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洁
【导语】
《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强调了严谨认真、独立思考、正确辨别和切实行动的重要性。高中阶段是培养独立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时期,让高中生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理性思维习惯至关重要。
选文一
猛虎与蔷薇(节选)
◎余光中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译成中文便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我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因为它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许多哲学家所无法说清的话;它表现出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但同时更表现出那两种相对的本质的调和。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蔷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而“细嗅”刚好象征着两者的关系——两者的调和与统一。
原来人性含有两个: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其一如夜莺、如静池、如驯羊。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和内向,所谓戏剧型的和图画型的,所谓戴奥尼苏斯艺术和阿波罗艺术,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所谓“静如处女,动如脱免”,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一句话,姚姬传所谓的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
东坡有幕士,尝谓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他显然因此种阳刚和阴柔之分而感到自豪。而柳永的词句,“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以及“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又是何等境界!他如王维以清淡胜,却写过“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诗句;辛弃疾以沉雄胜,却写过“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的词句。再如浪漫诗人济慈和雪莱,无疑地都是阴柔的了。可是清啭的夜莺也曾唱过:“或是像精壮的科德慈,怒着鹰眼,凝视在太平洋上。”就是在那阴柔到了极点的《夜莺曲》里,也还有这样的句子:“同样的歌声时常——迷住了神怪的长窗——那荒僻妖土的长窗——俯临在惊险的海上。”至于那只云雀,他那《西风歌》里所蕴藏的力量,简直是排山倒海,雷霆万钧!
也就是因为人性里面多多少少地含有这相对的两种气质,许多人才能够欣赏和自己气质不尽相同甚至大不相同的人。例如在英国,华兹华斯欣赏弥尔顿,拜伦欣赏蒲柏,夏洛蒂·勃朗特欣赏萨克雷,司各特欣赏简·奥斯汀,斯温伯恩欣赏兰道,兰道欣赏勃朗宁。在我国,辛弃疾欣赏李清照也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但是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梅村、子山晚作悲凉,萨松在第一次大战后出版了低调的《心旅》。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创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业;涵蕴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才能做到孟郊所谓的“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搓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芽,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一个人到了这种境界,他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廿世纪人一样的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的纯真,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选自《猛虎与蔷薇》,有删改)
◆含英咀华
这篇文章紧紧围绕“猛虎与蔷薇”点明了人性的两面性及两者的调和与统一,逻辑结构完整,过渡自然,观点鲜明,并且擅长使用比喻、比拟、对比、对仗等手法,使文章拥有诗一般的意境和旋律。此外,文章还辅之以丰富例证,如在论证人性具有两面性的观点时,作者旁征博引,例举了中外名家大量诗句,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和说服力。总而言之,文章既有条理清晰、观点通透的哲理性,又有语言细腻、修辞生动的优美感,值得反复揣摩品味!
选文二
与王介甫第三书
◎〔宋〕司马光
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又曰:“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
(选自《司马温公集》,有删节)
◆含英咀华
这封书信写作的背景是: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与王介甫书》,批评王安石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然后王安石据理辩争,写下《答司马谏议书》;于是,司马光又写下《与王介甫第三书》,信中对王安石的解释进行了批驳。这封书信行文简洁,理足气盛,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回避了一些要害问题,而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进击。
探究任务
【文本呈现】
同是一个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选自乌尔法特《生活的滋味》,有删改)
◆思想探究
只有经历过口渴难耐才能够知道水的重要,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够懂得生活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作者由生活中常见的“喝水”这一现象引入到对生活的思考,通过举例、对比论证揭示了“只有亲身经历、体验过,才能懂得生活的滋味”这样一个深刻而辩证的主题。文章缘事说理,具有十分强烈的感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