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彦灵 王建英
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项目“国学智慧与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编号:J2021361
摘要:磁州窑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民窑,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推动磁州窑陶瓷艺术融入学校美育具有可行性,既能够为磁州窑的传承和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也能够让学生们充分感受陶瓷艺术内在的美学价值,对于提升其自身的美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磁州窑陶瓷艺术进校园作为切入点,揭示其与美育教学相结合的深远意义,并探索其在学校美育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磁州窑;陶瓷艺术;美育;学校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上述意见要求,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深挖美育元素,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磁州窑陶瓷艺术融入学校美育教学为例,谈谈对具体实施路径的思考。
一、磁州窑陶瓷艺术美育情况调查
磁州窑历史悠久,其所在地区从宋代至今历经多次更名或地域行政区县划分。笔者以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方圆50公里作为调查范围,在该区域内随机选择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磁州窑陶瓷艺术的知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磁州窑陶瓷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少数学生未进行过了解。综合调查结果来看,磁州窑陶瓷艺术在当地学校美育教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二、影响磁州窑陶瓷艺术美育发展的因素
(一)对美育概念认知不足
蔡元培曾说过:“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当前部分学校在美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少数教师的美学素养有待提高,对美育理解存在偏差;二是学校开展美育教学所需的硬件、软件都较为薄弱和欠缺,有待改进。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持续加强美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比重,人们也充分认识到美育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难以忽略的环节,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构建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美育核心素养,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对磁州窑陶瓷艺术价值认识不足
陶瓷是人类生活中出现很早的器物,与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一种人工制造的器物像陶瓷这样能够与人类构成如此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其中,磁州窑作为我国北方非常庞大的民窑体系,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在民间非常流行。磁州窑能有这样的普及率,与其强烈的民俗性有着很大的关系。磁州窑陶瓷艺术不仅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而且在学校美育教学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磁州窑陶瓷艺术这一媒介延展出来的公共教育活动,体现的正是润物细无声的美育教学理念。遗憾的是,当下磁州窑陶瓷艺术课程在少数学校美育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原因便是对于磁州窑陶瓷艺术价值的认知不足。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磁州窑是创烧于北宋中期的民窑体系,窑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沿名之。”由此可知,磁州窑之名得自磁州,并以磁州为中心辐射至山东、山西、河南、四川、江西、安徽、陕西等地,其中,河北、河南和山西三省较为集中,形成了自宋代以来庞大的磁州窑体系。
磁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原材料较为粗糙,不似景德镇那样细腻,因而形成了“粗瓷细作”的艺术特征。为弥补不足,磁州窑匠人集思广益,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陶瓷装饰技法,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因而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磁州窑主要生产老百姓日常使用的生活器皿,其所使用的原材料中多含有铁、钛、铝等成分,白度不高,呈灰白和灰褐色。因其民窑特性,在生产制造上更为自由,形成了技艺庞杂、品种多样、流通广泛的特点。在装饰上,磁州窑在宋代五大名窑基础上突破了单色釉的限制,不仅烧造白瓷、黑瓷、黄瓷、绿瓷、三彩,更是形成以刻花、彩绘为代表的装饰技艺。
磁州窑陶瓷作品的纹样和造型,充分体现出了先民的智慧结晶,历朝历代的磁州窑匠人们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纷呈的作品。例如,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缠枝牡丹梅瓶(图1),白地剔黑花,施釉准确,刻剔精巧,黑花浓郁深沉,色感对比强烈。梅瓶在元代作为一种实用性酒器,备受推崇,原因有二:其一,梅瓶瓶口小颈短,便于封口系绳;容量大,便于搬运。再配以小巧的盖子,形成巨大且密闭的空间,使得酒香经久不散,这也是古人储酒的方式之一,底足外翻则能够保证瓶身稳定,防止酒液倾洒;其二,梅瓶盛酒也有“久(酒)久平(瓶)安”的美好寓意。老百姓因梅瓶造型优美、寓意美好,因此对其甚是喜爱。可以说,磁州窑梅瓶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再如北宋磁州窑白釉黑彩划花牡丹纹瓶(图2),圆唇外翻,小口,短束颈,丰肩,圆腹,腹壁向下弧收隐出圈足。圈足涩胎,见化妆土、透明釉流散。胎色浅灰,胎质坚实,瓷化程度非常高,且釉面滋润、画工精湛、刻工流利,实为一件不可多得的磁州窑精品,值得后人珍视。
