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荷美》:电影里非洲文物回归之路

2024-06-19 07:22赵墨
中国美术报 2024年18期
关键词:贝宁殖民雕像

赵墨

灯光暗下,银幕上出现埃菲尔铁塔、游船、塞纳河边的凯布朗利人类学博物馆,随后荧幕一片漆黑……只听到金属质感的低沉话语飘荡在空中:“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再拥有,只能被‘26这个数字定义,存放在博物馆的收藏间里。”通过字幕翻译,我们后知后觉,原来那神秘的声音,来自被导演赋予生命的文物之口,它是达荷美王国第九世国王盖佐(Ghézo)的雕像。

《达荷美》,如果文物会说话

2024年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金熊奖作品——纪录片《达荷美》就是从博物馆紧张的装运工作开始的,包括盖佐雕像在内的26件文物被装入托运箱。箱子被固定的那一刻,周围再次陷入黑暗,画外音响起:“我即将踏上返乡的路,内心充满撕裂的恐惧,缺席这么多年,故乡的人是否还能认出我,又或者我早已认不出故乡的模样?”

达荷美王国起源于西非阿波美平原,为丰族人在17世纪初建立,18世纪后凭借国际贸易,尤其是奴隶买卖,发展成为地区强国。然而,19世纪末法国军队入侵,达荷美最后一位国王贝汗津抵抗失败,并被流放,达荷美成为法国殖民统治下的保护国。1892年,法国军队掠夺当地数千件艺术珍品运往巴黎。纪录片片名由此而来。在经历了20世纪的一系列变迁后,1960年,贝宁共和国宣布成立。

这些被归还的皇室艺术珍品便是纪录片《达荷美》的主角,也是归家旅程中的旁白讲述者。这部总长68分钟的纪录片,讲述了2021年法国政府历史上首次将殖民时期掠夺的文物归还给非洲国家贝宁的整个过程。在这些文物的归乡路上,既有被迫与土地分离、流亡他乡的历史回望;也有近乡情怯,对当下的审视,和对未来命运的思索。镜头和画外音,一起伴随26件皇家艺术品的足迹,装箱、空运、回到贝宁首都科托努,一切仿佛一场关于精神归途的自省。那些久被埋没的情感,借助雕像第一人称的表达,复杂又充满诗意。

谈到西方列强掠夺非洲艺术品的议题,另一部不得不提到的作品,是1953年法国导演阿伦·雷乃等人联合执导的30分钟纪录短片《雕像也会死亡》。这部影片贯穿着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式评论,同样以雕像作为主要呈现对象,通过对非洲殖民地各式艺术的再现,批判殖民者对于人类文明的破坏。片中有一段旁白:“这些雕像是沉默的,它们有嘴却不说话。它们有眼睛,却看不见我们……除了它们所代表的东西,再没有任何价值……”70余年过去了,纪录片《达荷美》不仅以这些雕像作为艺术再创作的主角,还让它们开口说话,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其鲜明的使命感和对艺术创新的观照,正是其能最终斩获金熊奖的原因,也让更广大的公众意识到归还文物的意义。

一次全面的文物调查

非洲,尤其是西非国家,是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自2000年以来,相关国家开始了漫长的文物追索活动。2016年,贝宁政府正式向法国提出归还文物的要求,但按照法国的法律,入藏公立博物馆的文物属于国家,不能赠予或转送给其他国家或机构。2017年底,法国总统马克龙对布基纳法索进行国事访问,在瓦加杜古大学发表演讲时,他说:“我不能接受多个非洲国家的大部分文化遗产留在法国。尽管目前的局面有其历史原因,但是法国没有正当、长期和绝对成立的理由,继续持有这些文物。非洲文物不应只出现在欧洲博物馆,我希望在五年内,汇集所有必要条件,把非洲文物临时或永久地归还给非洲。”马克龙的这番话打破了长期以来欧洲对文物归还问题的禁忌。回国后,马克龙随即于2018年初委任艺术史学者贝内迪克特·萨沃伊和经济学者费尔温·萨尔撰写一份关于归还法国殖民时期从非洲非法掠得的艺术藏品报告,并说明将这些文物归还非洲的可行性。

