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霁瑶
作为流体输送的重要机械设备,泵的身影无处不在。从农业灌溉到城市供水,从能源化工到船舶排水,有液体流动的地方往往就有泵在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泵则扮演了“动脉”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农业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泵在现代化农业中主要应用于水利工程、农业灌溉、农药化肥、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等。”在5月25日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经济论坛“新质生产力驱动现代化农业新发展”分论坛上,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海军介绍。同时,他表示:“泵的部分细分领域仍然被国外品牌垄断,关键技术亟待突破,我们作为国内泵企业的代表任重道远。”
我国泵业发展还有哪些亟待突破的短板?农业机械装备创新该如何驱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在各领域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当下,现代化农业又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围绕以上问题,论坛结束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沈海军进行了专访。
沈海军总结了泵业的三大特征:“一是泵属于通用机械,关系着现代社会的运转,涉及千家万户、千行百业;二是泵产品耗能较大,是绝对耗能大户;三是部分高精尖领域泵技术仍被国外品牌控制,关键核心技术亟须突破。”
聚焦到农业领域,泵业又扮演了何种角色,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沈海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表示,现代化农业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更包括第二、第三产业。从产前的水利工程、农业灌溉、农药化肥,到产中的农业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再到产后的冷链、销售等,泵作为流体输送核心机械设备,在现代化农业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泵业的技术创新将带来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助力现代化农业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沈海军表示,泵是实现农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一环,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技术,泵能够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自动调节灌溉量,实现精准灌溉。这不仅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也极大提升了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效率。以京东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为例,该项目应用的“无土栽培种植技术”,不仅需要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还需要配合环境控制系统,对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和调节,对泵产品的循环精准计量、品质、性能、适配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南方泵业为其匹配了卧式泵和管道泵,实现了精准计量灌溉,降低运营成本。
二是泵还能助力现代化农业实现节能减排。沈海军表示,随着泵节能技术的发展,节能泵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节能泵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结构、材料等,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也促进了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沈海军向记者透露,预计2024年中国泵市场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占全球泵市场约50%的份额。但他也直言,尽管中国泵业市场规模庞大,但行业内部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国内泵业企业数量众多,但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分散;另一方面,外资品牌巨头林立,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占领高端市场,国产品牌泵在高端市场中的份额较低。”
“国产品牌泵与进口品牌泵之间还是存在一道技术壁垒。”沈海军坦言,国际泵业巨头的产品依托全球化,在研发和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专利,被应用于不少高精尖领域场景,像石油与天然气领域、海洋工程领域、化工工业领域、核电领域等。相比之下,国产品牌泵产品由于起步晚,国内早期应用场景有限,多数还是在基础场景中应用较多,例如农业灌溉领域、市政工程领域、建筑工程领域、煤矿工程领域等。
正因如此,沈海军表示,南方泵业等国内泵企业任重道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
农业虽是传统产业,但绝不是落后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驱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极为重要。沈海军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将为农业领域带来三方面的转变。
首先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精准播种、施肥和灌溉,大大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是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借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农业产业链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和高效协同,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再次是农业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沈海军表示,农业产业正经历着深度的转型升级,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等绿色农业模式不断涌现,高效节能设备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能耗,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然,我们不应仅局限于技术或设备的更新,更要转变思维方式和生产模式。”沈海军补充道。在他看来,农业领域需要高效、智能、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在现代化农业领域,南方泵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尝试。“像我们的轻型立式多级离心泵、卧式单级离心泵以及供、排、净、治系统节能解决方案产品,在节能方面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节能产品及解决方案广泛应用在现代化农业中的水利工程、农业灌溉、农药化肥、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等领域,特别在农田灌溉和智慧种植领域成绩都很不错。” 沈海军告诉记者。
责编:姚坤 yaokun@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