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波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如何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通识方法论:成人方略与生存艺术》一书,在对十几门学科专业知识背后底层逻辑挖掘的基础上进行了方法层面的提炼,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向方法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下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作出了有益探索。
通识方法论讲授的方法既不是各学科专业领域的具体方法,又不是哲学层面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是基于人们的认知学习和工作实践需要,围绕应该想什么、怎么想提供思路上的指引。全书内容跨越学科界限、突破学科壁垒,不讲抽象概念,也没有晦涩理论,着重基于情景问题呈现方法体,构建方法链,建立方法观,为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存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经常想和能感悟”的知识图谱,对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质量具有三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很大程度受限于其认知能力。面对产业迭代引起的知识快速更新和不断涌现的新生产资料和工具,职业院校学生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扭转其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习惯与方法,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从机械式记忆转为创造性探究,提高认知能力。通识方法论告诉我们,这种自我探究的创新性学习并非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生只要习得方法并反复应用,都可在认知能力上得到明显提升。诸如书中提到的ORID结构思维法,教给人们认识陌生事物的前提是情绪与情感,只有心动才能启动大脑,让人进入理性思考、形成自我认知。方法启示我们学习不仅需要读书做题,还需要敏锐的五感和丰富的感情,在学习书本知识之外,我们更要广涉田野、感受人间冷暖、树立理想志向,这与国家一直坚持的立德树人为教育第一要务不谋而合。再如三段六问创新法,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阶段,系统讲述了如何通过分析每个阶段与之相关的天、地、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间的内在逻辑突破思维定式,对新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二是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在传统生产力发展阶段,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企业家等少数群体往往是创新的主体,大多数人都从事的是缺少变化、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工作。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社会迫切需要掌握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能够从简单机械的重复劳作中摆脱出来,根据环境变化适时作出调整,敏锐把握机会,不断开拓新领域,从事高质量的创造性活动。因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大任务之一。在《通识方法论:成人方略与生存艺术》一书中,我们找到很多有关如何创新的方法介绍。诸如用辩证均衡法改变现状、打破僵局,用划归转化法、类比优选法触类旁通,以他山之石琢己之玉,用边际微变量与最优效用分析法实现破局,迈出关键一小步,从微小量的改变达到最终质的变化等。这些方法在使用上具有一般性,跨越行业,不分专业,只要学生领会得当,都有助于转化为现实中的创造力。
三是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当前,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学生在学习之外接触企业,深入实践,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懂得人情世故和处事原则,做到能够与他人高效沟通,知晓交付的任务应该如何完成、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处理等。通识方法论为此也总结了很多方法供学生借鉴。诸如网格管理法教学生通过找点、划格、连线、架网的方法高效组织和管理各类资源和要素;QIM社交法就处理复杂事务时如何有效与人沟通提出了信息足量但有限原则;5W2H结构思维法运用于在目标已知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挖掘目标的意义和价值有效调动相关资源,进而确定实现目标的最优路径,等等。
《通识方法论:成人方略与生存艺术》一书启发我们,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有必要在传授日益更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体系之前,先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掌握方法往往比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更重要,是实现弯道超车、后者居上的可行路径。希望从事职业教育的同仁能够以此书为鉴,在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方法教育,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为其安身立命、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指导,推进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