心。

最不喜欢平躺,不喜欢致敬/案板上待宰杀的羔羊古老的“拟人”“拟物”“夸张”“比喻”/在她们出生之前/句子的美,贞洁就已经形成/这些修辞只是灯光……

读者在这些诗行边留连驻足,为其吸引,然后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接呼应。陈渌煜从不屑照相式描摹世间表象,他非要做一番让人咂舌的外科手术,让“存在”现身,让“内核”露骨,而他在表肤所做的缝合功夫也基本到位。这是一种让事物自身觉悟达致的自我解放和超脱,必然会放下或去除影响和干扰本质呈现的支离破碎的东西,它们可能是外衣、油彩、面具和假意的缘合。他在诗中由此创建了一个新的世界并为他代言,逢春代他开花,逢秋代他结果和落叶,逢雷霆代他劈裂燃烧。也许由于诗人在修辞和意象的分合做的手脚太多,制造了本源性的神秘,以及疑问,而如上这些在于要做得理直气壮并顺乎天然。

诗人对着感知对象凝神进入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当然仍要理顺内在的“秘道”和气息,不然读者无从感觉,更无法自问自答。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的“答案”透过自己这面镜子都会呈现不同的“平行物”,或“反观物”。也许此点正是这首诗的魅力,它有所呈现,仿佛只是他的,但也可能是你的和他的,是公共的,但不是同一的,可大众又是生活在平行的同一时空里。通过这首诗,更让我确信渌煜具有的在“大我”出现后,自身与彼身的复合,以及“小我”可有可无、及时隐身为一个旁观者和思想者的写作姿态。这首诗中传递出的深沉忧郁,正是现实社会公共关系中可能的现象和问题。

陈渌煜诗歌也有写得较轻漫的,如《表白》《妄言》《你会无眠吗》等诗。说是轻漫,不等于说字句的柔软,诗人一以贯之的冷叙述仍是主要姿态,只不过多了轻盈的气息,从而让意境处于朦胧飘渺状。《表白》的第一节如一种倾诉,是诗人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后身体软化或融化的直接效应。如:可能就在今晚/可能夜很深/可能还在找无数理由/所以要趁着他们睡着/我们就可以交谈,互不欺骗/你可以从我的鼻孔里/我的眼睛里/甚至我的嘴巴里/出来/不用害怕,我们就谈谈心/今晚,我的手指,四肢都已沉睡/只剩下我和你

诗人看似某一现场的实景叙述,但在具体的意象上又是超验的、想象的或象征意义的。他所采用的意象肌理反常,具有爆发性的反讽力度。如《你会无眠吗》让坐在我身上的星/成为永远的天使/再把寒冷送给花瓣/遗忘不如凋零……他的这些意象不仅包括天空星辰,风和雨,穿飞的鸟和子弹,也有突起的火焰,这种将具体存在物、时间、空间、人、神、灵等又实又虚的概念混杂呈现的修辞手法,制造了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混境”,呈现的是多棱镜的“第三种空间”,可以从中看到远方和真相。当然这种描写方式,本源还是诗人的心态,是诗人心境的透视,只不过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更为准确。同时诗人在诗中所选择的表达细节,如石头和水等,并不完全具有物质的原始属性,它只是一种情绪、力量、温度和韧性的代言物。

通览陈渌煜诗歌后,最惊艳的是《一个黄昏》,这首歌在我看来是诗人的成熟之作。而这些桌子呢?在叹息——/叹息鲁迅、里尔克、卡夫卡的文章/曾经让他们如此受力/更叹息于这些文明,为何让他们/那么气喘吁吁。而现在人走了/带着大部分的文明于文化,也只是留下了/一些残渣,供他们在今天的夜晚里取暖/这是学生们的黄昏,黄昏时/整座楼都睡意沉沉/全部的窗子都关上了/成为某人为大门打开枷锁的理由/这首诗歌除了前述诗人擅长的具象、意象和修辞的“拆卸”功夫外,必须承认诗人天才般对世间尖锐又柔韧的感应力。这首诗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诗人把身边物、内心文化沉淀及天空和风光统揽揉合成“象征的魔盒”,让外部事象与人心经纬发生近乎自然的叠合感应和交媾,如核能链式反应,一旦开启便很难停顿。这种把内外部、人间与宇宙的对接、相遇和融合,等于是通过诗歌打开另一种境界。

这首佳作,不一定能让更多读者感动,因为这与读者自身的条件关系密切,即便被感动,也不是感动于一个年轻诗人,而是他一手制造的情感、经验和智识在读者身体上引发的震撼。无疑陈渌煜已具有用复杂感受力建立自己的特殊语言“肌质”,有些诗便是他灵魂的表达和倾注,纯粹的口语式表达恐怕很难把这种特殊感受和灵魂的独特体验说清道明,所以他诗歌的语言也意在通过曲折蜿蜒带领读者一起领悟某种超验节律和温度。

初读诗人作品,就感觉他在诗作语型纷杂和异质混成方面受欧阳江河等人的深刻影响,包括在“拆卸”技艺上,也有几分相似,诗人必然也从国外印象派大诗人那里有所借鉴。当然这种猜测和推断没有意义,任何一个诗人的成长和定型,总有自己崇拜者的身影,何况陈渌煜诗歌中根植的也是他脚下的那片地域及环身的事物,技艺可以学习、模仿和参照,但个人生活的体验必须靠自己去挖掘和触抚。

对一首上佳经典之作的“理解”或愉悦感知,有可能是反复阅读多遍之后,从而突然出现反转和发现。无论如何,这本诗集所收入的诗歌,皆是年轻的诗人在十多年里文字练习的孜孜不倦和个人体验的呕心沥血,是微观个体心声,所以就算有些诗作不如《一个黄昏》《客观》《侧身睡》等成熟,也是有自我成长价值和意义的,放在一本诗集里以为个人即时精神闪现的存留。

最后说说陈渌煜诗集中的小说及随笔等写作。陈渌煜是个诗人,他的小说反映了诗歌的侧面甚至是内核,他在人物和故事的叙述上,也一样采用了击碎故事经纬和源头的手法,从而让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变得复杂诡异。当然从小说的方面说,可以尝试更多写法,中心任务仍是要讲好故事,切入生活的深层并让生活中的人物更为可信和生动,让读者从中得到更为贴切和明晰的精神感受和共振。相比之下,陈渌煜的随笔可读性是更强的,也是诚恳的,包括他个人写作方面的自我总结与批判,让我看到一个纯朴可爱的写作者的倩影。

诗人陈渌煜尚年轻,还在诗歌发展和蜕变中,现在对他的诗评以及对他小说的看法,放到明年的同一天,就是诗人进步的凭证。拆卸意象表象,推衍思想重构,进而深入多维空间的诗歌自我对语,也是不断完成往昔和此在日常、空间、生命之间语言卯榫的任务。诗人自有天才的诗意的“拆卸”和随心组合、再加工然后又打得粉碎的能力,这些天然禀赋难能可贵,可遇不可求,但是要用好,尤其是自我内心的准确呈现,意象亢奋点的布局,对生活核心本质的领悟,语言策略的扎实老练纯熟,以及“拆卸”过程中碎沫的产生和可能的冷裂隙的不可逆转,都是需要注意的。诗人陈渌煜是现代汉语诗歌年青的出发者,未来可期,假以时日,他定会以崭新的诗歌精神面貌不断繁衍更多新元素。

猜你喜欢
首诗意象诗人
《上课没人抢》
抚远意象等
我想写首诗给你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