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脑也得遵从“媒妁之言”
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是“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双方基本见不着面,如何从素不相识到结为连理呢?媒婆搭桥、媒妁之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媒妁”起源于何时?史料并无明确记载。由神话传说来看,女娲为制定婚姻礼制的始祖母,也就是中国第一媒神。在《诗经》中,就有诗云:“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女子称并非故意拖延婚期,而是因对方未寻得合适的媒人。说明早在周代,媒人就已成为婚姻的要件。
在古代,从媒人撮合到迎娶新娘,有着一套完整的规定。《仪礼》中记载了结婚的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也被称为“六礼”。每个环节都需要媒人穿针引线。在古代,没有媒人介绍的婚姻往往不为社会认可,男女双方会被骂上当地的“市井热搜”。唐代更是把“媒妁之言”列入法律条文,作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此后历朝也多把婚姻“必用媒”载入律法。
媒人也是“公务员”?
古代媒人,有官媒和私媒之分。自周代起,国家就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媒氏。官媒也分两种:一种是天子诸侯婚娶,要派大臣为“使”去做媒。另一种是由官府的普通工作人员充当媒人角色。
汉武帝时,为了开拓西南,在蛮荒百越之地设立媒官,教导当地居民进行婚姻嫁娶。到了元代,官媒制度日渐完善。元代《通制条格》中曾命令地方的官府根据地方居民的人口情况,由地方长老保送信实妇人,充籍为官,称为“媒妁”。官媒甚至还通过强制手段给光棍找老婆,纯属“拉女配”。
在清代,大量男子被发配边远地区。为了后继有人,也设了不少官媒,方便给大量的单身男找老婆。一些灾区逃荒女子,往往被官媒指定给某一单身男。因为男多女少,不少单身男争着送“聘金”,官媒油水很足。
宋代职业媒人还分等级
私媒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战国策·燕策》中,有“周地贱媒”的记载,这里的“媒”当为私媒。私媒又有职业媒婆和临时媒婆之分。魏晋时期就有老年妇女做媒人,她们走街串巷,深入女孩子家,称她们为“媒婆”也非常形象。
宋代,职业媒人进一步发展,在东京汴梁的媒婆群体中已经出现等级划分。媒人靠一张巧嘴盘活古代“爱情”,收入颇为可观。在民间,媒钱基本都占彩礼钱的10%,“说好一门亲,好穿一身新”。
而说到相亲,古已有之。不过那时候它的名字叫奔,“私奔”即来自于它。春秋时期的“仲春会”,就是官方举办的大型“相亲会”,单身者不参加可能还会受到处罚。古代的上元节、七夕节也都是单身男女觅偶的良机。
(摘自《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