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娜(采编)
最近,上海歌舞团副团长、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凭借舞剧《朱鹮》中鹮仙一角获得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评委对她的舞台表现赞誉有加:朱洁静以细腻灵动的肢体语言,塑造了一个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将朱鹮鸟矜持、高贵、敏感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具有独特的东方美感。经过数百场演出和时间的打磨,其表演日臻完美。在以温婉的舞蹈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朱鹮》也成为朱洁静舞蹈生涯的扛鼎之作。
作为榜首的朱洁静在领奖舞台上也激动地表示,今年恰好是《朱鹮》首演十周年,这朵“白玉兰”对于自己是一份巨大的肯定。“10年对于舞台从业人员来说,可能是弹指一挥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舞蹈演员而言,我的10年好像挺重的、挺漫长的。特别是把10年放在一个角色身上,你要经得起时间在舞蹈演员身上的变化,你要经得起观众的更新,你要经得起更快速、更多元的舞台变化。”
“我不再害怕10年”
朱鹮又叫朱鹭,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东方宝石”“吉祥之鸟”。舞剧《朱鹮》以农耕时代、近代、现代三位男主人公的视角,讲述朱鹮仙鸟在不同时代遭遇的种群命运变迁,极致浪漫的表现手法,让很多观众为这对穿越时空的“王子与公主”落泪。“《朱鹮》的故事是人与鸟三生三世的那种穿越时空的跃迁,但它讲述了一个特别现实的故事——通过人和鸟这样一个载体,表达我们对于生命、对于自然、对于地球的敬畏。”谈起与朱鹮的十年之情,朱洁静满满都是回忆:“记得刚拿到这个角色时,我特别不自信。因为,在朱鹮面前有两座高峰,西方的天鹅湖和东方的孔雀,我对即将要演绎的朱鹮一点底气都没有。”为了深入角色,朱洁静做了大量的功课。有一次她呆了一天看朱鹮怎么喝水,怎么觅食,怎么飞翔,怎么挠痒痒,怎么发呆,由形入神,最终在练功房逐步形成了朱鹮的语言。“朱鹮起源于中国,发现于中国,最后繁盛于中国”,朱洁静说,“我们把中国文化的‘圆、拧、倾,来自戏曲当中的古典舞元素,运用到朱鹮身上。”结合舞蹈动作,让朱鹮在舞台上“活”起来,把朱鹮的惯性动作变成自己的肢体语言,在朱洁静看来,这只是很基础的“第一阶段”。
“我跳《朱鹮》的第一阶段,是形似”,朱洁静说,“《朱鹮》不是一炮而红,初期我都是停留在第一阶段”。一场一场,跳得多了,观众的反馈,自己的感受,一点点积累起来,朱洁静感到自己对《朱鹮》的演绎越来越得心应手,也对朱鹮越来越了解,越来越有感情。“虽然朱鹮是一只鸟,一种动物,它也有它的感情,它的灵魂”。朱洁静曾仔细观察朱鹮的眼神,试想它与世界的关系,她在舞蹈的肢体语言里注入了自己的情感表达,这是舞者对舞蹈的再创作,“这花了我很长的时间”。朱洁静说,这个过程是她跳《朱鹮》的第二阶段,从“形似”到“神似”。
第三个阶段,“是最奇妙的”,朱洁静说:“就像‘开窍”。那是朱洁静带着《朱鹮》去日本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有一天,舞团集体去了位于佐渡的朱鹮保护区,那是朱鹮在日本最后的栖息地。在纪念馆里,朱洁静“遇见”了日本本土的最后一只朱鹮——阿金——的标本。在阿金面前,朱洁静停留了许久,默默注视着眼前这个栩栩如生的标本。“突然我觉得它的眼睛动了一下,我好像听到了它在跟我说:我的族群灭亡了,我飞不动了,我选中你,来当我的翅膀,把我的故事告诉全世界……”那一刻,朱洁静觉得整个人好像被唤醒了,点燃了,从那以后,朱洁静再跳《朱鹮》,便和从前不同,她仿佛背负了一个族群的使命,用自己的舞蹈,架起朱鹮群体与人类之间的交流。“这就是我跳《朱鹮》的第三个阶段,我‘忘记了之前所有的模仿,对动作的追求,我带着阿金的嘱托,带着这个鸟群的祝福,我就是朱鹮”。
