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元代蒙古军西征时从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化生根,清中期经海上丝绸之路复异域流芳。2006年该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清中期后其从最早的宫廷专造走向民间作坊广泛制作,并为世界所熟知的这段近代名作坊堂号的具体历史背景却不甚明了,业内也无相关研究和可靠论著。笔者潜心埋首,历时五年,通过对国内外景泰蓝存世物证、历史文献、专家访谈三方面互相印证和精心考证研究,基本厘清了中国近代景泰蓝各主要作坊堂号的历史背景,如创始人、创立及歇业时间、重大事件、工艺特色、款识真伪以及业内讹传多年的许多看法。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个人专著《珐琅局》,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景泰蓝名作坊历史的深度研究和样品收藏鉴赏纪实报告。该书填补了中国景泰蓝近代史在行业内的空白;首次考证出徐家汇土山湾工艺院在中国景泰蓝近代史上的贡献。
文献显示,晚清民国时众多资本都曾经尝试将京作的景泰蓝技艺和作坊移植到福州、无锡等地,但无一成功。而上海的一家传教士们创办的孤儿工艺院却能不断将西方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本土文化和传统技艺有机结合,创造出新的工艺产品,让人赞叹不已。这应该源自传教士们融入当地的本土化传教和生活方式。另外,当年法国人在天主教北京和上海教区中影响力甚广,一定在景泰蓝工艺圣物的制作和使用上有紧密交流。
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是一家教会孤儿院,最早由法国天主教教士薛孔昭司铎于1855年创建于青浦横塘,专门收养6—12岁的男孩。1864年从董家渡迁于此,自此就称为土山湾孤儿院。后来创办了工艺院,培养训练孤儿制作一些工艺品。工艺院初设鞋作和木工两个部门,后扩展到五金、照相、印刷、绘画、彩绘玻璃等部门,是国内外有名的天主教工艺品生产单位,产品畅销国内外。其中绘画、印刷、木刻等在当时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影响力,而彩绘玻璃、五金制品等也具有相当的水准。“土山湾是近代上海工艺和海派文化的渊源,创造了中国工艺史上的诸多第一。土山湾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导,开近代上海乃至中国风气之先”,“土山湾是中国近代新工艺、新技术、新事物的发源地之一。土山湾孕育了一代代艺术名流……”这些赞誉已成业内共识。笔者在《珐琅局》一书中对几家名作坊做总结时,用“全能冠军”来概括其地位可谓实至名归。
在博物馆的内部印刷资料《土山湾博物馆馆藏精品》里有两件标示为景泰蓝的器物。一件是镶嵌在大理石上的圣水杯,大理石外裹铜皮,这件归并于传统的烧蓝器应该更合适。第二件是直径8.5厘米的圆形饰品盒,黑底、龙云纹,盒里涂蓝釉,底部刻有法文:ORPHELINAT TOU-SE-WEI.ZI-KA-WEI字样。该盒已称得上中国的景泰蓝初级器物,但工艺水平很一般,与当时北京的老天利、德成为代表的主要作坊相比尚有不少差距。
《珐琅局》一书公开出版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历史系的Manuel Parada教授在此基础上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其在欧美国家的基督教堂和当年的神职人员后人中发现了不少土山湾工艺院制作的景泰蓝小型器物,这些器物在宗教场合作为礼物流通。
土山湾工艺院于1880年设白铁作坊,1901年建冶炼车间,1907年建铸铁工场,直至1908年发展为五金工场,而景泰蓝就是五金工场的作品。笔者最近在上海图书馆查询到土山湾工艺院印刷的1928年法文版产品目录,除了许多广义上的宗教场合用珐琅器物如圣杯、圣水壶等,编号971—979是面向国内外富裕人群的景泰蓝标准器物。部分器物(见图1)。
不过,已知的这些小型器物和产品目录等显然代表不了土山湾工艺院在民国时代的景泰蓝制作最高水平。笔者的云中坊有幸收藏到两件土山湾工艺院出品的较高工艺水准景泰蓝器物。缠枝莲纹开光内鱼藻纹金玉满堂大赏盘和黄底缠枝莲披肩云蝠纹大赏瓶,两件器物的文献和艺术价值很高,填补了上海没有系统生产过高等级景泰蓝的历史,也是晚清民国景泰蓝行业除了“京作”“广作”后又出现了“沪作”(或苏作)的典型实物标本。这两件应该是土山湾工艺院景泰蓝作品的巅峰之作。
1936年12月18日《北平晚报》一篇文章《游土山湾记》明确记载了土山湾工艺院制作景泰蓝一事:“还有平时只能想象而未曾见过的景泰蓝的制作,是用极细匀的各色磁沙,平心静气的像蜡烛上堆花一般的嵌在铜的器皿上……陈列在橱柜里,竟和舶来的上等器皿毫无差异。所以上海几家考究的西餐馆都是他们的老主顾。”
将土山湾工艺院在景泰蓝历史上的成绩置入“中国景泰蓝近代史”的拼盘,以专题沉浸式展览、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广传播的方式来呈现当时的时空背景,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动荡而不屈的历史,并做好文物保护、代际传承等文化复兴工作,是我现在痴迷的事情。从更多的维度来诠释土山湾工艺院当年的“全能冠军”地位和广泛影响力也是兼收并蓄海派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周春兵.珐琅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