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绿色金融助力企业绿色创新的路径研究

2024-06-23 14:30:36韩岚岚丁宇
财务管理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绿色创新绿色金融商业银行

韩岚岚 丁宇

摘要:在我国新发展理念背景下,绿色金融成为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首先,对绿色金融、绿色创新及二者之间逻辑机理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提出基于银行业发展视角的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创新的路径研究问题。其次,以中国建设银行服务企业绿色创新的多项实践为例,剖析银行与企业在绿色金融背景下进行绿色创新的动机与具体行动、取得的成效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最后,从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及严格绿色信息披露3个方面提出建议,助力绿色创新提质增效。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创新;商业银行;实践案例

0引言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推动绿色发展,绿色金融不可或缺。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既是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绿色创新的重要举措,又是其把握政策和市场机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和绿色创新的顶层设计。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并要求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转型。202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统一了绿色直接融资和绿色信贷的业绩考评标准。由此可见,在绿色发展进程中,绿色金融是重要的资金来源。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完整、准确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绿色作为新金融的生态底色,加快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助力绿色创新。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诸多创新业务为例,对其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绿色金融如何推动绿色创新发展,并结合银行业在此方面的现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文献回顾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发展期,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是目前重要的探索路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积极推动基金、信贷等领域的发展。通过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见图1),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结构绿色低碳转型、鼓励企业绿色创新、助力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绿色金融并没有清晰并统一的定义。Salazar[1]认为,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目的,绿色金融的目的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建良[2]首次提出绿色金融概念。他指出,绿色金融是通过金融业务体现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金融机构将环境保护政策作为发展的重要指导,旨在实现发展和环保双赢。殷剑峰和王增武[3]认为,绿色金融涵盖两个方面:一是优先向低能耗、低排放行业提供金融支持服务;二是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发展,减少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金融产品。

Braun和Wield[4]最早提出了绿色技术创新概念,他们认为绿色技术是减少污染、降低能耗等工艺的统称。Rennings[5]指出,所谓绿色技术创新,其实是以环保为理念而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这种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其概念涵盖要素具有复杂性和多维度特征。王海龙等[6]、肖仁桥和徐梅[7]在研究中指出,绿色技术创新包含三重属性,分别是科技、环保、经济。陈向阳[8]在研究中分析认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逆市场逻辑”;二是典型的“正外部性”。其主要目的是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及降低污染,并实现企业、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所以,市场经济并不会自发产生绿色技术创新。

国内众多学者探讨了绿色金融支持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逻辑和机理。余丹[9]研究认为,绿色金融支持是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若缺少绿色金融的支撑,绿色技术和产业则无法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正常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中全方位融合绿色金融。韩科振[10]在研究中指出,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绿色金融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创新效率。陈向阳[8]研究认为,绿色金融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能够为创新体系各主体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资金,有力地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学者对于绿色金融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有着多种视角,研究内容也较为丰富,但多数将政府层面引导和推动产业转型作为研究出发点,很少有学者从银行业发展层面对这一作用机制进行探究。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建设银行绿色金融政策与产品创新,解析其实践活动中绿色金融推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机制,进而基于银行业视角给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2中国建设银行绿色金融推动企业绿色创新的实践案例分析

2.1中国建设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历程

中国建设银行是成立于1954年的大型商业银行。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建设银行市值已达到1753.02亿美元,在全球上市银行中排名第6位。中国建设银行一直秉持绿色大局观,由董事会等统筹领导绿色金融工作,推动全行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达成。中国建设银行还制定了绿色金融战略,以绿色金融发展来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中国建设银行非常注重标杆效应,在浙江嘉善和湖州设立了绿色金融试点银行,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方针政策,同时配备相应的资源保障;引导各分支机构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讨绿色金融管理方式,进而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加速实现绿色租赁、绿色基金和绿色债券等资源的融合,充实绿色金融内涵,为用户提供全面的绿色金融产品。