从2014年首演至今,上海歌舞团倾情打造的“现象级”舞剧《朱鹮》先后前往日本、美国等国家30余座城市展演85场,向世界展示中国舞蹈的华丽风采、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赢得了海外观众的如潮好评。“《朱鹮》10年了,我觉得它没有老。或许它的舞美、服装、讲故事的方式,可能有点‘老了。但是,为什么《朱鹮》依然会被观众看见、被观众喜欢?我相信,是来自我们对角色、对舞台的这份敬畏和赤诚,最能够打动观众的永远是人的情感。”而朱鹮带给朱洁静的也远不止于舞台上的荣耀:“我不再害怕10年,从今以后,我不再说自己是个老舞蹈演员了!我觉得我还年轻着,在舞剧的世界、在戏剧的世界里我还年轻!在白玉兰戏剧奖颁奖晚会上,我看到了这么多老艺术家和前辈,看到这么多在自己的剧种里发光的演员,我觉得太好了,永远不会老,我们永远在舞台上做梦!”
赋予传统红色故事一种新的时代审美
5月27日晚,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官宣了重磅消息,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将作为今年的开幕影片于6月15日进行世界首映,揭幕今年的光影盛宴。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自上海歌舞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排的原创同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解放前夕,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是由上海这座城市红色文化基因孵化而生的一张城市名片,也是朱洁静《朱鹮》之外的另一个出圈代表作。在遇到它的初始,朱洁静曾一度认为这是一个命题作业,觉得红色题材离我们今天太遥远,年轻人感受不到它的温度。但是当真正走近那段历史、那群故事的主人公以后,她渐渐发现,红色旋律是在血液里流淌的,是在记忆里回荡的,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需要去唤醒它、点亮它!“我突然意识到,当我们用守正创新的理念和审美赋予传统红色故事一种新的时代审美,艺术和市场是可以双赢的。”
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突破性的编导创意和优秀的表现力,首演即一炮打响,至今已演出超600场。此次,上海歌舞团携手尚世影业推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将“采用了部分电影叙事手法的舞剧”变成了“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再度焕新故事表达。导演通过拆解重构了舞台版本的“电波”,用丰富的电影视听手法,将历史资料、实景拍摄、舞台拍摄融合在一起,让几重空间、几条线相互交叠。这对演员的表演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往习惯了用夸张的身体表现情绪的舞蹈演员,这次则需要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传递更生活化的真实感。“在舞台上你可以更肆意自由地用你的身体去说话,但是在镜头里面我觉得很难的就是当你身体在用力的时候,你的表情还要像在生活一样那么自然,所以影视跟舞台还是有一定的界限的,确实是跨了这个界去到一个新的领域。”朱洁静透露,当拍完电影版,再回到舞台上演出的时候,身边的人和自己都感受到发生了一些变化,“新的东西被吸收了,我们再回到自己,发现带来的帮助是很大的。”说起这次新的尝试,朱洁静的表情带着雀跃,你可以很明确感受到,她对于舞蹈的喜爱让她做一切与舞蹈有关的事情都充满了投入和期许。