萨沃伊和萨尔两人的调研表明,如今90%以上的非洲文物都不在非洲本土,西方国家的公立博物馆里藏有几十万件非洲文物。其中,法国的公立博物馆馆藏中至少有九万件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物,而这之中,法国凯布朗利人类学博物馆馆藏有七万件。在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博物馆中,凯布朗利人类学博物馆在信息库公开方面的工作都是数一数二的。萨沃伊认为欧洲各国对待自己过往历史的态度不尽相同,“很长时间以来,欧洲很多国家的公立博物馆是不愿公开馆藏的,他们会进行系统性地隐藏,尤其是对早年间通过科学考察团和文物走私获得的藏品,他们很怕引起其他国家的追索。但法国不同,相对来说他们对自己殖民时期的过往没有太多历史包袱,并且法国的公共服务部门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向公众公开所有信息,这很‘法国。”

从巴黎到科托努

在报告中,萨沃伊和萨尔列出的是一份很长的文物归还清单,但最终只有26件回到了贝宁。法国政府之所以选择这26件文物,或许是因为它们都由1892年达荷美殖民战争的军队总指挥多德将军捐赠入藏,流传有序,属于同一捐赠人、同一年入藏、同一批文物,在司法层面更容易推进。此外,通常欧洲国家政府归还藏品都会选择一些不太重要的文物,但此次的26件文物,包括三座巨型国王雕像、三把象征权力的权杖、两个王座、四块皇宫门板、六座移动祭坛,以及一些礼仪服饰等,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历史、政治意义,常年在凯布朗利人类学博物馆的重要位置展出。可以说,这26件文物,对于贝宁人的先人和祖辈极具纪念意义。与此同时,这次文物归还对法国殖民时期收藏的起源、归还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帮助博物馆补全了1556位馆藏文物的捐赠者或藏家空缺的个人信息。

在最终选定了这26件文物之后,2020年12月法国议会投票通过特别法案,才最终促成了贝宁文物的回归。在电影《达荷美》中,抵达科托努的文物,受到了人们的隆重迎接。在细致入微地检测、入册登记后,这些文物进入配备了现代化展陈设施的贝宁总统府。导演镜头一转,将发言和讨论权交给了贝宁大学中的年轻人。他们一边反省受西方文化影响,成长过程中对本土历史和文化的忽略与缺失;一边思考该如何正视历史上的殖民和被殖民关系。同时发出质疑,相对被法国掠夺的几千件文物,这26件珍品的回归,究竟是胜利,还是侮辱?这些曾见证历史的艺术珍品,和今天活着的现代人,又可以产生怎样的连接?

这一事件之后,马达加斯加、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马里、乍得等非洲国家向法国政府递交了正式的官方申请,要求归还被劫掠文物。按照法国政府的官方回复,每份申请都会分别研究,并通过两国专家合作,推动文物回归。此外,更广泛的文物追索和抗议,发生在众多欧洲国家。当然,非洲国家并无意从欧洲博物馆中拿回所有文物,因为其中一部分能够很好地传播非洲文化,他们所希望的,是让无法前往欧洲的非洲年轻一代也能够接触到这批文化宝藏,让他们能够尽情欣赏,追本溯源,从先辈的创造力中获得启发。

影片结尾,参观者们用陌生的、膜拜的或者好奇的眼神,打量着这些回到家乡的文物。显然,26件文物珍品的回归,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更多思考的开始……

猜你喜欢
贝宁殖民雕像
有奖问答
撒贝宁:敏思善问,问出精彩
贝宁的摩托车
殖民岂能有功
跟踪导练(四)3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沙漠里的无名雕像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愚人节里的意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