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文
清史上记载着这样一则实例:乾隆二十六年(1761),山东德州爆发特大洪水,且久而不退。老百姓家里的粮食都吃光了,眼看就要饿死人,灾民们纷纷跪地,恳求官府打开官仓放粮救人。但是清朝政府规定,动用官仓的粮食必须由督粮道向上级申请,获得批准后方能为之。如果擅自开仓放粮,那么不但要丢官受处罚,还要从自己家里拿出等量的粮食补给国家。可是当时的山东督粮道颜希深在济南办理公事,一时赶不回来。因此,没有人敢于开仓放粮。颜希深的母亲何老太太听闻后非常气愤,便把管理粮仓的官员叫来,大声质问:“老百姓眼看着就要饿死了,你们为什么不开仓放粮?”官员们如实相告后,何老太太严厉斥责:“这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拘泥于这种常法?”官员们回答:“颜大人不在家,下官实在不敢擅自行事!”这时何老太太义正词严地说道:“我是颜希深的母亲,我儿子不在家,我替他做主,将来一旦出事了,由我儿子顶着,丢官、坐牢由他一个人承担,决不牵连你们!”官员们见何老太太如此深明大义,不好再说什么,便打开官仓放粮,解了燃眉之急,数十万灾民得以活了下来。
洪水退后,“未经请示,擅动官仓”一事传到了巡抚衙门,山东巡抚得报后非常震惊,认为擅动官仓是蔑视国家法律的严重事件,于是上奏乾隆皇帝,请求弹劾颜希深并治罪何氏。乾隆皇帝接到奏报后,不仅没有因何老太太擅动官仓而发怒,反而为其言行所感,他愤然在奏折上批道:“汝为封疆大吏,有如此贤母良吏,不保举而反参劾耶?”随后降旨,对已动用的仓粮准许作为正项开销,无须赔补,并特赐给颜母三品封诰,以资表彰。对于这件事,笔者掩卷长思,有以下三点感受。
首先是何老太太的担当精神服人。史书记载,何老太太出身书香门第,秉性慈惠、知书达理,嫁到颜家后因家庭困难,常以种桑织麻供儿子读书。颜希深在其教育下,聪颖过人、气宇不凡,步入仕途后,历任太原府同知、山东督粮道、湖南巡抚和兵部侍郎等职。他在任上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深得乾隆皇帝赏识。何老太太当时作为督粮道的母亲,且又年逾古稀,面对洪灾的威胁和百姓的求助,她原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照样能安坐闲庭和乐享晚年。可是人命关天,她坚持选择替儿作主、开仓济民,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即使面临儿子罢官坐牢、赔掉家底的险境,她也在所不惜。这种难能可贵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不仅获得朝廷认可,而且得到老百姓的感激和敬重。
其次是乾隆皇帝的爱民之心感人。乾隆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统治早期还是勤政爱民,不但坚持整饬吏治、加强朝政,而且重视社会稳定,关心百姓疾苦。他先后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次免除八省漕粮。乾隆十八年(1753),户部把乾隆即位以来用于赈灾的银两和康熙、雍正两朝进行了数据比对。报告说:“雍正十三年之间,江南赈灾款项,共用了一百四十三万两,已经很多。而乾隆元年到十八年,就已经用了两千四百八十余万两,粮食也是两千多万石。” 主管漕运的官员对乾隆说:“康熙年间共截过漕粮二百四十万石用来救灾,雍正年间也不过二百九十万石。从乾隆元年到二十年,本朝已经高达一千三百二十多万石。”乾隆听了未免也觉得惊讶,说道:“朕遇到偏灾,即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怀,不能自已。”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其接到山东巡抚“请求弹劾颜希深并治罪于何氏”的奏折时,不仅没有允准,相反还“特赐给颜母三品封诰” ,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再则是当年灾情的严峻形势逼人。据史料,当年德州爆发的那场特大水灾,属于“百年不遇”,“大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城里城外一片汪洋,半个多月后,水还没有退去”。此时此刻,如果各级官吏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或以各种托词和由头推脱责任、敷衍了事,就会出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的局面。从这种意义上说,乾隆皇帝又何尝不是被何老太太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所打动呢?
历史尽管走过了260多年,但何老太太的敢于担当和乾隆皇帝为担当者担当的作为,至今仍然值得称道。
题图/陈自罡
编辑/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