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萌
摘要:猪瘟作为一种广泛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构成了严重威胁。自被首次发现以来,猪瘟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对猪肉生产的可持续性产生了明显影响。猪瘟病毒作为疾病主要病原体,存在多个血清型和毒力差异,其感染后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和致死率因毒力大小而异,高毒力的猪瘟病毒致死率可能高达100%,一旦猪群被感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因此,为缓解猪瘟的防控压力,减小其对全球猪肉养殖业的负面影响,养猪业务从业者需要深入了解这种疾病,并掌握科学的防控策略。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猪瘟的流行病学特性及其防控策略,旨在为生猪养殖业提供指导建议和现实帮助。
关键词:猪瘟;危害;流行病学;防控策略
猪瘟(CSF),由猪瘟病毒引发,是一种对猪群健康和产量构成威胁的重大疾病。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广泛分布,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影响深远。这种病毒的流行不仅严重损害了养猪业,也对全球食品安全和经济稳定产生了威胁。猪瘟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全身性病症,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及神经症状。感染高毒力病毒时,病死率可达100%,这对养猪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并可能引起猪肉供应短缺,从而影响全球食品市场。此外,猪瘟病毒传播方式多样,包括直接接触、空气、食物和水源传播,增加了防控难度。病毒具有强大的环境稳定性,能在物体表面存活数月,因此交通工具、设备和饲料都可能成为病毒的潜在载体,进一步加大了病毒的传播范围。
1 猪瘟的发病原因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的基因组由单链RNA构成,并具有两个血清型。其中,以野毒株毒性最强,是主要的病原毒株和疫苗毒株。其发病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病毒本身:猪瘟病毒是该疾病的直接致病因素,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毒性。病毒具有多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毒力不同,毒力高的病毒感染后,病死率可达到极高。②养殖环境:不良的养殖环境,如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等,都可能增加猪瘟的发生风险。这类环境容易促进病毒的传播,并降低猪只的抵抗力。③养殖管理:如养殖管理不善,猪群间接触频繁,病猪与健康猪混养等,都可能促进猪瘟病毒的传播。④其他因素: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渠道。此外,病毒具有强大的环境稳定性,能在物体表面存活数月,因此交通工具、设备和饲料都可能成为病毒的潜在载体。
2猪瘟的临床症状
2.1急性型
猪瘟的临床症状因感染的病毒毒力和猪只的抵抗力而异。最急性型猪瘟的表现通常在感染后短时间内迅速显现,以下是一些主要症状:①高热:急性型猪瘟的一种典型症状是高热,体温可升至41℃以上。这种发热通常在感染后的24~48 h内开始,并可能持续数日;②呼吸困难和发热:感染猪瘟病毒后,猪只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急促。此外,猪只可能表现出持续的疲乏和弱势状态,食欲严重下降;③神经系统症状:在急性猪瘟的后期,可能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摇头、疼痛、瘫痪,甚至突然死亡;④出血和皮疹:猪瘟病毒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广泛的出血。猪只可能在皮肤、内脏甚至骨髓中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此外,猪只的皮肤上也可能出现红色斑点或皮疹。
2.2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猪瘟的症状相比急性型猪瘟稍微温和一些,病程也相对更长。亚急性型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①低热:相比于急性型猪瘟的高热症状,亚急性型猪瘟的体温上升相对较低,通常在40℃左右,持续时间也较长;②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亚急性型猪瘟的猪只会有明显的食欲减退症状,这会导致体重快速下降;③呼吸和消化系统症状:可能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猪只也可能表现出呕吐和其他消化系统症状;④神经系统症状:猪只可能出现摇头、步态不稳等神经系统症状,但相比于急性型猪瘟,这些症状的出现更为温和,进展也相对较慢;⑤皮肤症状:猪只的皮肤可能出现红色斑点或皮疹。
2.3慢性型
慢性型猪瘟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病程漫长。慢性型猪瘟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①低热:与急性型和亚急性型猪瘟的高热相比,慢性型猪瘟的体温增高较轻,通常在39~40℃;②食欲下降:虽然猪只的食欲会有所减退,但不像急性型和亚急性型猪瘟那样严重。这会导致猪只体重下降,生长迟缓;③呼吸和消化系统症状:可能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但一般不会出现呼吸急促等严重情况;④皮肤病变: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皮肤瘙痒等症状,但不会出现紫红色斑点;⑤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在慢性型猪瘟中相对较少,有出现肌肉微弱、步态不稳等情况。
3 猪瘟流行病学
猪瘟唯一的自然宿主是猪,最主要的传染源为病猪,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水平和垂直传播,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气溶胶、摄入污染的食物和水等途径进行传播。同时猪群引进无症状感染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还可以通过猪肉及其制品传播[1]。猪瘟病毒在自然情况下,主要通过上呼吸道的口鼻腔感染猪,同时也可以通过结膜、生殖道或皮肤擦伤等途径进入猪体内进行传播。此外,病毒也可以通过交通工具、设备和饲料等间接途径传播,甚至可以通过飞行昆虫(如苍蝇)传播。猪瘟发病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寒冷季节,如冬季和早春,由于猪的免疫系统易受压制,猪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同时,寒冷环境更有利于病毒的存活和传播。从地域性看,高密度养殖区的猪瘟发病率更高,频繁的猪只接触和较差的卫生环境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4 猪瘟病毒临床诊断