另外,中国建设银行还开展了绿色资产负债表构建工作,提供节能环保、绿色交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2021年,中国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9631.29亿元,较上年增长35.61%;承销72只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绿色债券承销规模达1240.37亿元(见表1)。中国建设银行还投入更多资金发展绿色债务工具,发挥租赁、理财、基金等综合投融资绿色引导作用,助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创新,通过加强与发行人、监管机构及市场基础设施机构的合作和沟通,研究推动地方债绿色认证工作。

中国建设银行持续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组织保障,先后设立了绿色金融委员会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完善了相应的“二十条行动计划”;识别当前绿色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将发展愿景确定为“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发展“绿芯”工程,进一步推动业务绿色转型,提升综合金融服务竞争力;强化环境气候风险管控力,激发金融科技赋能创造力,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2.2中国建设银行绿色金融推动企业绿色创新实施路径分析

2.2.1融资创新,满足企业绿色融资需求

2016年,中国建设银行开始承销市场绿色金融债券,目前已在国内外发行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绿色债券。随着筹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建设银行继续密切注意国家政策动向,不断开发绿色转型产品和服务,承销了第一批绿色转型债券、第一批“碳中和”债券及绿色莲花债等绿色金融资产,实现了以绿色转型产品创新为抓手的高质量发展。

2022年7月5日,“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可持续挂钩/乡村振兴)”正式发行,这也是中国建设银行牵头承销的重大项目。本期票据募资金额为20亿元,将被投到乡村振兴、碳减排等重大项目中。

本期债券募投项目主要包含小湾水电站、景洪水电站等在内的8个水电站。根据相关测算结果,该项目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9.9万t,年均减少标准煤29.9万t、二氧化硫156.92t、氮氧化物175.56t及烟尘31.38t。

此外,本期债券还实现了票面利率挂钩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充分利用可调整票面利率来引导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这展示出社会资金对绿色发展的引导效应。

2.2.2方案创新,服务企业绿色经济发展

作为全球大型钢铁企业之一,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制订了具体的碳减排计划表。中国宝武在2021年3月宣布成立“宝武绿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高达500亿元。其中,第一阶段的投入金额为100亿元,重点投向绿色科技、新能源、污染防治等领域。但该基金成立时间紧、要求较高。中国建设银行得知这一情况后,与其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信投资”)一起对该基金进行了调研,并拟订了一套完整的可行性方案,同时成功协调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参与第一轮注资。

在三方努力下,2021年12月,“宝武绿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落地。这意味着我国在“碳中和”方面最大的基金正式运行。该基金首笔认缴56.25亿元,中国宝武、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建信投资分别出资29.99亿元、9.99亿元、11.24亿元。由此可见,中国建设银行积极参与到钢铁行业的碳减排工作中来,通过绿色金融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国内钢铁产业“碳中和”目标的达成。

2.2.3平台创新,促进企业绿色市场融通

推进绿色金融制度改进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除了采用各种非信贷方式,还需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多资金,同时积极开展前沿创新活动、参与行业标准建设等,从而构建良好的绿色资本生态,推动绿色市场融通,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中国建设银行将苏州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行(以下简称“苏州分行”)作为总行级绿色金融试点行。按照“积极探索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新金融实践,丰富资产负债表的绿色内涵,科技创造价值,普惠彰显公平,共享赋能社会”的思路,苏州分行搭建了“绿色金融GIS管理平台”,并完成一期开发,将企业的环境表现、行业属性、贷款状态、资金和股权关联信息、能耗信息等绿色金融相关数据整合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开展可视化大数据分析,为绿色金融拓客、绿色信贷管理、环境和气候风险预警提供辅助支撑[11]。

中国建设银行研发了企业级产品谱系管理平台,依托平台构建系统化、自动化、结构化的产品创新管理体系,支持全行各类创新项目滚动申报、滚动评估,无缝衔接产品移植库,为营造全行创新氛围、培育优秀创新成果提供了高效的支撑。

2.2.4项目创新,激励企业绿色创新行为

自2019年以来,中国建设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助力企业绿色创新的挑战中日益精进:基于中国和欧盟担任共同主席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气候变化减缓》,发行全球首只绿色债券;2021年承销25只绿色债券。