在磁州窑瓷器烧制的过程中,匠人们秉承“惜物”的价值观,在选材时讲究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物尽其用,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此外,磁州窑匠人还将花卉、人物、鸟兽、虫鱼、山水等物象绘制到瓷器上,栩栩如生且富有情趣,开创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纪元,为宋代之后青花瓷和五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磁州窑是我国陶瓷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也在世界陶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应当如何继承和弘扬这宝贵的文化财富,并切实应用到各级学校的美育教学之中,是一个值得磁州窑地区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美育视角下磁州窑陶瓷艺术发展建议
调查发现,当前少数学校对磁州窑陶瓷艺术融入学校美育教学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缺乏统一的规划组织,呈现出一种较为随性的状态。此外,陶瓷美育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相关教学活动一直停留在课本上,教学效果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方面的思考:一是要学思并行。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大对美育知识和磁州窑文化价值的重视。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学生思考的深度,做到学思并行。这就要求师生们勠力同心,深入研究和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疏漏和不足,以更好地提高美育教学的质量。二是构建特色化陶瓷艺术教学体系。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磁州窑地区开展陶瓷艺术美育教学活动的地理优势和必要性,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而丰富的学习空间。
在磁州窑陶瓷艺术美育教学活动中,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要遵循学校的美育教学规范,因此构建特色化陶瓷艺术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陶瓷艺术课程教学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开设以磁州窑陶瓷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磁州窑陶瓷发展史。而陶瓷艺术在磁州窑地区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进校园,首先要明确所要面对的学生群体,基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在幼儿阶段以欣赏为主,在中小学阶段可适当加入实践环节,并将教学侧重点放在美育视角下对磁州窑陶瓷艺术欣赏、实际制作和内涵思考之上。另一方面,通过对美育知识的学习,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寓教于乐的艺术体验带入现实,让他们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陶瓷作品。学生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用“眼看、耳听、手感受”的感知方式体悟磁州窑陶瓷艺术,相比传统说教,更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培养作用。此外,采用学生互评、教师总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对学生现阶段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改进与提升。
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和磁州窑生产基地、非遗传承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磁州窑陶瓷艺术展,并深入窑址、厂区等地进行交流学习,让学生能够实地感受磁州窑陶瓷艺术之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同时帮助他们感悟陶瓷制作不易,从而形成“惜物”观念。
总的来说,就是要将磁州窑陶瓷艺术真正地融入学校的美育教学体系之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对美的向往。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体悟磁州窑陶瓷的艺术之美、技艺之高,并积极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与创新意识,实现从美育拓展到智育。
四、结语
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将人们带入磁州窑的神奇世界。磁州窑陶瓷艺术通过独特的材料和技艺体现美学内涵和审美趣味,使公众对美的追求物态化,最终成为观赏和品评的对象。在当下,增强广大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探索艺术教育的全新途径是一个重要课题。而将磁州窑陶瓷艺术融入学校美育的过程,既是磁州窑陶瓷艺术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学校美育教学的有效手段。这不仅有利于磁州窑陶瓷艺术的发展,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通过火与土的幻化,在使学生们懂得欣赏、制作磁州窑陶瓷作品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净化心灵、升华情感。
参考文献:
[1]黄高才.大学美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陈正凯,徐婷.美育视角下高校陶瓷艺术课程教学研究[J].陶瓷研究,2022,37(04):90-92.
[3]王建中.解读磁州窑陶瓷装饰艺术的创新理念(一)[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43(02):18-20.
[4]绿宝石艺术陶瓷馆.磁州窑的概述[OL].(2011-03-02)[2023-09-26].http://www.zhongguociwang.com/show.aspx?cid=132&id=3521.
[5]贾聚鑫,孙晓明,戚彬.浅析中国陶瓷文化中的惜物价值观[J].山东陶瓷,2022,45(02):9-15.
[6]张文婧,赵昕.试论高等教育中美育功能的挖掘——以传统陶瓷文化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154-156.
[7]臧小戈.古朴闲逸 磁州窑的刻花与彩绘[N].光明日报,2021-08-01(011).
作者简介:
董彦灵(200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王建英(197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博士,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