一部红色题材舞剧,“李侠”“兰芬”两个历史中的人物,为何能打动那么多今天的年轻人?在朱洁静看来,唯有“真实”最动人。“李侠”的原型是李白烈士,今年是他逝世75周年。在解放战争决战阶段,他用无线电波架起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却在上海解放前20天牺牲。朱洁静所扮演的“兰芬”原型是李白烈士的妻子裘慧英。这位地下党员、妻子和母亲身上有着令人动容的坚贞、冷静与顽强。如果说跳《朱鹮》,让朱洁静学会的是“珍惜”;那么“兰芬”让她感受到平凡人的光芒,“兰芬”这个角色,让朱洁静第一次想要把自己“藏”起来。在《朱鹮》中明艳动人始终吸引所有人目光的“鹮仙”,这一次要演绎一个平凡的“上海阿嫂”,朱洁静为此所做的第一个功课就是深入生活。从小跳舞,习惯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的她,转身将目光投向身边的母亲、女儿、妻子。她拿起扫帚扫地、用棒针织毛衣、练习叠衣服,在老电影中探寻“老底子”女人如何生炉子,习惯随身带一把蒲扇扇风、掸灰、遮阳、驱蚊。演的最高境界是“不演”,她把自己彻底投入角色中,从演绎“兰芬”到变成“兰芬”,让这些家常琐事融入生活,在舞台上不着痕迹地舞出烟火气。和“鹮仙”中展现强烈的朱洁静风格不同,“兰芬”的演绎让她重新定义自己:“所以我觉得一个舞蹈演员,和影视演员或戏剧演员,共同站在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舞台上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总觉得舞蹈演员好像只能跳舞,我们的功夫不仅在舞蹈,还应该有表演。你不光要有技术,会跳舞,也要懂得刻画人物。”除了表演上的感悟,《电波》带给朱洁静的还有精神理念的升华。剧中结尾时有段双人舞,在舞蹈中加入了许多细节,兰芬明知挽留是徒劳的,依然疯狂地替李侠抻平衣服上并不存在的褶皱……那份依依不舍的爱隐忍克制,格外让人动容。正是这样生活化的处理,让人们看到,共产党人的另一个侧面,面对爱别离,也会经历内心的煎熬,但最终是信仰,让他们义无反顾舍身为国。
从“鹮仙”到“兰芬”,朱洁静得到的另一重感悟就是,不再“唯美是从”。“我从小就有一个舞蹈梦,当时对舞蹈没有太多具象的概念,只是觉得它和‘美丽这个词是最贴近的。”说起对舞蹈的初心,朱洁静笑得一派天真:“有一年大年三十,妈妈从上海给我买来一件红裙子,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裙子。我们浙江有一个习俗,大年初一一定要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所以那天我穿上这条裙子,觉得自己太美了。后来为了一直穿漂亮的裙子,我就爱上了跳舞。”之后,朱洁静踏上了舞蹈学习的业余班、兴趣班,成为小小的舞蹈演员,16岁从上海市舞蹈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歌舞团的前身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开始了职业舞者生涯。“今天再回头看这条裙子,我会发现它就像是舞蹈递给我的一把钥匙,它交到了我手上,带领我一点一点开启舞蹈之门,进入舞蹈学校、进入歌舞团、进入社会,再慢慢地进入大众的视野。”多年之后,那个为了红裙子为了“美美的”而踏入舞蹈天地的小女孩,却在微博上发了一张露出自己骨节凸出、青筋暴起、红肿带伤的双脚的照片,并配文:“我觉得它们挺美的。”这张真实到令人震惊的照片赢得了数万的点赞和转发。对此,朱洁静说,以前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就不愿意把它们暴露出来,或者总想把它们遮起来,但是现在她觉得,可以把那种东西撕掉,更真实地去告诉大家,舞蹈演员的脚是什么样子。“当你真正热爱一件事的时候,不光看到它给你的回报。舞蹈能让你变瘦、让你变美,但也会让你痛、让你饿、让你哭、让你孤独寂寞。只有真正的热爱,忠于自己内心热爱的时候,你才可以心甘情愿接受它需要你承受的代价,用热爱把这些或许消极的一面变成一种更大的能量。”在朱洁静看来,这种热爱像心跳、像跳舞时的呼吸,一定是起起伏伏的。“旋律的高低,构成舞蹈的脉搏和心跳。或许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起起伏伏,不可能永远像跑道上的飞机一样稳步上升,但忠于自己内心的热爱,可以承受一切。”
敬请期待一个古典而当代的李清照
