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 易想和
[摘 要]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手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师范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与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师范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内容。从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师范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及逻辑关系切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统筹劳动教育布局、丰富劳动教育模式、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强化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效率与质量的方法,以期为师范类职业院校通过劳动教育有效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一些参考。
[关 键 词] 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职业价值观;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4-0009-04
劳动教育是教育活动推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月又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两个政策性文件中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纲领、目标和要求。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关乎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未来,师范职业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职业价值观的培养都离不开职前教育的培育,通过劳动教育,形成良好的关于教师职业的认知、态度、情感、行为,从而树立积极、全面的教师职业价值观,为其日后步入教师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概述
(一)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培育具有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当通过实习实训、专题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当结合对应专业的特点,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荣誉与责任感,增强职业劳动意识与技能,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与负责的劳动态度。
根据上述政策的内容,结合师范职业教育的特点,将师范高职院校劳动定义为:以新时代师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实习实训、专题教育等手段开展多元化丰富的劳动教育,在提升师范生劳动素养及劳动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师范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职业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等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二)师范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最初是基于职业发展规划而提出的。当前关于职业价值观概念的主流观点是: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中职业选择与职业表达的认识与评价,以及个体对于职业的目标、规划和期望等。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自身或者他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高职师范生虽不是正式的教师,但其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信念等决定着对教师职业意义和价值的判断,这是高职师范生对其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基本认知与价值判断。换言之,由于师范生尚未完全步入社会接触真实工作,因此,职业价值观对其而言更多的是对未来教师职业的构想、向往等认知与情感上的态度,此时其职业价值观具有较好的教育可塑性。
由此,本文将师范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定义为:高职师范生在其已有价值观基础上,通过日常学习、接受教育等途径,按照自身的意愿及职业期望,对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价值的认知与判断,是师范生对其未来择业、职业发展、获得职业回报、通过职业实现其人生价值与社会意义的评估和预测。
(三)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逻辑关系
要研究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就要科学地明确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学生职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根据上述对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内涵的分析,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师范生职业认知及职业态度相辅相成。职业认知与职业态度是相关主体职业精神的内化世界,树立积极、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对高职师范生的人生定位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成长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作为“00后”的高职师范生,个性化特点明显,对自身的现状及未来的职业缺乏清晰、合理的定位。随着师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专业实训的不断深入,高职师范生开始认识自己将来的职业价值,展望职业前景。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教师不仅能够使高职师范生认识到劳动是生存的手段,还能促使其逐步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奉献等价值观,并通过劳动教育更为清晰地认识教师的职业属性与特点,预测职业发展态势,将未来的教师职业与自身对家庭、社会、党和国家的责任与使命联系起来,形成更为积极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态度,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其二,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师范生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相得益彰。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职业化的表现,为个体的人生规划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师范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以学生的职业导向为重要内容,基于学生未来教师职业的发展背景,增强学生对教师岗位的职业体验,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其爱岗敬业、诚实信用、服务社会、尊重家长和学生等职业价值观,依托特定的教师职业劳动教育情境,如模拟课堂、校外实训等方式提升高职师范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培育其职业情感。由此可见,高职师范生的职业体验离不开劳动,职业价值观的培育更是离不开劳动教育,因此,师范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于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全过程。
二、新时代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培养职业价值观的目标不够清晰
师范高职院校虽然持续推进劳动教育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意识、重视程度与执行力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劳动教育培养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目标不够清晰。首先,高职院校对于基于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劳动教育筹划不足,没有从整个职业教育的高度对此进行统筹规划与系统实施,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导致劳动教育培养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走形式、走过场,使得教师与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及职业价值观培养并不重要,导致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效果不理想。其次,在目标建设上,师范高职院校没有基于劳动教育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形成准确的定位,因此,在劳动教育及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宣传、课程、活动等方面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的实施方案,使得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推进缓慢,效果有限。
(二)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比较单一
基于劳动教育培养高职师范生职业价值观需要以课程、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目的,将劳动教育及其作用下的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真正落实到课程体系之中。但事实上,大多数师范高职院校的劳动课程体系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远低于专业课程。一方面,师范类高职院校的劳动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劳动教育课时较少,也没有配备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教材,如此不但使劳动教育难以高效实施,而且难以将职业价值观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知识面狭窄,理论深度不够,职业价值观内容匮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学习的兴趣,也导致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缺乏完整的内容体系。同时,师范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活动也较为单一,大多以常见的校内卫生清洁、校外形式化的实训活动为主,难以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与职业体验中高效地内化劳动素养与职业素养,劳动教育培育学生价值观的效能不足。
(三)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需要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其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但从整体来看,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现有的师资保障不能满足劳动教育及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要求。其一,由于劳动教育在师范高职院校教育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院校一般在劳动教育中投入的资源较少,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数量有限,院校在劳动教师的招聘选拔、培训考核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且劳动教师多由院校的行政人员、辅导员等兼任,这些劳动教师普遍缺乏劳动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也明显不足,难以形成专业化、高素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其二,师范高职院校没有从教育体系发展的高度专门推进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特长没有发挥出来,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及劳动教育赋能职业价值观培育由此受到阻碍。
(四)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新时代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考核不仅关注劳动教育的成效,还与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果紧密关联。劳动教育评价考核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素养、劳动精神、职业价值观的评价考核。当前师范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评价考核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主体缺乏协同联动,评价考核主要针对的是劳动教师和学生的劳动素养,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家校合作劳动教育的开展等方面的评价缺失,不能客观地反映劳动教育及其作用下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效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使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缺乏有力的依据。