猪瘟病毒感染后,猪只通常会表现出一系列典型的病症,如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40~42℃)、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呼吸困难、咳嗽和呼吸声音粗糙等。病猪的眼部可能会出现结膜炎,眼睑肿胀,流泪等现象。身体上可能会出现紫红色的皮疹,特别是在皮肤浅白或者没有毛发覆盖的部位(如腹部、内腿、耳后等)更为明显。其次临床表现中,有些病猪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例如痉挛、步态不稳、圈行、震颤等。特别是在仔猪中,这些神经症状可能会更为明显。在死亡或屠宰的病猪中,可见到一些典型的病理变化。肾脏、心脏、膀胱和喉头等可能出现点状出血;淋巴结可能出现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改变;脾脏可能出现点状出血或者梗死;肠道可能出现纽扣样溃疡。
5 猪瘟病毒防控策略研究
5.1 生物安全措施
生物安全措施主要是针对生物病原体的防控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危害。首先,要确保种猪的健康,从源头上防止病毒的输入。可通过定期检测和合理饲养管理等方式来保持种猪的健康。此外,还可以通过选择具有较高抵抗力的种猪品种来降低病毒的影响。其次设立防疫隔离区,限制非必要的人员和物品进入养殖场,定期消毒猪舍和设备,保证饲料的安全等。保证猪只的营养平衡,减少疾病的发生,实行全程管理,早期发现病症并隔离治疗。最后定期对饲养员进行防疫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应对疫情。
5.2 优化免疫程序, 增强免疫效果
优化免疫程序和增强免疫效果是防控猪瘟等动物疫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根据疫苗的免疫周期,为猪只定期接种疫苗。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接种疫苗后,通常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加强针,以增强免疫效果。无论是种猪、育肥猪还是崽猪,都应接种疫苗。全面免疫可以有效减少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其次选择高效、稳定的疫苗对提高免疫效果非常重要。同时,通过提供充足、均衡的营养,保持猪只良好的生理状态,也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赵海[2]的研究对21日龄的仔猪接种了2头份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进行首次免疫,然后在56日龄进行二免,并将接种剂量加大到4头份。结果显示,在猪只体内检测到了较高水平的抗体含量。因此有效优化免疫程序,增强猪只免疫效果,从而减少猪瘟等疫病的发生。
5.3 疫苗防控
猪瘟防控手段随着科技进步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但疫苗接种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除了广受欢迎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外,越来越多的新型疫苗如核酸疫苗、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嵌合瘟病毒疫苗等也在市场上出现。同时,复杂多变的病毒毒株也为新型安全有效疫苗的研发带来机遇和挑战。常见几种猪瘟疫苗包括:①弱毒疫苗:常见疫苗主要包括猪瘟兔化弱毒疫苗(C株)等,通常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接种,能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安全性强,对各个生长期猪均无负面影响[3]。疫苗通过在非猪只宿主体内进行传代,使病毒的毒性逐渐减弱,但保持其引发免疫反应的能力。通过接种弱毒疫苗,猪只能够获得对病毒的免疫保护,从而抵抗病毒的感染。弱毒疫苗的主要优点是免疫效果好、持久,而且能够诱发机体产生广泛的免疫反应;②核酸疫苗主要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通过引入病毒的遗传信息,使宿主细胞产生病毒的抗原蛋白,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类疫苗有许多优点,如生产简便、安全性高、能引发广泛的免疫反应等。然而,当前核酸疫苗的主要挑战在于免疫效果的持久性和强度;③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从病原体中提取或者合成特定的抗原,然后用以诱发免疫反应。这种疫苗的优点是安全性高,但可能需要配合佐剂使用以增强免疫反应;④合成肽疫苗:合成肽疫苗是使用具有免疫活性的小段肽来诱发免疫反应,它们通常是通过合成生产的。这种疫苗的优势在于可以精确地设计和优化抗原,但挑战在于肽段可能不够稳定,可能需要复杂的配制和存储条件;⑤嵌合瘟病毒疫苗:嵌合瘟病毒疫苗是将病毒的一部分或者整个基因组插入到其他病毒的基因组中,使其能够表达特定的抗原,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种疫苗可以诱发针对多个病毒的免疫反应,但需要对嵌合病毒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的评估。
6 结语
当前疫苗接种是防控猪瘟的主要手段,而规范化的养殖措施则作为重要补充,以最大程度降低猪瘟暴发的风险,减轻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猪瘟疫苗不仅能够在猪群中产生广泛的免疫反应,还能够阻断病毒的传播,使得整个养殖场达到群体免疫的状态。而规范化的养殖措施包括良好的生物安全控制、规律的养殖管理、及时有效的病情监测以及合理的饲养密度等,创造健康舒适的养殖环境,降低病毒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安丽颖,胡爽.猪瘟的诊断与防治[J].河北农业,2022(11):88-89.
[2] 赵海.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程序优化研究[J].现代畜牧兽医,2018(6):31-37.
[3] 张姣姣.猪瘟防制及疫苗研究进展[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9,49(2):6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