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
公开讲话的艺术,往大了说,叫讲演,但照稿念的另算。
按照传统观念,中国人不大在公众面前讲话。为什么呢?中国人强调“含蓄为美”。人得含蓄,别那么张扬,不要出风头。一说出风头,就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这种文化造就了我们在众人面前说话时一定要思索,导致大家不大愿意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愿,从小就缺乏这个训练。学校里的语文课,本来是“语”在前,“文”在后,可是今天,不重“语”,只重“文”。孩子作文写得再好,也很难在公众面前说话,顶多是当众朗诵他的作文。
对于公众人物来说,讲演是一个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把握好了,可以极大地给自己的形象加分。好的讲演要靠好的细节来支撑。比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讲演,短短14分钟,不讲大道理,只讲三个小故事。
第一,我的来历。我的父母不是生我的父母,是养父母。他们把我养大,供我上大学。大学的学费太贵,几乎令他们倾家荡产,我又学不到想学的东西,于是退了学。这是真正属于我的人生的开始。
第二,我在而立之年栽了一个跟头,创办了苹果,却被苹果开了。这场意外出局,让我抛开负担,重新开始,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和家庭。
第三,我得了病。一年前我被诊断出胰腺癌,但很幸运,现在治好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我明白,没人愿意死,但每个人都会死。正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活在别人的噪声里,要敢于追随自己内在的直觉和心灵的呼唤。
这三个故事讲得从容感人。在西方人心目中,得病是一件很隐私的事,尤其是绝症。但乔布斯说出来了,没有一点儿悲伤和痛苦,充满了希望和积极的态度。校园里井然有序,所有人都在静静地聆听,被那些生动的细节打动。
并不是大人物的讲演才值得一听,才打动人,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只要条理清晰、感受真实,他们的讲话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国际品牌公司的活动,是在一家超五星级饭店举办的,晚宴非常奢华。上甜点的时候,主持人请出了总厨师长,请他上台讲话。那天他把我惊着了,他的讲话和他的厨艺有一拼。我当时就认为,这位总厨师长是个天生的讲演家。
听他在台上娓娓道来,当时我就想,这顿饭对我来说已经很不重要了,而这个厨师的这番话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回去以后,我跟活动主办方说,我没别的要求,就想要晚宴上那位厨师长的讲话录像,我想再好好看看。
一个厨师,他应该没受过讲演的训练,也没受过所谓的高等教育。他为什么这么会说呢?第一,他脑子清楚。好厨师一定脑子清楚,先上什么菜后上什么菜、菜和菜之间的关系怎么匹配,成竹在胸。同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儿详哪儿略、哪儿轻哪儿重,他是有数的。第二,他说的完全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且他能用准确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所谓讲演,是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的公开表达。不管你是在学校, 还是在工作单位,你要当众阐述一件事情、一段经历,都属于讲演的范畴。
还有一种公开说话的形式更深刻一些,叫演讲。演讲和讲演有什么不同呢?从字面上看,“演”在前,“讲”在后,说明前者表演的成分居多。从内容上看,“讲演”更多是讲私事、讲私情,大部分人只能讲一次,或者同一个故事反复讲;“演讲”更多是讲公共事务,要求演讲者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极强的感染力,尽量不涉及私事私情,但也不排除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把私事变成公事,把私情变成共情。
我前些日子去欧洲,在飞机上看了部电影,叫作《国王的演讲》。这电影获得了很多奥斯卡奖项。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呢?英国的约克公爵阿尔伯特,乔治五世国王的次子,从小口吃,没法在公众面前流畅地讲话。但在家人面前说话,给孩子讲故事,倒是一点儿问题没有。
约克公爵的身份要求他必须具备演讲的能力。遍访名医之后,他找到了一位语言治疗师,在他的指导下,练习放松身体,放松口腔。这位治疗师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还兼具心理医生的职能,帮助约克公爵直面内心的阴影,那才是导致口吃的根本原因。乔治五世国王驾崩后,本已继承王位的长子宣布放弃王位,就是那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于是,约克公爵临危受命,成了乔治六世国王。通过克服内心障碍,他的口吃大大改善,在加冕典礼上他成功地发表了演说。1939年9月3日,即位两年的乔治六世国王发表了著名的《宣战文告》,向德国法西斯宣战,鼓舞了大战前的英国军民。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平淡却不空泛。每一个角色都尽职尽责,演得那叫好,那叫恰如其分。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场成功的演讲,不仅对演讲者有严格的要求,对在场的听众也有严格的要求。听众太少不行——不信你自己在屋里讲,让一两个家人或朋友坐在对面听,你很难把精神头提到最佳状态;听众太多也难——一个巨大的场馆,容纳一两万人,说话得用高音喇叭,每句都有回声,在那样的状态下,你想说的话和想用的词都会不一样。除了人数得合适,听众还得尊重你,愿意配合你。在一个安静的场合中演讲,对演讲者的发挥至关重要,场面太乱,什么演讲也没意思了。
说完大演讲,再聊聊小演讲。什么是小演讲呢?就是获奖感言。现在我们影视界的人得了奖,一上台,感谢导演,感谢同行,感谢爹妈……没别的,都一样。相比之下,我们听到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获奖感言都非常个性化。比如,在《大地惊雷》中扮演独眼警探的约翰·韦恩说:“早知如此,我在35年前就戴上眼罩了!”服装设计师爱迪丝在领奖典礼上看着手里的小金人说:“我要把他带回家,好好为他设计一套服装。”
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做很多事,真正能够做出成就并且获得认可的事是很少的,捧回大奖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如果你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准备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如果你的获奖感言既感人又幽默,能长久地被人记住,就是一个成功的小型演讲,就无愧于人生的高光时刻。
但小演讲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即防止失之油滑。我就听过油滑甚至油腻的感言,既不尊重观众,也不尊重自己,拿无知当个性。
(摘自《演讲与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