2.就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方法而言,当前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主要依据师范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与活动的时间、教师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评分、院校对教师劳动教育履职的考核,而对于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后劳动素养、劳动能力、职业价值观等是否有所提高、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态度及劳动榜样作用的水平等涉及较少,这使劳动教育评价考核过于片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劳动教育及其作用下职业价值观培育的效果,难以由此督促教师落实好劳动教育责任,也难以激发师范生劳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化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对策
(一)统筹劳动教育布局,明确职业价值观培养目标
师范高职院校应当不断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做好劳动教育的统筹工作。一是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以劳动教育主管领导、专职劳动教师、师范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后勤人员等多元主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全校齐抓共管、动态推进的劳动教育合力,有效解决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不受重视、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缓慢、劳动教育执行不力等问题,以此促进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向劳动教育中持续渗透,让劳动教育成为培育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二是师范高职院校要完善劳动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从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经过全面审视、科学论证,出台劳动教育管理细则与实施办法,如关于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劳动教育的经费管理、劳动教育的评价考核、劳动教育培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并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促使劳动教育布局更科学。
在统筹劳动教育布局的基础上,师范高职院校还应当明确以劳动教育培养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目标。高职师范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职业荣誉感。因此,师范高职院校要对劳动育人的目标进行清晰界定,将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育这一更为细化的目标融入其中,加强劳动教育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领,增强其劳动素养、工匠精神、职业责任感与荣誉感,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而努力。
(二)丰富劳动教育模式,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化课程
为了提高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效率和质量,建议师范高职院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期通过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1.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一方面,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专题教育,让师范生能够从历史、哲学、社会等方面全面、辩证地认识劳动的本质、规律与价值,认同人的劳动属性,从而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与劳动意愿;另一方面,根据师范生未来职业的特点,丰富劳动必修课的内容,编写专门的师范专业劳动教育教材,在其中设置通用的劳动教育内容与教师职业的劳动教育模块,如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价值与意义,教师职业劳动的精神与品质、教师职业劳动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等,在充实劳动教育必修课内容的同时更好地将职业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其中。
2.建立劳模文化为主的劳动课程。师范高职院校可通过劳模文化走进校园来开展劳动教育。通过邀请来自各个地区的劳动模范、杰出工匠、优秀教师等来校讲座授课,让劳模与师范生共同探讨劳动价值和职业理想,从而将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精神厚植于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中。还可在劳动课上通过讲述劳动模范的事迹让学生了解更多杰出教师诸如张桂梅、刘秀祥等最美教师的事迹,提高师范生对劳模精神与教师职业价值观内涵的认知。
3.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教学形式。一方面,师范高职院校可通过“赛教融合”的形式强化劳动教育质效并培育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通过举办“模拟课堂”等劳动竞赛实践活动,让师范生在激烈竞争与浓厚的教师职业氛围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可选择与社会学校合作,让师范生真正走进校园担任“一日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充分了解教师职业应当具有哪些品质和行为、怎样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从而促进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
(三)强化劳动教育师资,推行家校合作协同共育
师资力量是保证师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的核心,建立劳动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劳动教师队伍,有利于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师范高职院校可通过校外招聘、聘请以及校内选拔、聘任的方式建设“双师型”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在劳动教育中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提高劳动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只有劳动教师队伍得以强化,劳动教师自身掌握充分扎实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教育方法,才能通过劳动教育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劳动精神、劳动能力与职业素养。如袁隆平教授就曾在职业院校任教,带领学生深入田野开展科学探究与创造活动,有效丰富了学生的劳动认知,并通过劳动精神带动职业理想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价值观。
在强化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的同时,师范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为劳动教育注入更为充足的力量。一是推进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在师范专业的每门课程中都渗透劳动教育内涵,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认识到劳动无处不在,并掌握各种劳动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发展学生跨学科的劳动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奠定基础。二是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扩展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劳动教育及其作用下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效能。
(四)基于职业价值导向,完善劳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建议师范职业院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劳动教师评价考核体系,由院校负责劳动教育评价考核的规划与设计,对家庭和社会进行引导,基于互动交流综合评估劳动教学的成效。在劳动教育评价考核的内容上,可围绕高职师范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成果四个维度对其进行评价考核,并将职业价值观这一更为细化的评价考核指标纳入劳动观念中。对于教师的评价考核,将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评价相结合,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及取得的成效。
为了进一步督促与激发教师与学生积极投入劳动教育的责任感与执行力,建议师范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成效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学生劳动成果纳入其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要求相关责任人整改;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与学生可通过精神、物质奖励的方式在全校树立榜样,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从而为以劳动教育培养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创设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结束语
劳动教育在师范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培育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必要途径。师范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明晰在劳动教育及其作用下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建设与协同共育、完善劳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等有效措施,持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强化劳动教育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航月.师范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3(30):105-108.
[2]杨琳.地方师范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指向与实践生成[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5):119-124.
[3]许群,黄培森.师范生劳动教育:内涵意蕴、价值突现与实践路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3,33(5):101-106.
[4]占莉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等师范院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3(15):5-7.
[5]唐菡悄,沈磊.为何“弃教”: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43(1):48-54.
[6]李淼洁.师范生教师职业价值观、职业效能感与职业意志的关系[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7(4):67-71,84.
◎编辑 郑晓燕
①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省级一般课题“地方师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转化机理及其促进策略创新研究”(课题编号:XJK23CZY118);202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高职一般项目“地方师范生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同轴互融创新路径研究”(ZJGB2023272);湖南省社科基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地方师范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创新路径研究”(湘教工委通〔2022〕10号)。
作者简介:刘平(198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易想和(1978—),男,汉族,湖南汨罗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