2021年5月,中国建设银行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及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和卢森堡两地同时发布“建行-万得绿色ESG债券发行指数和收益率曲线”。该指数将中国建设银行绿色债券承销发行经验和相关绿色债券标准及ESG评级方法有机结合,填补了当前中国债券市场缺乏一级市场绿色ESG债券发行指数的空白,协助国内外市场参与者实时了解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走势,引导国际资金对中国绿色资产进行积极配置,进一步推动绿色资本市场的全球合作发展,打造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标杆”。

2021年12月4日,“中国建设银行-万得绿色ESG债券发行指数和收益率曲线”荣获IFF(国际金融论坛)全球绿色金融奖,位居IFF本年度十大创新奖项之首。该奖项旨在对全球绿色金融领域及创新性解决方案进行表彰和奖励,极具国际影响力。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实施系统性改革的方针。这要求银行业变革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业务形式。在新发展理念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应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严格绿色信息披露,推动绿色创新,探索高质量经营之路。

首先,重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升绿色创新动能。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其需要得到绿色金融的支持,也需要政府对绿色金融进行激励与约束。绿色金融发展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必须由政府加以干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以市场为主导,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尽可能地降低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等风险。因此,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政府为引导,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这也是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根本原则。政府要积极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激励制度、创新货币政策、完善担保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增加绿色金融供给,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将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发挥出来,充分调动企业绿色创新活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

其次,加强绿色金融创新,丰富绿色金融内涵。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环境风险。商业银行在对传统能源行业,特别是对天然气、石油等行业提供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入。在新能源行业,商业银行需要结合地区发展规划,加大对风力、光伏、智能电网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针对石化、建材等制造业的低碳转型,商业银行要基于当前的绿色金融理念,开发相关信贷产品,实现与转型绩效指标挂钩,助力企业低碳转型。在交通运输领域,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交通运输电气化和传统交运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聚焦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排名靠前的新兴龙头民营企业及关联企业,创新生态金融服务。

最后,强化绿色创新监管,严格绿色信息披露。鉴于我国要完成“碳中和”、产能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应当包含关于绿色信贷授信的相关事实。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与格式,很多企业每年披露的项目都有所差别,不仅缺乏不同企业间的横向对比,而且缺乏同一企业的纵向对比。由于披露内容的规定并不完善,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虽会受到监督,但难以避免其对于应履行社会责任的忽视或对于已执行责任的粉饰。这很可能降低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可靠性。为减少企业与相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十分有必要。其可以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同时保护边缘利益相关者,从而为绿色信贷的执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SALAZARJ.Environmentalfinance:linkingtwoworld[R].Slovakia:AWorkshoponFinancialInnovationsforBiodiversityBratislava,1998.

[2]高建良.“绿色金融”:一种新的金融运营战略[J].云南金融,1998(1):21-22.

[3]殷剑峰,王增武.中国的绿色金融之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6):43-50.

[4]BRAUNE,WIELDD.Regulationasameansforthesocialcontroloftechnology[J].Technology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1994,6(3):259-272.

[5]RENNINGSK.Redefininginnovation-eco-innovationresearchandthecontributionfromecologicaleconomics[J].EcologicalEconomics,2000,32(2):319-332.

[6]王海龙,连晓宇,林德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区域绿色增长绩效的影响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6):80-87.

[7]肖仁桥,徐梅.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研究述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9-34.

[8]陈向阳.金融结构、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兼论绿色金融体系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20(4):41-50.

[9]余丹.绿色技术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有效支撑[J].人民论坛,2018(18):86-87.

[10]韩科振.绿色金融发展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关系研究:基于空间溢出视角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4):144-147,178.

[11]佚名.中国建设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实践[EB/OL].(2023-03-11)[2023-10-16].https://www.ifs.net.cn/news/1031.

收稿日期:2023-11-04

作者简介:

韩岚岚,女,1981年生,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会计、企业创新。

丁宇,女,1997年生,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

*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金融科技赋能山东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2023-XWKZ-007)。

猜你喜欢
绿色创新绿色金融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1
基于网络与PFI理论的企业绿色创新前因后果研究
理论观察(2016年12期)2017-04-12 16:23:10
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因素研究的文献综述
时代金融(2017年5期)2017-03-23 00:01:52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4:55:44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