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玲
入乎其内
小说一般以写人叙事为中心,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所要反映的主题。我们在阅读时,要品味小说形象、情节、语言,欣赏小说风格,从而更好地把握小说内容。
一、品味小说形象
我们要通过品味、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人物的心理,达到把握小说内容的目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通常受其所在时代的影响,通过品味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等描写,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人物的内在情感和性格特点。我们还要注意事物形象与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可做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可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特点等;景物形象包括自然景物形象和人造景物形象,主要为故事情节提供背景,为展现人物特征服务。
二、概括小说情节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要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情节的各阶段之间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就是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除此之外,情节安排经常使用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延迟、对比等技巧,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三、赏析小说语言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一方面要关注小说整体的语言风格,如现实主义小说大部分具有通俗易懂、口语化等特点。不同作家小说语言风格也不同。另一方面要关注小说的语言表达方式,即用词、句式、修辞。用词包括使用方言、叠字叠词、善用动词等;句式有长短句、整散句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语言表达方式较好的小说,可以精准地反映出小说情境中人物的情感状态,令人回味无穷。
四、欣赏小说风格
古今中外小说,类型多样,风格各异。不同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地域的社会生活,但是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欣赏不同风格的小说,要思考不同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还要注意生动的情节中存在符合实际的逻辑链条,体会小说引人入胜的语言魅力。
出乎其外
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
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屋里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她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这样躺了十年。
她死了。
(选自汪曾祺《珠子灯》,有删改)
◆赏析
小说塑造了孙淑芸这个“未亡人”的形象。她曾接受过较为开明的教育,也接触过新思想,然而迂腐的封建观念使之难以摆脱封建礼教的桎梏。丈夫死后,为了恪守封建贞操观、维护家庭“荣誉”,她在“新房”里默默地躺了十年,最终寂寂死去。汪曾祺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旧中国女性命运的深刻同情和悲悯。小说语言朴实,叙述风格客观冷静,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暗有波澜,为整篇小说笼上一层哀伤的色彩。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羊兹拉特(节选)
◎〔美国〕艾萨克·什维新·辛格
这年冬天天气很暖和,还没有下过雪。农民们担心,由于干旱,冬粮收成准不会好。嫩草一露头,农民们就把牲畜赶到牧场去。
皮匠鲁文犹豫了好久,终于决定卖掉山羊兹拉特。因为它已经老了,挤不出多少奶了。镇上的屠夫费夫尔答应给他八个银盾。这笔钱足够家里过节的开销了。鲁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牵到镇上。
阿隆的母亲、阿隆的妹妹安娜和密丽安听说要卖掉山羊,伤心得哭了。阿隆知道把山羊交给屠夫费夫尔意味着什么,但是他又不敢违抗父命。阿隆穿上棉夹克,在山羊兹拉特的脖子上拴了根绳子,准备了两片涂着乳酪的面包路上吃。
阿隆在羊脖子上拴绳子时,山羊像往常一样,温顺地站在那里。全家人与山羊告别,它舔着鲁文的手,摇着它那小小的白胡子。兹拉特一向信任主人。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
突然间乌云布满天空,一阵冷风吹起。乌鸦低空盘旋,呱呱地叫。阿隆没想到,下起冰雹来。一会儿,天昏地暗,冰雹又转为大雪,遮天蔽日,通向镇上的路弯弯曲曲,阿隆找不着路了。兹拉 特12岁了,知道冬天是什么。但是当它的腿越陷越深时,它便转过头来诧异地瞧着阿隆。雪越积越厚,冷风呼啸,掀起一股股白色粉末。兹拉特停住,它再也走不动了。它倔强把蹄子固定在地里,咩咩地叫着,好像在恳求阿隆把它带回家。山羊的白胡子上挂着冰柱,羊角上的冰闪闪发光。
阿隆知道,如果找不到地方躲避一下这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他们会冻死。雪已没过了双膝,手脚也冻麻了,呼吸困难,风雪呛得他喘不过气来。
突然,他看到了什么,好像是座小山包。他拖着兹拉特,走近一看,他才认出那山包原来是个大草垛。阿隆高兴极了:他们有救了。他费劲力气在雪中挖出一条通道,摸到干草后,掏出一个藏身的草窝来。干草垛里还是很暖和的,而且干草正是兹拉特爱吃的。草垛外面,雪继续下着。
山羊的身体散发着热气,阿隆紧紧地依偎着山羊。在他眼里兹拉特简直是他的姐妹。他捋着兹拉特的毛问:“如果我们找不到这个干草垛,咱们俩早冻僵了。”“咩。”山羊说。“哎。”阿隆耐心地说,“你不会说话,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对吗?”“咩。”
阿隆带的食物都已经吃光了,但是兹拉特有的是奶汁。雪下了三天三夜,阿隆和兹拉特晚上和白天大半时间都在睡。第三天晚上,雪停了,但是阿隆不敢摸黑找路回家。第四天早晨,阿隆听到了雪橇的铃声,原来这里离大路不远。阿隆牵着兹拉特向驾雪橇的农民问路,回家的路。在草垛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和兹拉特分开了。
家里,阿隆的母亲和妹妹悲伤哭泣;他父亲沉默不语,闷闷不乐。突然,一位邻居跑来报告说:阿隆和兹拉特回来了。
举家欢乐。阿隆讲述了怎么找到草垛、兹拉特如何供他奶喝。阿隆的妹妹们又是亲兹拉特,又是抱兹拉特,还用剁碎的胡萝卜和土豆皮款待兹拉特,兹拉特狼吞虎咽,美餐一顿。从那以后,再没有人提起要卖兹拉特了。
寒冷的天气终于来临了,皮匠鲁文又忙着做皮活了。阿隆的母亲每晚都做薄煎饼,兹拉特也有一份。尽管兹拉特有自己的羊圈,但是它常用犄角敲厨房的门,人们总是放它进来。晚上,阿隆、密丽安和安娜玩陀螺,山羊坐在炉旁,对着光明节蜡烛的火苗出神。
(选自《外国儿童文学名作导读本》,有删改)
1.随着小说的情节发展,鲁文一家对兹拉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2.结合小说文本,请从情感主题和形象塑造两个方面说说这篇小说让人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夹杂着大量的风雪描写,结合文本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