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
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你无论使用多大的外力,都不能用手轻易地把一条细铁丝拉断;如果先用手将细铁丝捋直,再用较小的力来回弯折几次,无需多时便能将它折断。
如果施加的外力时而是拉力,时而是压力,会导致部分能量转换成热能,积累到某个限度时,金属构件就会发生开裂。对于这种现象,科学家有着共识,并将破坏产生的原因归结为金属疲劳。
金属也会疲劳吗?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会的。金属跟人体一样,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产生疲劳。所谓金属疲劳,一般是指材料、零构件在循环应力或循环应变的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逐渐产生局部永久性的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
金属疲劳是变化的外力反复长期作用带来的结果。但因为金属在开裂前基本没有明显的变形,因此人们很难提前发现。同时,不同于人感到疲劳后稍加休息便可重新恢复体力,金属疲劳是不可逆的。
据统计,在现代机器设备中,大部分零部件损坏都是由金属疲劳造成的。金属疲劳导致的细小裂缝,甚至会引发轮船沉没、飞机坠毁、桥梁倒塌等灾难性事故。
1985年,日本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飞机坠毁,导致数百人罹难。经查,事故的起因是机尾处压力壁面板出现了金属疲劳;1998年,德国某列车发生严重脱轨事故,其诱因也是一只发生金属疲劳的车轮钢圈……在历史上,因金属疲劳导致的灾难性事故并不少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定位疲劳损伤结构,其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瑞士推出一种加入自修复剂的复合材料,使得受损部位获得“再生”的本领。当飞机外部出现损伤,只需利用便携式热空气喷枪将受损部位加热至150℃,即可激活材料内部的修复剂。只需60秒的时间,受损部位便可在不改变材料原有结构的情况下实现自我修复,且材料的抗裂能力还会提升至原材料的1.3倍。
在航空航天飞行器、舰船及车辆装备等领域,这种具备再生能力的复合材料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