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一、陌陌黄沙,心火燃尽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宁夏大漠黄沙莽莽,一望无际。远处的王维一驾马车,一袭包裹慢慢走来,准备谨遵皇命前往塞外边疆地区视察。此时,原本青翠的蓬草已经转黄,枝叶干枯,根离大地,最后随猎猎秋风卷成一团团,四处飘荡。就像此时的他,独自飘零,无所落地生根。
满面愁容的王维缓缓直起腰,撑着马车,眯起眼,举目眺望。天空无一丝云影,地上无一寸草木,万般情绪袭上心头,一波一波地冲击着他的思绪,只觉寂寥、悲凉无比。卷卷黄沙伴随着北风,一阵踉跄,他差点匍匐在滚烫的黄沙地上。
想起一向器重自己的宰相张九龄,王维就泣涕不止,如今一人奔赴凉州,表面上是去慰问官兵,实则是将他排挤出朝廷。官场短短几息,尔虞我诈,千变万化,还未来得及一展宏图,便深陷派系斗争,不得而出。王维呆呆站着,脑海不断闪现官场的龃龉和自身的下场,千般滋味涌上心头,提笔展纸写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然后反手将手中笔愤然扔出,胡乱翻出一瓶烈酒,扯开瓶塞,仰头灌下几口,只求那辣味压下涌上的酸涩、难平之气。天意弄人,一波三折。想当年意气风发,如今不过是一个毫无建树,被“发配”边疆的落魄潦倒中年人。
二、雏鹰展翅,马失前蹄
王维生于大唐盛世,亲历大唐从繁盛至极走向没落的关键历史节点。他出自河东王氏,在山东是响当当的豪门望族。可在大唐长安,属实算不得什么。
但在众人还不识李白时,他的诗已被长安权贵们争相传颂!然而王维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绝非仅仅为了文坛名声。他渴望科举及第,一飞冲天,才华得以施展,造福万民。
王维有一位朋友—岐王李范,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费心出谋划策,为玉真公主引荐王维,获得她的保举。于是,一曲《郁轮袍》听得玉真公主如痴如醉,佳人开怀,允诺待他考科举,愿意帮忙保举。
可惜王维偏偏是个纯纯的“倒霉大冤种”。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王维高中进士,出任太乐丞,负责朝廷礼乐方面的事宜。板凳还没坐热,王维就因属下伶人私自舞黄狮子而受到牵连,被贬济州(今山东济宁)。也有人说个中原因是王维做官前就与岐王相交甚密,受到唐玄宗猜忌,才招致被贬。总之,本踌躇满志的他,还未来得及大展身手,便已坠落枝头,远离朝堂,郁郁不得志。
好在在母亲的调拨下,王维一边调整心态,一边寄情佛教、山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倒也乐得清闲。
不久,王维重新盯上了一个人——张九龄。他能力出众,在长安城可谓风光一时。一番观察后,王维献诗给张九龄,自荐其才华。张九龄爱才且惜才,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王维喜获重用,官拜右拾遗。一切仿佛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王维打起精神来,继续为理想奋斗。
三、世事无常,塞上圆日
然而,世事无常,张九龄不久便在狡猾奸诈、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手里败下阵来。王维又惨遭牵连,被排挤出朝廷,前往渺无人烟的塞外寒苦之地。
路途遥远,广袤的塞外,望不见尽头。失魂落魄间,骤然看到烽火台燃起的浓烟,笔直而风吹之不散,直入云霄,欲冲破天际,显眼极了。荒凉的黄沙大漠在此衬托下,似乎也有了一丝人气,而目的地也在不远处。
正值夕阳西下,从山顶稍稍向下望去,滚滚黄河横贯黄沙地,呼啸奔腾而来,河水粼粼波光,金红圆日与黄沙相互映衬,美极了!
恍惚间,不知不觉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获知阵前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阅过壮阔苍凉的景色,终于辗转到达目的地,王维被排挤的落寞尽数散去,满腔豪情挥洒在笔墨间,一首《使至塞上》就此写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在官场沉浮数十载,几度波折,让他愈发沉寂,最后慢慢转向田园山水间寻找自我,半官半隐。东边离长安七十多里是著名的蓝田县,此处有一辋川,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园风光甚好。王维喜欢这里,便在这里修筑一处别院,休假时远离朝堂纷争,纵游山水间,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诗。这时候,他的诗大多带着清灵之气,超然于世。半隐居半官场,反而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