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政论文的说理艺术

2024-06-20 08:55陈忠泉雷英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4年23期
关键词:小人君子文章

陈忠泉 雷英

入乎其内

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经历大都有很浓烈的政治色彩。可以说,除了一部分真正“出世”的人以外,中国古代文人几乎都热衷政治,表现之一就是留下了数量繁多、种类繁杂的政论文。这些文章议论时政,观点鲜明,气势澎湃。我们可从论证结构、推理方式、论证方法等方面入手鉴赏古代政论文的说理艺术。

一、构思缜密,特征分明

政论文注重“论”,在论证结构上,它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维方式。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第二段分析仁君为何而“思”这一核心问题。首先针对历史上的君主们“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普遍情况进行设问;接着回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其志,则纵情以傲物”,并进一步分析“竭诚”与“傲物”的结果;最后得出“不积德义,不得民心”的结论,分析深刻,表述精练。第三段则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十思”,再次强调只有积德义才能最后取得“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效果。文章布局严谨,条理清晰,思路缜密,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二、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所谓逻辑严密,就是要在说理中注意逻辑链条的完整,一环扣一环,不跳跃,不断片,不冲突。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采用演绎推理的方式,首先“立名实”,即“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指出“名实相符”才言之成理,这为驳斥对方的观点提出了儒者公认的理论论据,是大前提。然后,循名核实,逐条反驳名不符实。最后得出结论——天下之理未得,指出对方的批驳都是毫无根据、难以服人的。作者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运用严密的逻辑来阐述、证明自己的观点,让文章无懈可击。

三、论证周密,令人折服

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是使论证周密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紧紧抓住事物的要害,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正反对比,使所要阐发的道理深入浅出,清晰明了。文章开篇不谈政事,不议时局,而用两个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来设喻:树木成长需“固其根本”、河流长远需“浚其泉源”,以此来引出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不仅形象而且贴近生活,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喻巧而理至”。此外,文章运用正说反说、对比鲜明的手法,不但使行文富于变化,而且使主旨的阐述更为具体、严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更令人折服。

出乎其外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有删节)

◆赏析

面对保守派为一己私利相互勾结,并且视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有志于改革的人为“朋党”,欧阳修写下了这篇颇具有战斗性的《朋党论》,给保守派以坚决的回击。文章中心明确,论证严密,既举例子又讲道理,还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是一篇典范的政论文;同时语言义正辞严,表现出君子的坦然正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君子的风范。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有删节)

材料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慕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①嬂(zhí):细致。②渫(xiè):流通。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O民P以Q粟R为S赏T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之尝闻”“莫之或止”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

B.亡,意为没有、无,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同。

C.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

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的“方”,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答:

(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答:

4.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请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小人君子文章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指印小人来了
君子无所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有君子之道四焉
木勺小人
与小人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