有人说舞蹈家黄金时期不过10年,有和朱洁静同龄的舞者从30岁就开始焦虑是不是临近“退休点”,可她却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并不断挑战自我,创造着崭新的角色——4月26日凭借《朱鹮》摘得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榜首;《永不消逝的电波》同名舞剧电影于5月26日上海解放75周年当天推出“献礼场”放映;6月初,上海歌舞团已经在官方公号推出预热视频,由朱洁静主演的新舞剧《李清照》于6月7日开启预演。
今年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诞辰940周年,舞剧《李清照》将通过舞蹈、音乐、光影等艺术手段,讲述李清照的传奇人生和卓越才华,创造性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李清照》很难跳,但值得跳。”朱洁静说,“她是另一座山峰。创作《李清照》的过程,就像十月怀胎,主创和主演团队用智慧、养分去孕育它。在近千年之前,李清照是一朵最独特的花。我相信,今天在上海,在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舞剧《李清照》也会是中国舞剧一朵最独特的花。”
谈及为何如此之“拼”,朱洁静说,青年演员就应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踏踏实实潜心创作:“剧场是我的家,是我的立身之本。舞者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资格,也不能在过去的成绩单上‘躺平。我的老团长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身处最好的时代,没有理由不好好跳舞!”的确,近年来随着舞蹈的发展和舞剧作品的“出圈”,观众对舞剧的需求和期待都在急剧增加,优秀的舞剧“爆棚式”地涌现,这一切都让朱洁静感到兴奋:“我觉得现在就是舞剧的春天。”舞剧和舞蹈有什么不同?不断推出“现象级”作品的朱洁静自有亲身实践得到的“真知”:“在舞剧表演方面,我觉得以前的舞蹈演员更关注动作、技巧,用身体表达自己,主要是展现舞蹈的‘形;而现在的舞剧对舞蹈的‘神和‘演员这两个字有更高的要求。”演绎了这么多舞剧,朱洁静很重视“演员”这个身份;“我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一名舞蹈演员,还是一名话剧演员、音乐剧演员、歌剧演员。我希望我是一名全方位的演员,能用我的身体、我的微表情说话,甚至能用我的后背、我的头发丝说话。”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兰芬也好,《朱鹮》里的鹮仙也好,包括最新与大家见面的“李清照”,在表现每一个角色的时候,朱洁静都在努力思考怎么用舞剧的形式告诉观众,“我就是她。”“在做这些功课的时候,我已经不再框定在‘舞蹈演员这个概念里了,而是像一名影视演员、戏剧演员那样体验、融入角色,我需要在舞蹈表演开始之前就让观众信服我就是这个角色。”在朱洁静看来,这些都是过去的舞蹈演员容易忽略的,“那时我们还只沉迷于舞蹈技术为我们赢得的掌声,但是今天的观众需要更全面、更复合型的舞剧演员。观众的反馈经常让我觉得有压力,因为我发现很多观众对角色的理解比我还深刻,还透彻,让我觉得我要不断反思、继续学习。我觉得今天的舞蹈演员时时刻刻都要有‘箭在弦上的状态,要不停地更新自己对舞蹈和舞台的认知,不让自己掉队。”
关于未来,朱洁静说,一部好作品的诞生、一批年轻演员的成长和从演员到管理者承上启下的接班,这些都是她的课题,也将成为她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会过瘾的,就算有下一部、下下部,依然不会过瘾,我很贪心。但我眼里不能只有自己,我会把工作交给年轻人。所以我特别想带着他们别掉队,我也别掉队。”朱洁静表示,她将带领团队大胆突破、潜心创作,在舞台上释放最大的艺术能量,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上海这片深厚的文艺土壤上,她要为时代、为人民创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用实际行动肩负起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